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佛像是讓人起恭敬心.藉此對佛的恭敬心,轉移對一切眾生皆能恭敬.因此要藉著拜佛像.藉以引出與眾生平等的心.這是藉著佛像的觀行法.這個觀行要到達與佛菩薩的性徳成為自己的性德為止.例如文殊師利菩薩的性德是智慧、彌勒菩薩是大慈.觀音菩薩是大悲。因此供養佛像是觀行法.是把我們的佛心引出來。因此觀佛當下的心,如果是清淨的心,那當下即是佛心。 學佛人拜佛菩薩,是要認清佛的德行,藉以成就其德行.因此佛像只是個象徵,不是把它當成佛。在佛法中佛像都是虛幻的,之所以要拜佛,是為了藉佛像來提醒自己.因為佛像有兩個含意,一是代表佛本身,一是代表佛的功能德行.而我們就是為了要學習模仿他的德行。如果是把佛成偶像,這種定像觀念就是一種執著。佛法在釋迦牟尼的時代,因為佛是住世的,要見佛沒有問題。佛入滅以後也還沒有佛像,僅用蓮花和塔作代表來紀念佛。修行人要觀想的時候,就畫一朵蓮花,蓮花上面,印度人是用一個梵文字母帶進去。相法時期的人是以觀想一個佛字,或是菩薩兩個字,或者乾脆就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但末法時期的人一般都不習慣接受,只能把佛菩薩塑成人像來禮敬,但是迷信者就會有佛菩薩來救.我們不否認佛菩薩會來救眾生,但千萬不要執著為外在的某一個人。《金剛經》講得很清楚:「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此佛像是用來作為代表、象徵的。
2014-06-23 20:19:43 補充: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卷第五十八
諸菩薩住處品︰
「經」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五、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於中現有清涼寺.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峯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祕.洞五陰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
2014-06-23 20:20:32 補充:
解釋︰
【首戴五佛之冠】者,表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祕.洞五陰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
【五智】者,若準佛地經論,五法攝大覺性.謂四智菩提、一真法界.依金剛頂,即一真法界,名清淨法界智,故成五智。
【五部】者︰一、佛部.二、金剛部.三、寶部.四、蓮華部.五、羯磨部。一切諸天真言皆屬寶部.諸鬼神真言屬羯磨部.
【五陰】者,即我五陰︰表是五臺.中有大覺,即不動智佛.妙慧自在,即是文殊。
【首戴五佛之冠】者︰諸大菩薩多有此冠.而大聖不論戴冠。
2014-06-23 20:21:10 補充:
復常有五髻.然諸五義,類例大同.
謂當中髻,即中臺表之.毘盧遮那佛居.是佛部主.法界清淨智.亦佛眼也。
其東一髻即是東臺.是阿閦佛居.為金剛部主.是大圓鏡智.即是慧眼。
其南一髻即是南臺.寶生如來所居.是寶部主.是平等性智.即是天眼。
其西一髻即是西臺.阿彌陀如來所居.是蓮華部主.即妙觀察智.即是法眼。
其北一髻,即是北臺.不空成就如來所居.是羯磨部主.是成所作智.即是肉眼。
(七)若配五乘︰中即佛乘.東菩薩乘.南緣覺乘.西聲聞乘.北是人天乘。
若人天乘別,北即人乘.合佛菩薩.餘如次第。
2014-06-23 20:21:28 補充:
五方佛︰中央︰毘盧遮那佛.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觀自在王佛〔亦稱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然而這些都是擬人化的佛菩薩,真正要表法義的是我們的內心世界。東方阿閦佛表我們要發堅固的菩提心。南方寶生佛表行法要有正知正見。西方觀自在王佛表智慧成就,也就見性。北方不空成就佛表從見性起妙用。所以由五方佛中,毘盧遮那佛表法界體性智.展現出大圓境智,就是東方阿閦佛。從平等性智.顯現出的稱南方寶生佛。從妙觀察智的是西方觀自在王佛.從成所作智教做北方不空成就佛。所以佛法所講的都是內心的性德.不是心外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