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不要直接用網路上的翻譯軟體
希望大家能多多幫忙 謝謝!
民國時代的美食懷舊可追溯到明末“三袁”和李贄推崇的“性靈說”。由於科舉制度的廢除,中國知識份子已無法憑藉掌握儒家經典走上仕途、安身立命了。他們改弦跟張,或進入學府、書齋,致力於教學研究;或投身市場,通過寫作謀身,成為職業作家。在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環境中,古代文人以食物比喻治國或追求崇高的宏觀歷史敘事被打斷,觀照日常生活的微觀敘事方式出現了,明清文人筆下的個人體驗更進一步世俗化、日常化、個性化。為了方便討論,本文將現代文學中的美食懷舊話語分為“學士派”和“市井派”兩種,分別對應“反思型”和“修復型”懷舊,儘管兩派文字說到底都是話語的建構,彼此之間的界線也不涇渭分明。
“學士派”一如既往地追尋傳統文化的蹤跡。如黃子平所說,周作人淡《故鄉的野菜》,引用。《西湖遊覽誌》、《清嘉錄》乃至《草本綱目》;梁實秋《雅舍談吃》所引古籍不下二十種。然而,他們翻故紙堆、引經據典的行為正表現出宏觀歷史敘事方式遭到現代化大潮衝擊與消解後,文人謀求另一種歷史敘事方式的焦慮。葉聖陶《藕與燉菜》懷念故鄉蘇州的風味,禮讚農村婦女的健美、自然,嘆惋的是都市化造成傳統和自然的缺損。周作人更是將有關文化的構想揉合在食物的闡述中。他在紹興出生,十幾歲時到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讀書,後去日本東京留學,回國後在北京大學任教,離開故鄉的時間遠超“釣於斯游於斯”的歲月。(指倆人在這裡垂釣玩耍,天天見面就成了熟人了)但他偏對故鄉的食物“喋喋不休”多次提到紹興的野菜、水果、水產、糕點,從上世紀二十年代一直寫到六十年代生命最後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