心地無非自性戒之「無非」

2014-06-25 5:05 pm
心地無非自性戒之「無非」
解釋A:無是非,不起是非相的清淨之意。
解釋B:除一切非相,乃至除非相亦除,是懺悔之意。
說明:解釋A是一般仿間翻譯六祖壇經的主流論法;
   解釋B是末學的邊見;
   此題,末學想探討這兩種解釋的源頭,以轉識成智。

<分析>
※聽人言,當不依己識:
 此句「心地無非自性戒」出自六祖之口,在我們如理作意之前,必當先如
 實觀察;簡單說,就是先看看六祖是如何解釋的,而不是我認為應該如何
 解釋,之後,才可能有正確的如理作意。
※心地無非自性戒,其論述的對象是自己:
 應該說,一切的戒法皆是自束,否則就落入了「禁戒取見」的邪心。
 既然其對境是自己,我們就應該仔細的去觀察六祖對於自己的教導為何。
※壇經一貫的論述:
 六祖云:見己過,不見他人過。
 六祖云:常見自己過,即與道相當。
 ......................
 在談經中的論述六祖的思維,
 面對自己→要時時刻刻的檢討自省、懺悔改過。
 面對他人→不要挑三揀四、不要論過是非。
※心平何需戒儀:
 此「平」指的是「無非」故平,並非不起心動念謂之平,六祖是反對不
 起心動念的空心狀態,這在談經中說的更是明白直言。若依六祖所教,
 當以解釋B為釋,而這樣的解釋,也脈絡一貫的延續阿含戒律經典的意
 涵,一氣呵成而究竟,故說接最上乘人。
 那麼在「戒」的課題上,謂何會迸出一個「無是非的空心」解釋?
 沒有眼睛是不能開車上路的,而沒有是非,為何可以持戒?

疑問:
如果把心地無非自性戒之「無非」解釋成「無是非、不起是非」,很明顯的
有二過失:
1、不起是非,談的是面對他人、並非面對自己,這是對境無明的過失。
  故產生了張冠李戴的謬誤。
2、面對自己,六祖要我們明辨是非,並非不起是非,而是懺悔己過。
  六祖已是明言直說,為何會迸出一個完全相反的解釋?
末學不能理解的是「如此明顯而嚴重的思維錯誤,卻成為仿間翻譯的主流」
,這是何因緣?又為何那麼多人信?末學不信大家都那麼無慧,故出此題,
邀善知識們共參。
(朋友們可以支持解釋A,但請解釋說明末學所提出的兩點過失。    )
(朋友們可以支持解釋B,但請說明,為何解釋A是主流。       )
(知道自己支持解釋A還是解釋B,皆是如實的善知識,無有高下,唯論義
 交流,能轉的才是智慧,記住的只是執著。)

回答 (33)

2014-06-25 10:25 pm
✔ 最佳答案
大德!阿彌陀佛!
有偈曰:
若己造惡心不安 當識無明障本心
於人不見彼有過 常念彼善知感恩
懺悔過衍常行善 行善已得心安樂
善亦無名生智慧 知善與惡皆本心
凡夫心迷不得見 於外著相內著空
入佛知見方證知 善利有緣無所求
故事一則提供參考
有位師兄初學佛時,於皈依法會後問法師說:不知法師當初為何出家?
法師閉上雙眼想了想:嗯!若非這一問,還真忘了是何原由。不過現在重要的,應該是你明白不明白自己為何皈依學佛?
師兄說:只為成佛。
法師說:很好!難得有此心願。善知識!可知道成佛得先學會放下,你知道如何放下了嗎?
師兄想了想:皈依學佛,不就放下了嗎?
法師微微一笑:像你現在這樣,將自己不喜歡的包袱放下,而去提起自己喜歡的包袱,這不是佛法教的放下。要學會如何放下,你得先去找到那個能令你明白的人。
師兄說:除了佛,還有誰?
法師長嘆了一聲:唉!那個人是你自己!
而說偈曰:
於相離相者 於念無念者
本自清淨者 本不生滅者
本自具足者 本無動搖者
無不善利者 無不光明者
無不正等者 無不周遍者
無所障礙者 能生萬法者
於常無常者 能現般若者
2014-06-27 7:30 pm
禪門祖師凡有開講,幾乎都是不離自性,這種事相從古來禪門記載不勝枚舉。譬如六祖云︰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欲理解「心地無非自性戒」意旨,亦應以此觀點、原則來探究,才不致離題太遠。
第八識自性心的體性,如«心經»云:「無受想行識,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祂沒有識陰心行,根本沒有是非善惡及守不守戒之事可言,說祂「心地無非」,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此中「無非」乃指本然從來「無是非、從無非法、非律事相。」其實不只「無是非」,善惡、好壞、美醜、高低、長短、有無、是否等等都不相應、不分別覺知。

