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英國為何卻能在19世紀時成為世界上的霸權呢?
1.歐洲自法國大革命以來,即產生一連串以自由主義為訴求的政治革命。1688年英國產生的光榮革命即是如此,革命後,英國議會頒布包括《權利法案》在內的一係列法案鞏固了革命的成果。18世紀的工業革命進一步拉開英國與其他競爭者的差距,進而走向崛起之路。
2.地理大發現為西方世界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同時世界商業貿易的重心從地中海移向大西洋,英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處在新興的貿易航線的中心地帶,當英國貧瘠的土地無法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時,他們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海洋,造就了英國人很善於經營海外商業和經營海外貿易。
3.英國1588年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由此初步確立其對大西洋的制海權。1609年西班牙被迫與荷蘭簽訂12年休戰條約,實際上承認荷蘭共和國獨立。西班牙霸權由此衰落,並讓位於荷蘭。英國和荷蘭就逐漸成為在海外貿易上的對手,17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英國海軍本身進行了一場“軍事革命”,最終也提升英國海軍的戰略地位。英國決定同樣直面來自荷蘭的海上霸權壓力,因此與荷蘭前後30多年進行了三次海上戰爭,荷蘭戰敗,而海外擴張的優勢則被英國取代。
4.最後英國之所以成為歐洲列強,主要原因是工業革命最先在英國出現,工農業經濟迅速發展促進了英國商業經濟主要是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而海外貿易的發展,又反轉來促進了資本主義工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到了18世紀,英國開始同法國爭奪殖民霸權,英國最終戰勝了主要對手——法國,這時發生在英國一場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產業變革的影響——工業革命。它使英國首先步入工業化社會。
19世紀中、後期,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繁榮的國家,有“世界工廠”之稱。英國的海外殖民活動曾因北美殖民地的獨立而受到打擊,一度踟躕不前,但在工業革命後,獲得了更大的動力。英國擁有一個龐大的帝國,在世界各地均有其殖民地,建立了最大的殖民帝國。
為什麼在二戰之後,這個首屈一指的強國自此不振?
首先,英國是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它最初採用的工業技術,實行的經營管理方式,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它們推動了英國經濟的發展,使英國變成了世界工廠。但隨著一系列新興工業國家的崛起,英國原來的優勢就開始轉化為劣勢。例如英國在十九世紀末形成的工業結構是以紡織、煤炭、造船等的傳統工業部門,但與此同時,以電力工業,內燃機工業和重化學工業為主的新興產業部門正在崛起,美國和德國在這些領域已經領先,而英國由於原來的部門仍能獲利,加之如要轉型又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遲遲未能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
除此之外,英國有組織的工人運動,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礙了技術改造的進行。因為產業部門的改造,除了更新設備外,工人也必須進行技術方面的更新,而一些由於年齡,知識不能跟上技術改造的工人,肯定會面臨失業的危險,這也是有組織的勞工反對技術更新的一個重要理由。這些使英國經濟在面臨挑戰時不能及時作出反應的因素。
其次,英國是最早的工業化國家,也是最早出現工人運動的國家。在持續不斷的抗議下,英國不得不選擇高福利的道路,而過高的福利支出讓英國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方面,英國政體決定,政客高談福利才可能受歡迎,談增稅無疑是政治自殺,另一方面,英國政府事實上拿不出足夠的錢來增加福利。
其三,英帝國最大問題是社會階層固化,階層流動不足。年輕人缺乏向上空間,只能去海外殖民地發展,可真正的有錢人不想走,他們對現狀滿意,而窮人缺乏經濟實力,想走又走不了,隨著中堅階層大量流失,從而加速了大英帝國的分解。
其四,當時當英國的國防預算在世界上居第三或第四位,這與它的國土面積和國民生產總值是不成比例的。儘管英國的國力已經下降,並且一再發表從世界各地撤軍的聲明,但仍然沒有主動撤出任何一個殖民地。就這方面而言,加重了英國的經濟壓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英國的衰落。
最後,教育落後給英國經濟帶來致命打擊。同時期的德國在這一方面遠遠走在了英國的前面。20世紀初的20年中,德國已取代英國成為當時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德國科學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在其工業化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英國作為一個小國卻能成為世界強國,關鍵在於它在上升過程中不斷抓住創新的機會,英國在二戰後逐漸落後下去的原因:是英國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阻礙了英國工業的不斷創新,在處於領先地位之後,英國所做的只是對舊體制和舊技術修修補補,換句話說,當一個國家喪失創新能力的時候,它就要衰落下去了。
2014-06-14 12:49:52 補充:
原本不願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英國為何現在已納入歐盟?
最早由法德主導的歐洲經濟共同體與1957年成立,然而英國卻始終沒有加入其中,英國直到1961年才申請加入歐盟,但目的是以加入歐盟獲得領導權來強化與美國的盟友關係。
因為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向英國投放了超過歐洲援助金額一倍半的重建資金。
代價是英國從此放棄世界貨幣霸主的地位,其後英國承認恢復自由的世界經濟秩序需要美國來發揮領導作用,這實際上就是意味著其全球作用就是英國作為美國的主要盟友,而不是謀求成為一個獨立的大國。
從這層關係上看,英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顯然比歐洲列國更加緊密。
2014-06-14 12:50:55 補充:
但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就看穿了英國人的想法,直接給予了否決。而當時他給與英國入盟的評價——是以美國的特洛伊木馬的形象存在,直接目的是癱瘓歐盟內部機能。
而後歐盟力量開始逐漸顯現,隨著歐洲政治經濟的崛起,拒絕加入歐盟的英國在政治經濟雙方面都遭遇邊緣化趨勢,影響力急劇下滑。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開始重新審視入盟的問題。
直到1973年,隨著英美關係的衰落、英國自身經濟地位的衰退和歐盟的進一步崛起,走投無路的英國才與一眾北歐小國加入當時的“歐盟”,然而,即使加入“歐盟”,英國也完全沒有加入歐元區的計劃。
2014-06-14 12:51:30 補充:
英國國內對於入盟與否的爭論並沒有就此結束,並直接成為了當今兩地若即若離關係的直接誘因——歐盟是否就是英國的唯一出路?
這成為了其後數十年英國政黨之間互不讓步的議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