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上佛版
看到
"試舉一個轉『識』成『智』的例子?"
的題目
然後
就用盡腦筋的回答!
當然
也可跳過不答!
參考: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你自己隨時都在轉識成智
你自己沒發現而已
識是已知之理知而未行
智是已知之理行於無覺
都知道要喝水解渴
要吃飯止飢餓
口渴肚子餓很自然就會去喝水吃東西
根本就不需要思考
....
本性使然
這就是了
工作也一樣
正常的動作
不需要特別去思考
很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例子很多
你自己稍微想一下
最少有幾百幾千個
哪需要別人舉例跟你說?
識之無知 智之取義止應俗者 取竟業為如是真實 不業也德相無以竟 不心以性
答案世俗人 應化沉淪不知人身可貴再犯以毀真也
所謂轉識成智.是轉八識成四智。是把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轉成【成所作智】.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把「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第六意識是分別.妙觀察智是不起分別.所以前五識起「意識」分別的時候,不要用我既存的背景來做分別.要把它看得清楚,這個時候在這個境界裡頭,這個叫做轉分別意識成妙觀察智。當捕捉那個塵境的時候,發覺在分別,然後又再轉化它不分別,而成為妙觀察智。那就轉分別意識成妙觀察智。這裡面是動態的,因為你在分別的時候,一定跟阿賴耶識有關,在這個當中跑來跑去,這個時候末那識要「如如不動」,就變成平等性智。此時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能夠掌握得住的時候,阿賴耶識就成大圓鏡智,清清楚楚,如明日高照。就如耳聽到山水、蟲鳴鳥叫聲,不要【分別】好聽或不好聽.要將心融入「山水、蟲鳴鳥叫聲」中.妙觀察智就顯現.心就與大地萬物合而為ㄧ,平等性智就顯現.此識雖不分別,心完全清清楚楚,大圓鏡智就顯現.此時身心與宇宙同體.那隨應即感。
2014-06-06 20:21:36 補充:
此識雖不分別,錯打字……正確是【此時雖不分別】
大德您好:您沒有偷11的錢,11向大家說您偷11的錢時,正常人會直接向大眾說我沒有。此時您不解釋沒有偷錢的事實,反而問11說:我忘記是多少錢?請問11您被偷多少錢?此時11若是故意要讓您難看之心,其心定顯不安,即使今日11得到暫時的勝利,但是卻是失去一位明師。日後11定會還您清白及無形上的補償。,,,凡是不隨著受想行事,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等覺識,直接做出判斷的結果,方可稱之為智。但此智非真也!這是人類心識想要的糧食,也是最容易讓人用來犯罪心理學。所以11常言11一言一語,無功無德,,,,,11懺悔,,,,,阿彌陀佛
其實妳應該要先問什麼是『智』的功能?
智的功能最終都是要使人『安心』,所以只要能使人『安心』便是智慧!
那怕是一個謊言!就像是小龍女掉入『絕情谷底』時,黃蓉在山崖上刻著十六年後相
見,楊過才能安心的過活!
而轉『識』成『智』就是六祖所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見『識』過了,
就懂得如何運用於生活中,『平常心是道』便是例子!!
參考: 自己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若知 如來 即是 法身。
如是"真智" 所應依止。
見如來方便之身。
言是陰界諸入所攝 食所長養 亦不應依。
是故知 "識" 不可依止。
若復有人 作是說者。及其經書 亦不應依。
=================================
知佛是法身 是 智
說佛是肉身 是 識
說佛會生病那類你不依
即是 " 轉識成智"
阿彌陀佛!!!
就談《失戀》的例子吧:
尋死尋活地想要挽回,『識』;
轉個念,少個牽絆輕鬆愉快,『智』。
「識」是指意識心對現象界種種法的了別性,不離六塵境法;「智」是依第八識如來藏這個法界實相心而有的智慧。
也有說「識」是了別,「智」乃無分別,第八識菩提心對六塵境無覺觀故;可是此心在六塵之外,如業種、眾生心行等,有分別無窮之「智」性,故合此「無分別」與「智」,稱之為「無分別智」。
參學佛法悟證第八識如來藏之後,證知色身非我,證知受想行識非真實,而依第八識真實心為我。又,了知第八識如來藏雖具能生萬法之自性,真實存在,而祂住於身中而猶如虛空,無得無失,因此發起智慧,使第六識產生下品妙觀察智。同時由於能現觀其他所有有情眾生都同是其第八識所生,平等平等,故使第七識產生下品平等性智。
由於修證增上,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將轉為中品;至佛地時,此二智不但轉為上品,另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即經云:「五八果上圓」。
但此智由識而生,識是本體,智為功用; 轉識成智並不把識消滅而留下智慧,識仍然存在,只是因為轉化清淨,具備了解脫智慧。
2014-06-06 12:43:14 補充:
學佛人若未追隨真善知識修學,對於「智與識」的正知正見就罕能有所正確熏習;更無機緣悟見第八識法界實相心。因不識本心故,致般若智無由發起,從不知「智」為何物,雖日用而不知,何況能講能述呢?