2014-06-26 11:26:03 補充:
由是,可見題主所說的二過失,卻是所謂「產生了張冠李戴的謬誤。」因為這個「心地」是第八識自性,不是那一個人的六識心,而是第八識;如果不具有 佛開示的八識知見,就註定是狀況外的人,如何能理解?就如此題許多師兄回應內容,絕大多數都在此心外作文章,那能觸及真實義呢?
如果學佛人已悟明自性心,就能觀察祂的種種體性,從而可以理解經典裡文字所表達的旨意,就是在講此心,也能現行觀察確實如是,本然如是,無所疑惑,不必去推敲、思維。
這就是實相般若,就是學人首應追求的標的;若肯虛心、下心尋求真善知識追隨修學,絕對可以期待的。反之,「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所有學佛精勤付出,都不免唐捐其功。

2014-06-26 12:26:11 補充:
「無非」是指無意識分別心。而意識分別心,則在於「取、捨」。
========================================
「『無非』是指無意識分別心。」這句話,解作「『無非』是指無『意識分別心』時,是接近法界實相的講法,因「是非、善惡、美醜…。」都是意識心的分別而有,若沒有分別性的意識心存在時,就沒是非、善惡、美醜…。』
可是,若說:「無非」是你的意識心不對「是非、善惡等」作分別,就有問題了!只要你的意識心在(就是人在清醒位),能對眼前的是非、善惡、美醜…境界相,完全不予分別、了知嗎?對境界相分別了知乃六識心本具功能,要予以毀棄?可能嗎?

2014-06-26 12:26:43 補充:
許多學佛人,就誤以為修行,就是要將有分別的第六識意識心,修成第八識的無分別性;或是要將意識心修成離念靈知心,不起語言文字而對境了了分明,卻不知「了了分明」就是分別完成的結果,也是已有「取」了,也有「住」了。般若經裡講「無住心」第八識,是從來對六塵境「不住、不取、不分別覺了」的,不是了知過、住過後離開了,還能稱作「無住心」。
所謂「清淨心」也是指從來本就絕對清淨的第八識,不是將意識修行得相對的清淨性,就可稱為清淨心。
所以,有些佛法之說,看似符合正法,實則不是;祖師有時評論說:「似即似,是則不是。」學佛人要能慎為檢驗,才不會自誤,同時避免誤人 。

2014-06-26 18:10:29 補充:
一、把「識知」與「意識心」,混為一談,則會產生悟解。
==========================
「識知」與「意識心」不能相離,將意識心切割為無語言妄念的「識知」(細意識),與有語言妄念的分別識知(粗意識),即唯識學裡所講的「顯境名言」與「表義名言」,乃意識心的變相境界。佛說;「彼一切粗細意識,皆意法為緣生。」早就封殺了錯「悟」的邪見。
佛說:「根、塵、觸為緣,生識。」六識心需依六塵境方能生起,故凡有六識心在,必不離六塵,必識知分別六塵境相。所以,以意識為主的六識心,沒有「不分別」六塵這回事。古來錯悟祖師,將對境界了了分明而無言語妄念的意識細心,當成開悟;今之大名禪門,也如是同墮。

