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在令心無是非,於無是非而心無散亂。

2014-06-20 4:44 am
戒在令心無是非,於無是非而心無散亂。
==============================
收心攝意為戒,以此為實修之基礎,不論淨土或禪宗,若無師人所言法門之戒,不得成就。
==================================
沒人這麼說嗎???
==============
峟林今說。

回答 (22)

2014-06-22 6:37 am
✔ 最佳答案
殘天師兄所言即是,

戒者,初為止。
後為忍,再為無為。

究竟無戒與戒者。



不才以為慚,愧是戒。

2014-06-20 22:30:31 補充:
不才以為,此是慚,愧,善心之究竟意。

是不才正在努力的目標。

2014-06-20 22:34:36 補充:
慚,不退正法知見
愧,不退菩提知見

2014-06-20 22:42:46 補充:
可請星洲師兄講解一下,慚,愧二心的意思嗎?

不才誠心請求。

2014-06-20 23:45:17 補充:
不才以為慚,心之意為,無障礙自己成就無上正法。
不才以為愧,心之意為,無障礙眾生成就解脫正法。

若今日食,用,任何物品,對自身,心,意,產生障礙,皆是無慚無愧。
若今日食,用,任何物品,對自身,心,意,皆能產生善心,解脫,菩提,正法知見,那此行就是有慚,有愧。

以上

懇請師兄指導

2014-06-20 23:59:50 補充:
是的,不才是此意。

能見知涅槃與佛性才是學法。

2014-06-21 00:08:11 補充:
在佛陀傳法時代,有更清靜的食物,稱為三白食。

2014-06-21 07:11:22 補充:
凡是心的生起,皆由因緣,

慚心之因為,尊重自己,所以不造惡,何謂尊重自己,以己為佛最為尊重,以此身能行佛事最為尊重。

愧心之因為,尊重他人,在未證法空實相,眾生皆能成就菩提解脫是最為尊重。

………
佛破外道苦行戒,是為成就無上正法。
若是食清靜能成就無上正法,當時還有三白食,還有外道的不食禪。
佛陀明瞭只有正知見無常空無我,回一切自心佛的覺悟才是真實,其餘只是積累薰習波羅蜜的方式。

其餘的都是世間演示。
佛教法平等,無大小乘之分,終歸佛地,感恩星洲師兄辛勤指導,不才合十感恩。

2014-06-21 16:58:56 補充:
與殘天師兄討論是有趣的,是有益的,是增上的。

忍,或無為。是行非行?
非心與心造?

這樣問師兄,佛,要如何觀。
肉要如何觀。
以四大,以名色。
佛與肉的差別在哪?
是心還是相,還是戒。

不才懇請師兄指導,利益大眾。

2014-06-21 17:07:19 補充:
此忍非彼忍。

知冰消水是忍。

2014-06-21 19:34:34 補充:
不是要把肉灌水灌成佛,也不是要把佛當肉在賣。

只是都用自己思維創造是戒…世界。

我也陷入水泡肉的思維了………繼續,,漲,漲,漲,漲……

2014-06-21 22:37:58 補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慈父護眾生,以律藏守護世間,以戒守護一切善法,一切持戒者。
戒律如佛眼看護僧,法,世間,能讓佛法於世間存在。

讚嘆一切清淨持戒者
讚嘆持戒護持佛法者

2014-06-21 22:47:06 補充:
沒有人討論戒的本質,不才只好略述愚見,懇請十方大德善知識指導。

戒,能使善心增長,能使善心不退墮。

一切善心,便是眾生解脫無明本源,若無善心,則無解脫無明,無解脫無明者,佛法不存。

佛法滅時,最後消失的定然是持戒之人。

2014-06-21 23:19:57 補充:
戒就是定就是慧,就是般若佛母。

2014-06-22 05:57:05 補充:
殘天師兄法喜,
法無對錯,見解為解。

不才以為戒,本質為護法護僧,若真實危機時,比丘該重戒亦是重法?
以六祖之智論戒,南藏十五年長食鍋邊肉,又於獵戶中,放走獵物,聽聞殺聲。
若言戒清靜,或者有議論,若言護正法眼藏,則實是如此,若言心清靜,亦無可議。