所以,所說都是落在意識自意思維、臆想、揣測境界裡,言不及第一義實相法。要確知「轉識成智」真義,還是以尋求真善知識修學才是正道。
2014-06-06 13:10:10 補充:
有師兄說:【『無明』,就是不透澈明瞭『因緣果報』的觀念。無法轉心『識』成心『智』】
查「無明」可分「煩腦障無明」與「所知障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就是對法界真實相不明,有所障礙;也就是未悟明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永遠有這種對法界的無知無明存在。
要破此無明,唯有尋求真善知識修學,追求開悟明心,俟證悟見道時,才能予以打破,才能發起法界體性智、實相,從而以「轉識成智」。
故,不是說要觀察、透澈明瞭『因緣果報』的觀念,就能成辦心智發起的。
也有師兄說:【面對所現行的諸因緣法,不起相對的[自我意識],完全接受;本來如是-->就是[智]!】查這還都是意識心的作用,未涉佛教所講的「智」。
2014-06-06 13:37:04 補充:
一、「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等境界,是許多禪門學人參禪中的現象,還不是開悟見道,故尚無「開始轉識成智」可說; 可能有所誤會了。
二、有師兄說:.轉『識』成『智』是「...有中見色.有受想行識...」入「...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查這種說法,雖非正解,也算有些可取。因「識」都在「色受想行」裡運行,而「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指第八識真心、本心的境界,也就是般若智的根源心的境界;若能悟見第八識心,就有下品的「轉識成智」功德,故說有可取之處。
可是所謂:轉『有』成『空』入『空有不二』的講法,應是說要在現象界蘊處界有裡,去探究其背後的本源--第八識「空性心」,證悟之後,才能入
2014-06-09 16:21:07 補充:
《五燈會元》卷一七:「
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
一、【…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親見知識,有箇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就是有些參禪人悟前的現象,還未從假入空,未得根本智,未「轉識成智」。
二、【而今得箇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此只是剛悟明第八識真心本心,初入中道實相,後得智待起修;只在三賢位開始修後得智、相見道等而已,至於「廣習五明,福慧双修,無復餘習。當得大圓鏡智,証無住涅槃。」乃修入初地後的二大阿僧袛劫之事。早得很,長遠得很。
依智不依識,智就是理智,識就是感情,做任何事不要感情用事,要用理智去處理。這類的例子太多了,在[了凡四訓]裡,就有許多例子。現在舉一個例子:[鐘離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如是我知:
一、「識」的定義是「現象」和「作用」,簡單說就是「畫面」或「境界」。
二、依唯識論,「識」有八種,共三大類;亦可稱之為「名色」或「五陰」。
三、若以「畫面」形容,則有「六識」、「六塵」與「法界」三種境界畫面。
四、執著在「六識」畫面叫做凡夫眾生;迷失在「六塵」畫面的稱為阿羅漢。
五、未見本性而以「法界」為身(我)的是菩薩;自見本性能生萬法的即是如來。
六、了達「六識畫面」是根塵和合所生,非常(無常)非我(無我),亦非我所 ,是名為「智」。譬如眼見色相時,「眼識畫面」所現景物是條件組合,若無「眼」或「色」(景物)之要件,則無從顯現畫面(所知),更遑論能知的我(意)了。依次耳識,乃至意識,俱如上所說。行者若能如是知、如是見,如是思惟,是名「轉識成智」,或稱「破迷開悟」、是破無明、所知障的「解脫智」。
七、茲舉一例,如人演(看)戲一般,入戲深時頓忘自我,迷入劇中,我隱唯戲,如此「唯戲」而忘我,即是「唯識」之義。若能忽悟是「戲」(識),我則得出迷(戲),解脫戲(識)身;返觀迷時,戲我合一,執戲(識)是我,隨戲苦樂,難分難解,而今大幸,得遇佛法,詳說分明,頓悟迷情,開解我心,如人酒醒,深自慶幸。
八、破「六識畫面」之迷,則證解脫阿羅漢;合「六塵畫面」為一法界,則證法身自在菩薩;見本性能生萬法,萬法非我,如夢如幻,從我一念妄想所生,皆歸生滅無常,如此則是破根本無明,大悟「法界畫面」也是虛假不實,自證佛道,自成佛陀。
九、禪宗古德謂:「層層脫落盡,唯有一真實」,便是此義。
經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般若智慧](空) 是 [菩提智慧](空有不二)的依據.
