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午年談辛亥革命馬來西亞檳城庇能會議建立“中華民國”之歷程 公元1910年11月13日,國父召集同盟會革命黨同志在馬來西亞檳榔嶼南洋總機關開會,因檳榔嶼英譯作“庇能”,故稱會議為“庇能會議”於檳城柑仔園門牌400號召開,參加者有孫德彰、胡漢民、趙聲、黃興、戴季陶與及檳城同盟會革命黨骨幹僑領等多人,這次會議秘密決定動員全黨之力量,在廣州發動第十次革命。 會中 國父孫中山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激發同盟會革命黨人,積極重新奮起之力量,據載孫文演講時聲淚俱下,決定發動廣州起義畢其功於一役,令在場人士無不為之而動容,皆主動請纓參與革命,即席與會者慷慨解囊並籌得8000餘元。 當下僑界為支持第十次廣州起義革命籌措經費,檳城華僑商界有志之士出錢出力捐款十分踴躍,並密文同盟會世界各地總共幕捐十九萬元,幾乎占國父畢生歷經十一次革命總經費用六十萬元之三分之一,使革命黨人士氣為之大振,一語道破國父所說:「華僑是革命之母。」意指南洋華僑是中國民主革命之原動力。 “庇能會議”決議要發動的廣州革命,最終決定於1911年辛亥農曆3月29日的廣州之役,最終因力量分散終告失敗,收殮到起義中英勇捐軀的烈士遺骸,於1918年時合葬於廣州北郊的黃花崗,並特建立陵園紀念碑以資緬懷,“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中國民主革命之犧牲奉獻精神永垂不朽。 其中犧牲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有三十多人來自南洋各地的華僑留學生,尚有日僑一人,僅來自檳城的就有羅仲霍、周華、李雁南和陳文褒等四人,後經調查參與革命犧牲者當中具有洪門天地會身份者竟然多達六十人。 “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南洋華僑與留學生拋頭臚,灑熱血,甘願冒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之大無畏犧牲奉獻精神,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參與辛亥革命之忠節與使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革命精神與天地同在,令人景仰肅然起敬,可歌可泣,奠定双十起義革命之成功,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更新1:
值得一提“庇能會議”決議要發動第十次的廣州革命,最終因力量分散終告失敗,其中犧牲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有三十多人來自南洋各地的華僑留學生,尚有日僑一人,僅來自檳城的就有羅仲霍、周華、李雁南和陳文褒等四人,後經調查參與革命犧牲者當中具有洪門天地會身份者竟然多達六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