冰消水者,亦若鹽消水,知者知之,心清靜否,亦是如此。
有心能懺,罪亦有消,知消者,非戒非僧團。

以上,不才愚見,還請師兄指導。

2014-06-22 06:00:56 補充:
螞蟻貪愛自身,不知出離,逾無量劫亦是蟻身。
五重惡人,知懺,當下罪始消,後必有出。

2014-06-22 06:54:19 補充:
抱歉,打錯字,感恩您的定正。

不才確實是要打肉邊菜(哪有什麼是鍋邊肉?生吃嗎?)
抱歉。

2014-06-22 18:49:24 補充:
致星洲師兄

不才觀察,假設欲起心專注鼻尖。
此時先是思,念知鼻尖,想轉決意,做意動,尋觸鼻尖,轉尋。

此時專注鼻尖。

一切戒行如是,思做業行,念可知行是否是已知善或已知惡,轉想分別以慚愧知行業善否,若非善,做意止行。

不知道不才觀察是否如法。

以上可知,慚愧心隨不參與轉入,但是確實是分辨善惡業行的指標。
以上不才觀察,懇請師兄指導。

2014-06-23 10:17:49 補充:
致星洲師兄法喜,

正見,應是指四聖諦

了知思即是業,一切行業皆是無常苦空無我。
此是正見。

於一切生滅應知,生起是因緣,滅去亦是因緣,此因緣由無常,性空,無我而成,不可執著,以為常在,實有,是我。
此是正見。

以上

2014-06-23 21:07:49 補充:
請問星洲師兄,如何分切思維,心路過程。

若是在意念升起前,或是做意止念後,當然可以如是思維。
但是在此念頭生起,只是一瞬間,且無有中間能在插入其他心所的可能,是該如何做到,將正見,作用於念頭,,使其成為正念。

2014-06-23 23:45:26 補充:
致星洲師兄法喜,
如此,不才了解,由於念心所,是能經過明瞭已知善或已知惡來生起心,於是在念明白前,透過觀察學習以及戒來如理做意,是念能再次遇見相同行為時,不會產生非正念,非正見的思維心路。

以上不才愚見

2014-06-23 23:54:33 補充:
再次感謝所有師兄指導

合十感恩
2014-08-06 11:58 am
這有類似的

▶▶http://qoozoo1400703.pixnet.net/blog
2014-06-24 4:15 am
正見的解釋,是對的。

然後,請朋友,把正見與意見085的過程,結合起來。

請朋友試試看。

2014-06-23 22:34:30 補充:
記得...之前已談過,關鍵在 => 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於 正確的所緣 (四類所緣),這俗稱正念

作意於正確的所緣,導向遠離(欲貪)、無嗔、無害;這俗稱正思惟。

這樣才能逐漸指向四聖諦,遠離邪見、而建立正見。

這是非常簡略的說明。
2014-06-22 8:16 am
參考
http://fish7750601.pixnet.net/blog
看看應該對你有幫助








麤晶森飍燚犇
2014-06-22 5:16 am
049:意見者:素酸辣湯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4-06-21 11:03:39

022 意見者:星洲炒米最好吃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 2014-06-20 22:18:35

自性戒?又是指甚麼?

佛陀所制學處,在此被扭曲。

「星洲炒米最好吃」用到「學處」等名相,應該是專修南傳佛教吧?

這當中或許有啥誤會,有朋友可以說明嗎?

==
末學意:

行者當知一切萬法(含戒定慧).都是從自性起妙用的

持戒是對治犯戒而有.故持.犯是二法.而其性是無二.的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不起是非念.是從自性上在守戒的.
2014-06-21 6:04 pm
星朋友
自性戒? 又是指甚麼?