2014-06-26 18:10:49 補充:
二、六祖︰「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
此六祖開示,應屬悟後修行部分,要學人歷緣對境修除習氣,將自己本心第八識田裡的識種修行清淨;於是六識於接觸六塵境時,便不會有雜染的意識心行出現,來去自由無滯。
當然,這種修行在未悟前,也有相通用的道理,只是未悟得本心,沒有般若慧來確切了知,容易迷失。

2014-06-26 19:47:28 補充:
三、此般若三昧,即是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
============================= 
開悟時,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能開始觀察法界實相故;惟此時只是下品轉,要待佛地時方為上品。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則乃唯佛地境界。
由之可見,所謂:「第六識之用,能善分別,而不作分別想。即是轉為妙觀察智。」乃不實的誤會知見。
第六識意識心,有稱為「證自證分」的功能,即能反觀自己的作用。吾人意識心運作於種種境相分別時,知道自己正在分別,可是這叫「作分別想」嗎?

2014-06-26 19:47:44 補充:
而所謂「意識妄心」生起之說也是不通,凡有六塵分別,就是意識心,不論粗細狀況如何?不管作不作分別想?都是由第八識自性藉種種助緣而生的意識心,都是日日生滅的「妄心」,意識裡不可能分割出其他心來。
倒是希望師兄要瞭解自已所說的未符實相事實處,好好檢視自己意識心的緣起性空、虛妄無實,免得唐捐其功修行。

2014-06-26 20:23:16 補充:
「知識貧民」:日日生滅的「妄心」也是佛心 ,菩薩心腸 慈悲喜捨 是妄心卻也是佛心,分割…。
====== 
一、師兄所說「佛心」,是指 佛世尊的心嗎?
如果是!人人都是現成的「佛」了,因為人人都有日日生滅的「妄心」嘛!
再不然,有「菩薩心腸 慈悲喜捨」妄心的人,該是 「佛」了吧?
二、若「佛心」是指第八識自心如來,則此心應如«心經»云:「自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且無受想行識,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在這種自體性下,還說祂是妄心,說祂是「菩薩心腸 慈悲喜捨」心,那麼佛教經典就應該要由你「知識貧民」來徹底改寫了!是這樣嗎?是誰要為誰痛心啊?請說看看!

2014-06-26 21:50:49 補充:
一、【般若三昧都未悟入,怎麼就說開悟時?】請問:般若憑啥而說?請參看«心經»說觀自在(開悟而能觀察第八識自在心)菩薩,行深般若……吧!顛倒說還理直氣壯,真莫名其妙!
二、【當第六識不受第七識執著分別所影響,而意識妄心斷滅不起,才算轉為妙觀察智。】查「意識妄心斷滅不起」是在五無心位:眠熟、悶絕、正死、無想定、滅盡定,請問師兄你在那「位」中有了「妙觀察智」?已辨明此乃開悟而有,難道都視而不見、執迷如故?
三、【當第六識一轉為妙觀察智,則其他七識也跟著同時一起轉。】查胡扯可要有根據才好!轉識成智有下、中、上品轉,八識俱轉唯在佛地,豈是一開悟所能成辦?這種明顯錯誤還需引經典證明否?

2014-06-26 21:51:44 補充:
「B」師兄:把「識知」與「意識心」,混為一談 ~ 之徵結點。
==================== 
前已闡明此事,茲再整理說來。
一、「識知」即分別了知作用,為「意識心」的心所法,而意識心需依六境為緣而生,不能離六塵而有,故意識心必時時緣於六塵境,了知六塵境;直到睡熟、悶絕等情況下,意識間斷才離開六塵相。這種實相事實,可能師兄尚未能理解,故有一些令人莫名其妙之說。
二、「知見(識知)立知(起粗細意識妄心),即無明本。」不能像師兄這般依文解義,完全誤會而不符佛法了。
此「立」非「即刻」之意,而是「建立」之意。故整句旨意為:你把能知能見的心(意識心)建立為能見聞覺知的本源心(第八識如來藏),

