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台灣的經濟其實從國民黨執政的一九九○年就已開始衰退,禍因正是國民黨自己長期執政不斷種下的,其中輕視傳統工業和放任新台幣升值導致產業外移是景氣持續衰退的主因。
一九八三年台灣的鞋和自行車等二十幾項產品贏得「世界第一」的美名,但進入一九八七年立即面臨新台幣大幅升值和欠缺勞工的雙重難題,剛好兩岸逐漸進入和解狀況,許多台灣傳統產業因而到中國投資設廠,他們被稱之為「台商」。他們的外移是台灣近年來不景氣的主因,而他們之所以外移,除了新台幣升值與勞力不足,國民黨對他們的輕視也是原因之一。
國民黨一九八三年當局公布策略性工業,在一百多項可享受免稅優惠的策略性工業名單當中,傳統工業竟然全部落榜,那是國民黨第一次暴露其輕視傳統工業的心態。接著那年的七月當局又在天下雜誌上的一篇「熊彼得創新學說」裡,除了提到勞力密集的傳統工業無法再肩負一九八○年代的新任務,又說中小企業不合乎成本效益,等於擺明中小型傳統工業是必須淘汰的夕陽工業。當他們已經遭遇勞力不足和面臨東南亞的競爭時,又被執政當局認為是不合乎成本效益之際,湊巧泰國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頻頻來台招商,所以一些傳統工業乃外移至東南亞。
接著當新台幣大幅升值時,剛好鄧小平又喊出「經濟學台灣」,並向台灣釋出善意,仍留在台灣的乃前往中國投資設廠,所以在國民黨錯誤觀念下,傳統工業就在台灣逐漸隱沒。
此外,國民黨政府還任由新台幣大幅升值。一九八六年新台幣從三九‧八五升值為三五‧五兌一美元,使得傳統工業深感到吃不消,但到了一九八七年卻又升值為二八‧五五,兩年內共升值了將近四十%,接著一九八九年當新台幣升值至二六‧一七兌一美元時,外銷產業在價格上的競爭優勢盡失,除了研發能力比較強的還能繼續留在台灣之外,其他只有關廠或外移兩種選擇。
新台幣會大幅的升值固然是美國的逼迫,但台灣當局如果多向美國採購的話,既可減少美國貿易逆差,又可降低外匯儲備,這麼一來美國應該不會再堅持新台幣非升值不可,但執政當局卻像守財奴的守著外匯儲備,而任由新台幣對美元大幅升值。
台灣從一九七三年到一九八六年之間的失業率大都維持在1%以下,但傳統產業大量移往中國後的一九九○年,不僅升破一‧五%,且一路上升,到民進黨執政時已超過四%,到底誰是造成台灣高失業率的罪魁禍首?
1990年以前,台灣的債務餘額還不到2000億元,當時的債務餘額僅佔島內生產總值的4.56%,比當時的美國還要低。具有強烈軍人背景的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一上任就是推出所謂“六年國建”這項大計劃。而此時,不論是重大交通建設,或是逐漸擴增的社會福利政策,都加重了當局財政的負擔,原本堪稱平衡的“中央財政”,在1992年那年,不僅出現赤字,還大幅上揚至3300多億,為歷年僅見的鉅額赤字。至此,當局赤字逐漸擴大,到1993年郝柏村卸任那年,都還有近3000 多億的收支短差,而債務餘額累積也突破6000 億元。
郝柏村想達成預定的經濟成長率,但又不懂外銷,所以試圖以擴大內需來達到經濟成長,結果花掉了台灣兩年生產總額的六兆三千億元之後,但經濟卻未顯著好轉。
台灣是小型經濟體,在變動的國際經濟情勢下,須很靈活、很快速地因應外在的挑戰。朝野在關鍵議題妥協合作的程度,其實就決定了台灣因應外在挑戰的能力。最近瑞士洛桑管理學院院長杜道明訪台時表示,「台灣政黨惡鬥,幾乎毀滅國家競爭力」。他呼籲台灣的政黨「應放下歧見,台灣才有未來」。這些話非常中肯,未來幾年,台灣經濟轉型之路極為辛苦,朝野能否捐棄成見,聯手推動必要的經濟改革,特別是如何輔導弱勢產業走出困境,將是台灣經濟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