佛陀所制學處,在此被扭曲。
===

自認勝過六祖

卻無六祖成就

只得續忍寂寞

鬱鬱度此一生
2014-06-20 9:14 pm
C朋友,薩度。

諸友,

漢地的佛法傳承中,很少論戒,決大部分的弟子、自學者,也都罕能翻閱律藏,導至自說自話,與 佛陀所制之學處、義理、因緣,相去甚遠。

因此,

論戒之前,至少翻幾個篇章、讀一下注釋書。

這樣比較安全無害。

2014-06-20 14:39:26 補充:
樓上的11朋友,

要不要先翻幾篇經分別、或揵度篇章。

先翻一翻,讀幾段章節、看看某條學處的來龍去脈之後.......再說。

這樣比較安全、無害。

2014-06-20 22:18:35 補充:
樓上的朋友們,

慚與愧,此二者,確實是戒的直接因。

但是,所有的戒中,哪一條是無慚、或無愧呢?

無慚、無愧者,就非常容易犯戒;不怕犯戒、敢於隨意亂說....

有慚、有愧者,就容易聖戒成就。

但不代表慚、愧是戒。語義差非常多。

自性戒? 又是指甚麼?

佛陀所制學處,在此被扭曲。


以下隨舉 : 以佛陀所制戒而言。

1.盡形壽不吃肉,吃肉者有罪.....對? 還是不對 ?

佛陀的答案是甚麼?

認為以慚、愧心為主觀角度而言,食三淨肉有罪? 無罪?

學佛的基礎,不是大經大論,也非止觀禪修、更非參禪、念佛、念咒,

而是持戒。

而持戒,要先知戒。

2014-06-20 23:29:53 補充:
意見025~26,花朋友,

如果,

慚,不退正法知見
愧,不退菩提知見


那麼,朋友認為以慚、愧心為 "不退正法、菩提知見" 而言,

食三淨肉有罪? 無罪?

可否作下判斷? 以正法知見、或以菩提知見。

星洲聽著...

2014-06-20 23:55:04 補充:
所以,

只要食用三淨肉,對自身,心,意,產生障礙,皆是無慚、無愧。

若食用三淨肉,對自身,心,意,皆能產生善心,解脫,菩提,正法知見,那此行就是有慚,有愧。

所以,

食用三淨肉有罪與否? 是看是否能產生善心、或障礙來決定的囉?

朋友,是這個意思嗎?

2014-06-21 00:20:12 補充:
花朋友,

善心,除了慚愧以外,還有許多,

比如說 ~念、信、無貪、無嗔、無痴、舍、正語、正業、正命、悲、隨喜 .....等等都是。

不只慚、愧而已。

以下是慚、愧的語意,

慚,就是 "耻" 的意思

~ 厭惡惡行 、不造惡

愧,也是"佈駭" 之義。

~ 駭於惡行、不造惡

但是,一旦缺乏正見,就不知道善、惡;慚愧也就無從發揮作用。

星洲所舉之例,

是律藏中的記載,提婆達多,提出沙門應該終身不食魚肉的要求。

而 佛陀...拒絕。

原因,並不是朋友所主張的。

請自行翻閱律藏。

學法的第一步,就是學戒。

2014-06-22 14:44:46 補充:
先總結 一下 花供養朋友,

其實,佛陀所制的戒,都是避免惡、鼓勵善而頒制的。

基本上,違反 佛陀的戒而能生起善心、止息惡心的案例,絕無僅有。

不過,具備正見而起的慚與愧,確實是維持戒律不墮的力量。這一點是確實的。

由於沒有續問,就至此為止。

...

意見048 次草 朋友,

相信文字中、語意中;並沒有任何自認高於六祖的意思。

至於 "自性戒",是非常模糊的說法。曾經告訴過朋友,自性戒的語意,非常類似安息遍淨,但是,那是聖人的法,凡夫免議、不適用。

自性戒,只是淪為後代口頭語而已。

...