2014-06-26 21:52:56 補充:
這樣就是落入無明的緣由。這顯然就是指古今錯「悟」法師,以意識心不起妄念時的離念靈知,當成真如心的開悟,既符楞嚴經宗旨,也破斥了古今誤會佛法者,這樣才是實義釋示。
「能善分別諸法相(識知),於第一義而不動(不起粗細意識妄心)。」查此於第一義而不動者指第八識心乃「真如」心,對六塵境如如不動其心;但在六塵境外,祂卻善能分別諸法相。這就是「般若無知,無事不知。」之意,也是«維摩詰經»裡:「法離見聞覺知,不會是菩提,六入不會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第八識真如心,離六塵見聞覺知,卻了知眾生心行等六塵外之法。不是像師兄說「識知諸法相,又不起粗細意識妄心。」這般怪異發明之說。

2014-06-26 21:53:24 補充:
六識心與第八識各有所司,又和合運作,才是實相。

這「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要切實瞭解見聞覺知的唯識法相,才能有正確了解。茲僅抄錄一段供參即知:【這個能見之性正在看見一切色塵的時候,也就是能見之性正在見的時候,這個見的本身不能說就是能見之性。】
師兄的說明,自以為很清楚,可是對於證知實相法者而言,只有不解的份──不知為何如此錯解誤會佛法?連一再引經論說明,也無法導向正知見,實在無奈!其實佛法不二,實相無相一相,一項一種法講得錯誤,就是整個法有偏差了,已經應有自知之明了。也許,錯誤熏習已深,只好有機會再來辨明吧!

2014-06-27 11:30:41 補充:
TO 「B」師兄:簡答如下一、【既然認為意識妄心已運作,當然是叫「作分別想」囉!】所以,你所謂的「不作分別想」,應就是意識心的返觀作用,仍是意識心作用之一。
二、【所以我要問你,什麼狀況下才能「不作分別想」呢?】查「想」即「知」意,意識存在時,必有知,也必有想,故末學尚未聽過「不作分別想」之說。三、【閉眼時,是意識妄心的運作呢?或者不是呢?】查凡所有一切法,皆真妄和合運作。這裡不知講閉眼不見色的狀況,還是指「閉眼」的運作,無法進一步回答。
四、【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一體同觀時,也是意識妄心的運作嗎?】除佛外,凡有所觀,都是意識心的運作。前七識都是妄心,意識本就是妄心,除非特別情況,不說意識妄心。五、【.「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裡的意識妄心(無明)是指「知見」還是「立知」?】查「無明」是意識心不明白實相的一種狀態,「無明」不等於意識心;「立知」不是「立即知道」,而是「建立為能知」之意,「知」從意識心來,若追究「能知」者時,則皆歸「如來藏」自性。「知見」指六識心的能知能見性,實際上六識有生滅性,沒有自性,其能知見作用,從第八識而來;故說:「依於六識心有能知、見的現象,就認定六識具有能知見的自性,當然就要淪落無明裡了。」因為不會去探究第八識真心了嘛!六、【「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裡的意識妄心是指「知見」還是「無見」?】查此「知見」為經由證悟而生起的慧眼、心眼來說,乃悟知、悟見之意,也是屬於意識、眼識等的作用,但是經由開悟而使心識作用提升了;「無見」者指「無見之心」,唯指離六塵見聞覺知的第八識。又,TO 「B」師兄:你的問題都在無有第八識如來藏正知見,所以無法弄清佛法真面貌。末學提過,正覺出版闡釋佛法著述已超過百本,都可讓你公開檢驗,且設檢舉獎金待領;有智者當把握眼前機會,好好讓自己的道業,可以重新調校修正一番。即使一時無法收立桿見影之效,也可期待未來;否則,夜深人靜時捧起經論、公案,怎能永遠捫心自問而無慚愧?佛法即一切法,一切法真妄和合運作,第八識真心藉無明種、父母、四大出生五陰身心,並運持五陰和合似一;一般人只知一身心,能追趕跑跳,而不知五陰十八界及八識和合之實相。學佛則在探究生命及萬法實相智慧,不能像一般人那樣,只有含糊籠統的一體認知。佛來人間開示的佛知佛見,就是人們從來無知無識的第八識真如性,至於第六識意識則本是眾生人類的生活經驗與文化,既無需著墨,亦無實相、一相可言;由是,佛法中心、核心內涵,當然唯在此真心、本心。學佛而不追隨、未追隨能詳實開示演述此佛知佛見的真善識,要學啥佛法呢?另者,眼前的世界,就只是可見的現象界五陰十八界法,此外別無一法了嗎?實相法又是啥?話說回來,八識裡的前七識生滅性妄心,能對六塵境見聞覺知作主,那麼第八識也要、也是同樣在六境界裡作用嗎?稍想一下,便可理解何以專講第八識如來藏的«維摩詰經»云:「法離見聞覺知,不會六入(六塵)」了;也可知為何有「了眾生心行(非六塵法)」之說了。總之,學佛人不追隨真善知識學法,無有是處。請從正覺書冊虛心下心,才不會枉學的。
2014-06-27 7:32 am
請問brightman ( 實習生 1 級)

能善分別諸法相(識知)

出自何經,律,論

還是您喜歡這個用法

如果是喜歡 就是心意識

如何談能善分別諸法相

2014-06-27 11:43:21 補充:
六識出六門 是識知

沒有緣起出六門幹嘛

緣起不是病

堅持沒有緣起

病就重了

2014-06-27 12:33:50 補充:
意見102Brightman見性者

六祖︰「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

使六識出六門,即是識知!

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不起粗細意識妄心。

經典所言文字雖不同,但是其本義都相同,皆不離自性。
==

使六識出六門,即是識知!==大有違經之論

1.眾生也是使六識出六門 怎不見能善分別諸法相(識知)
2.因根有相 由塵發知
使六識出六門 還沒碰上六塵 何知之有 何以稱為識知
2014-06-27 6:57 am
二、「知見(識知)立知(起粗細意識妄心),即無明本。」不能像師兄這般依文解義,完全誤會而不符佛法了。
此「立」非「即刻」之意,而是「建立」之意。故整句旨意為:你把能知能見的心(意識心)建立為能見聞覺知的本源心(第八識如來藏)
= = =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整句意旨你解成如此!難怪!錯誤百出!
不如解,「一切法,自性生」,簡潔有力。不過,是這樣嗎?
「即無明本」呢?解到那裡去了,丟掉了嗎?

2014-06-26 23:05:52 補充:
「能善分別諸法相(識知),於第一義而不動(不起粗細意識妄心)。」查此於第一義而不動者指第八識心乃「真如」心,對六塵境如如不動其心;但在六塵境外,祂卻善能分別諸法相。這就是「般若無知,無事不知。」之意,也是«維摩詰經»裡:「法離見聞覺知,不會是菩提,六入不會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 = =
你之前說,由第八識如來藏無受想行識等等,還能、還要認為祂有「見聞覺知」,就太不可思議了。

現在卻說︰但在六塵境外,祂卻善能分別諸法相。這就是「般若無知,無事不知。」

你變來變去的,請問那個對?
2014-06-27 12:04 am
無非 應是指無是非染著。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性本自清淨,並無是非染著。
六祖弟子云:汙染即不得。
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秧之意。

自性戒 就是保任功夫。



淺見...

2014-06-26 16:19:14 補充:
可不要 持戒著禪定 住相迷求果


問題不在 持戒 禪定 住相 求果,在於著與迷中。

====
不知法無性

怎麼學都是障

有病有藥即是障礙,無病者即是佛。

2014-06-26 19:11:02 補充:
六祖云:我此法門接上乘根人。
六祖壇經是屬接引較上乘根人,中下根性之人較不適用,
並非是不知是非,用的是妙觀察智,觀察緣起業緣因果報應上。



淺見.....