意見049,素酸辣湯 朋友,

2014-06-22 14:45:05 補充:
學處一詞,漢傳佛法早有淵源,譯為學處,非南傳特有翻譯。

這在網路上不難查明。

請朋友明察。

...

另外,漢地佛法的衰頹,與戒的隱沒有絕對的關係。

戒,是 佛陀讓弟子以中道過生活的軌範。

有嚴格的戒相、戒成就、等等說明。

並非幾句口頭禪便可帶過。

以僧而言,不知戒,這件事就是犯戒。正常的出家,先學戒3~5年,

學的是~知道如何過生活、避開危險之處、作對的事情。

而一般的居士,更應該學戒。除五界、八戒之外;更應該知道沙門的戒。

不是為了挑剔沙門、而是知戒才能保護沙門。

否則,到現在,仍有善心的居士,將現金佈施到沙門的缽中,讓沙門陷於持戒的窘境。

不是嗎?

2014-06-23 09:46:12 補充:
指導不敢,切磋無妨。

先不看心路怎麼跑,先問一個問題 :

"正見" 放在哪裡呢?
2014-06-20 5:24 pm
在[戒][定][慧]三學而言....

[戒]在持守! [定]需修,淨戒是前行與助緣. 所以有[戒]未必有定!

[定]在修!修定可以安止妄念讓心清明,是[修慧]的前行與助緣.但有定未必有[解脫慧].

[慧]也需修....[聞慧與思慧入門],修定是前行,在正念正知的觀照中增長解脫的智慧.


**提問善德所說....以收心攝意為戒,故言無是非.令心無散亂。--->應是趨向於[定].

而後借以觀[身心無常,因緣變異]
2014-06-20 5:23 pm
所以所修佛法
以持戒修福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善即是能安住本心的一切行為!即是善法!
若行為離戒而行! 如何能安住此心!
2014-06-20 5:00 pm
戒在令心無是非,於無是非而心無散亂。
= = =
是與非,是二見。
亂與定,是二見。
佛性不二。

六祖壇經:「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6-20 12:05 pm
改個字會好些,戒在「明」是非而能擇善行,「無」是非用不到戒。

2014-07-01 06:16:31 補充:
改個字會好些,戒在「明」是非而能擇善行,「無」是非用不到戒。
==============================================
於擇善行.若心不能遠離是非,是善行亦難成就。
======================
1.就攝眾生戒而言,是有是非.還是.無是非。若有是非.
那麼攝眾生戒能成就嗎?肯定要無是非才能成就攝眾生戒。
>>>
抱歉!因為這篇討論我一直沒再次看見,直到今天才又看見,
這裡補回覆您的留言。
攝眾生戒者,於是非心中不隨是非起受者才能成就,並非無是非者能成就。

2014-07-01 06:18:26 補充:
「無」是非用不到戒,但.but.戒一定用得到無是非。如果內心有是非,眾生會讓你攝受嗎?
2.請問四聖人內心到底是有是非還無是非。
3.隨便改一個字,
>>>
攝受眾生需藉由是非明辨令眾生趣向真如,無是非談不上攝受,
聖人的內心有是非想,一味受。心是舊時心,人是舊時人,但只不行舊行履處。
就是說同樣的有是非善惡想,但不再像以往那般被牽著去做慣性的反應。

2014-07-01 06:19:21 補充:
請問是依何法,見何法,行何法.而要改一個字?可以敘述一下嗎?
>>>
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法。

2014-07-01 06:39:02 補充:
講直白些,不管你是要用攝念、無是非心...等等形容,都不外乎是「明」是非後的取捨而安立,仍舊是無是非中有是非,禪門看待是非宜回互。
比如,何謂無是非?答:有是非。 何謂有是非? 答:無是非。
不是在玩文字遊戲,回互理體爾,有因無立,無因有顯。


收錄日期: 2021-04-15 15:46: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619000015KK0582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