2014-06-26 19:31:41 補充:
念佛法門最適合末法眾生,ㄧ些字不識幾個,也沒懂得太多教理的老ㄧ輩人,
修成金剛不壞身預知時至成就的也不少。
2014-06-26 10:30 pm
其實,禪門有自己的教授解法。

並無經典可以引述,算是宗門自家言說。

無非,他的意思是......淨。(連除淨的念頭都沒有的 "淨")

這裡,沒有宗門學人嗎?
2014-06-26 6:57 pm
末學 讚同 charlie 013 意見 的說法

但針對「無非」的大義,只談「無是非」,是有點狹隘的。

「無非」是指無意識分別心。

而意識分別心,則在於「取、捨」。

取是取非、捨是捨非,皆是意識分別心,故言「皆非」。

無取是無取非、無捨是無捨非,方是遠離一切意識分別心,故言「無非」。

六祖言「常自見己過」,乃在於審思是否有犯「取、捨」二見之過。

有取有捨,則是非生;無取無捨,則是非無生。

故見二即非,即非即離,能即能離,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6-26 12:55:07 補充:
可是,若說:「無非」是你的意識心不對「是非、善惡等」作分別,就有問題了!只要你的意識心在(就是人在清醒位),能對眼前的是非、善惡、美醜…境界相,完全不予分別、了知嗎?對境界相分別了知乃六識心本具功能,要予以毀棄?可能嗎?
= = =
這一點認知很好,末學了解 兄想表達的意思。但不是這樣表達的。

應該這麼說!你的識心在(就是人在清醒位),能對眼前的是非、善惡、美醜…境界相,完全能善分別,而不作分別想。

兄把「識知」與「意識心」,混為一談,則會產生悟解。

六祖︰「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

2014-06-26 13:05:10 補充:
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

此般若三昧,即是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

所以,第六識之用,能善分別,而不作分別想。即是轉為妙觀察智。

若能善分別,而作分別想。則此分別想即是「意識妄心」的生起了。

願 兄能理解我所說義!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6-26 17:27:09 補充:
若「無意識心」,何來見聞緣?可見大異六祖教法。
= = =
此見末學於 071 意見已說明!與 aa 兄患相同毛病。

淨修兄把「識知」與「意識心」,混為一談,則會產生誤解。

六祖︰「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6-26 18:40:08 補充:
aa 兄 我看你陷在 ~ 把「識知」與「意識心」,混為一談 ~ 之徵結點。

我舉一些法義你請參考!

知見(識知)立知(起粗細意識妄心),即無明本。

能善分別諸法相(識知),於第一義而不動(不起粗細意識妄心)。

見(識知)見(起粗細意識妄心)之時,見(起粗細意識妄心)非是見(識知)

分別一切法(識知),不起分別想(不起粗細意識妄心)。

以上已說明很清楚,而且說過很多次。

願兄能解我所說義!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6-26 19:24:53 補充:
末學不太能明白,您所謂的「識知」,有沒有與「識種」緣起?
如果有,即是意識心;如果沒有,為何說「識」知?
是否能解釋一下。
= = =
靜修兄能有此問很好!

末學在意見部份都回答過了!

請參考,意見071、072、086、093 ,已說明很清楚了!

另再補充一點!

六祖︰「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

使六識出六門,即是識知!

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不起粗細意識妄心。

經典所言文字雖不同,但是其本義都相同,皆不離自性。

願兄能解我所說義!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6-26 20:26:01 補充:
開悟時,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能開始觀察法界實相故;惟此時只是下品轉,要待佛地時方為上品。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則乃唯佛地境界。
= = =
哈!般若三昧都未悟入,怎麼就說開悟時?

般若三昧,悟入以後,才能說開悟啊!

當第六識不受第七識,執著分別,所影響,而意識妄心斷滅不起,才算轉為妙觀察智。

當第六識一轉為妙觀察智,則其他七識也跟著同時一起轉。

於焉三身四智成焉,即所謂轉識成智。

2014-06-26 22:35:38 補充:
一、【般若三昧都未悟入,怎麼就說開悟時?】請問:般若憑啥而說?請參看«心經»說觀自在(開悟而能觀察第八識自在心)菩薩,行深般若……吧!顛倒說還理直氣壯,真莫名其妙!
Ans︰這麼說你是開誤囉!

查「意識妄心斷滅不起」是在五無心位:眠熟、悶絕、正死、無想定、滅盡定,請問師兄你在那「位」中有了「妙觀察智」?已辨明此乃開悟而有,難道都視而不見、執迷如故?
Ans︰是啊!你一開眼就意識妄心起,你無法作到無取無捨,無染,學佛何用?

查胡扯可要有根據才好!轉識成智有下、中、上品轉,八識俱轉唯在佛地,豈是一開悟所能成辦?這種明顯錯誤還需引經典證明否?
Ans︰禪宗一悟即至佛地,無法達到是貴派知見問題

2014-06-26 22:49:12 補充:
一、「識知」即分別了知作用,為「意識心」的心所法,而意識心需依六境為緣而生,不能離六塵而有,故意識心必時時緣於六塵境,了知六塵境
= = =
「識知」即分別了知作用,為「意識心」的心所法!
那麼說︰能善分別諸法相(識知),你說這是「意識妄心」。心已動了!

請問︰於第一義而不動。又是怎麼回事?
「意識妄心」都動了,又如何於第一義而不動?

2014-06-27 08:33:31 補充:
第六識意識心,有稱為「證自證分」的功能,即能反觀自己的作用。吾人意識心運作於種種境相分別時,知道自己正在分別,可是這叫「作分別想」嗎?
= = =
你既然認為意識妄心已運作,當然是叫「作分別想」囉!

所以我要問你,什麼狀況下才能「不作分別想」呢?

請想清楚,什麼狀況下才能「不作分別想」呢?

你一睜眼,都已經是意識妄心的運作了,請問什麼狀況下才能「不作分別想」呢?

2014-06-27 08:59:34 補充:
再者請問 a兄!

1.當你閉眼時,是意識妄心的運作呢?或者不是呢?

2.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一體同觀時,也是意識妄心的運作嗎?

3.「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裡的意識妄心(無明)是指「知見」還是「立知」?

4.「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裡的意識妄心是指「知見」還是「無見」?

5.「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裡說的涅槃是指「知見」還是「無見」?

2014-06-27 10:22:44 補充:
(您還是沒有回答,您的識知,有沒有與識種緣起?)
 末學的義:善分別,是意識心,但不執著;
      做分別想的,是意識心,但執著的知見立知。
= = =
靜修兄
「善分別」識知本不與識種緣起!而是意識妄心才有緣起。

你的義「善分別」(不執著)與「做分別想」(執著)都是意識心。
明顯的,你都是從意識心上去作執著與不執著之揀擇。(非中道)
(朋友所舉經文,用執、無執即可解析. . . ) 此為二法。(非中道)

而末學直指「善分別」識知,此「無非」「無意識妄心」之地。
末學不需在意識心上去作「執著與不執著」之揀擇。(中道)

執與無執是二法,而佛法是不二法!

這是你我見解不同處!

2014-06-27 13:01:10 補充:
查「想」即「知」意,意識存在時,必有知,也必有想,故末學尚未聽過「不作分別想」之說。
Ans︰沒聽過嗎?
六祖壇經︰「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除佛外,凡有所觀,都是意識心的運作。前七識都是妄心,意識本就是妄心,除非特別情況,不說意識妄心。
Ans︰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此義諦你不知嗎?
「除佛外,凡有所觀,都是意識心的運作。」佛與眾生作分別,此大邪見!

查「無明」是意識心不明白實相的一種狀態,「無明」不等於意識心
Ans︰無明都不清楚,如何解義呢?實在 . . . 。

2014-06-27 13:13:14 補充: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你114 意見︰此「立」非「即刻」之意,而是「建立」之意。故整句旨意為:你把能知能見的心(意識心)建立為能見聞覺知的本源心(第八識如來藏),

你011回答︰「知見」指六識心的能知能見性,實際上六識有生滅性,沒有自性,其能知見作用,從第八識而來;故說:「依於六識心有能知、見的現象,就認定六識具有能知見的自性,當然就要淪落無明裡了。」

意見與回答不同,說詞反複,讓人霧裡看花,這種辨正好像跟小孩子在辨正。

浪費時間!

2014-06-27 13:54:59 補充:
012 回答者:水中月兄

論述都是正解,解說清楚,精闢,末學隨喜讚歎!

此中末學補充一點~

是故,眾生「智」用即聖,「識」用即凡。「智」用者,用即非用,行非所行,即「水中月行菩提行」。「識」用者,無論行善不善行,皆是識心二元對立的範圍,三界六道中收。

以上說得太好!

眾生「智」用即聖,即無意識分別。「識」用即凡,即起意識分別妄心。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6-26 9:39 am
~ 有是非之別 ! 無是非之實...既無是非之實 ! 亦無是非之念 !! 不才我看諸大德們 說的是.....說是非是非亦非 ! !
2014-06-26 4:59 am
心地無非自性戒?
打心底起就是自性起用!
起心動念都是隨乎自性!

一句話可以解釋得這麼複雜!
長篇大論!

足見
中佛毒甚深!
越鑽越有趣
肉麻當有趣!

2014-06-25 21:31:52 補充:
035
意見者:芳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4-06-25 21:15:43
[ 檢舉 ]
等身偏廢的問題....自欺者..欺人者..自欺欺人者。
-------------------------------------------
人不自重
誰自重?
人不自欺
誰自欺?

麥擱黑白人啦!

2014-06-25 22:20:37 補充:
032
意見者:萬佛王 ( 大師 5 級 )
擅長領域: 道教 | 天文
發表時間:2014-06-25 20:27:32
-----------------------------------
"萬佛王"大神請注意!
外找: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14062408468

知識問題|想找能跟天神溝通的人

發問者:大胖霞 ( 初學者 5 級)
發問時間:2014-06-24 23:40:39 ( 還有 9 天發問到期 )
解答贈點:7 ( 共有 1 人贊助 )

2014-06-26 21:56:42 補充:
"無非"
雞同鴨講
橫生是非!
罪過!罪過!
套句版上明言
"11懺悔 阿彌陀佛"
參考: 有說等於無說 說了等於白說! 莫名其妙!
2014-06-25 8:24 pm
心地無非自性戒之「無非」
解釋A:無是非,不起是非相的清淨之意。
解釋B:除一切非相,乃至除非相亦除,是懺悔之意。

*[不起是非相]的根本在於不加入[自我意識分別].這樣的解釋比較趨向[無我]!

[無我]不是沒有[我]而是不起自我意識的分別.因為知[我]是因緣生滅無常故!

*解釋B是排除推開[非]後又入[空].這個解釋就怪怪的!和[懺悔]也關係不大.

因為要排除[不好]的..本就不是在中道中加以面對,而是以[排除]去對抗[不好]..

不是[如理作意]的狀態而是將[非]頭上安頭!這是背離中道修持的.不是正念!!

所以在下是傾向[A]-->合於中道修持法!

2014-06-25 13:26:41 補充:
*****要見自己的過失,又怎能自欺是不見是非?*****

只有[無我聖賢]才不見是非.所以說[自性戒]是聖賢的境界!

眾生的中道修持..是知[非]才能離[非]....也就是單純的面對[非]!

如理作意的面對自己的[非]...不抗拒不排斥...這是趣向[無我]的修持方法.

自自然然的讓此[非]離開五取蘊的相互滋養....因此知道[非]就是[非]而已!

而後在正念正知中..清清楚楚的看著[非]滅去!!

這就是[中道修持]..
2014-06-25 5:52 pm

(知道自己支持解釋A還是解釋B,皆是如實的善知識,無有高下,唯論義
 交流,能轉的才是智慧,記住的只是執著。)


心地無非自性戒之「無非」心地無非,所謂的心地,即是在言心境,人的心一旦到了無有分別心,無高下你我時,才能稱之為無非。自性戒之,這個自性,表靈性靈光,這靈光非人之神識,一但人的神識,或是後天意識介入,這個自性就黯淡無光,這一句話看起來連貫,實則有分,前段在言有我的修行,後段則是無我的體會。


收錄日期: 2021-04-15 15:48: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625000015KK020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