般若智慧..一切法空.不會佛法故諸法自在.
菩提智慧..空有不二.會不會佛法皆無礙自在.
2.轉『識』成『智』..從甲入乙.
甲.「...有中見色.有受想行識...」『有』是『識』會佛法.
乙.「...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空』是『智』不會佛法.
3.轉『有』成『空』入『空有不二』..禪行者通常潛行密用.
a.『有』..我在佛版對『轉識成智』發表了我的意見.
b.『空』..發表了意見的我.對在當下的我來說 看作他(非我).
c.『空有不
2014-06-06 09:19:38 補充:
c.『空有不二』..有所發表.有被檢舉.有被刪除.關我什麼事?
讀書有所領悟, 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智, 學藝有所領悟, 可以是創新的智.
參考: 修悟所得
試舉一個轉『識』成『智』的例子?
本識心會轉
正如《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他不被環境所誘惑,不被環境所轉
因為自轉所以不被他轉!
如大智度論
若有人辱我謗我!
1.過去世我曾對他如此,現在還給他了!
2.他如同練金師,正在段打我成金
3.身為必需菩薩憐憫眾,若眾生辱我謗我能得到一點點快樂就當布施給他又如何
六祖說:善用本心,直了成佛!
大智度論就是在說本識心的做用!
如何轉境,轉識成智!
體悟~萬物皆在說法,轉心『識』成心『智』方式
可透過止觀,靜心觀照,打坐,聆聽方式去體悟
內心充滿我執我見的知見,是無法聽到法味,暫時放下內心充滿我執我見的知見
聽法之前先放『空』—『心空』
聽『法』—『法』乃因緣之法—凡是ㄧ切所顯之相,都是。(包含物質、心理、精神…)現象
以『心空』去注意觀看、以『心空』去注意聆聽『外境』,再靜心思惟所聽聞的『因緣』的意義、『因』的意義、『緣』的意義
把聽聞的『因緣』的意義、『因』的意義、『緣』的意義,運用在現實的環境當中,以『心空』去注意去觀看、以『心空』去注意去聆聽『外境』並分析。分析就是分解,一切都是幫助『離相』的方便法。達到『見相非相』的『心境』及轉『識』成『智』的訓練。
舉例說明
水分解成『氫』與『氧』,『氫』與『氧』結合成水,這是我們能理解的。但是,我們觀察不夠仔細,是什麼能讓水分解成『氫』與『氧』及『氫』與『氧』結合成水,是能量在作用,心所產生的波動
波動就是『超微粒子』、『超微弱能量』、『宇宙能量』。也就是所謂的『起心動念』,要有意識到。
可將『氫』視為因與『氧』視為緣,實際上,兩者互為因緣,只是站的角度立場不同吧。能量在作用
視為緣成熟中,直到能量力量能將『氫』與『氧』結合成水時,表示緣成熟了。
水在海洋,謂之『海水』,水在溪流,謂之『溪水』,水在河流,謂之『河水』,水在湖泊,謂之『湖水』,起其名相,是為了方便區分水所處的環境及時空背景,非水的本質。
故水所處的環境及時空背景,也是因緣所致,水蒸發成雲,雲遇到冷空氣凝結,降下雨,霜、冰、雹、霜、雪,也是因緣所致。
再舉例說明,聽到飛機聲時,分析之
飛機聲透過聲波聽聞飛機聲
飛機引擎發動機產生的聲音(因)→透過空氣(緣)→飛機加足馬力,足以推動飛機時(因緣成熟)→飛機準備飛行的聲音(果)→飛機起飛(報),因緣果報一系列作循環運作。
注意每一階段所產生飛機聲也是不同的聲音,皆是因緣條件不同所致。也可視為不同的狀況,以資區分。緣要是不具足,不會產生下一步驟的因或是變成無法預期的因
總結:
日常生活中,凡事當下要『因緣觀』、『因果觀』、見ㄧ切所顯之相、ㄧ切所發生之人、ㄧ切所發生之事、ㄧ切所發生之物、都是因緣果報所現,所以,人是活在因果之中,舉凡遍虛空、盡法界都是依因緣果報法則在運作。也是強化修行佛法的力度。關鍵點在於,轉心『識』成心『智』上。轉心『識』成心『智』,才能『言行一致』。所以佛法在行為主,說為輔。所以,日常生活中,無不『起心動念』。所以生活即修行。
『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就是不透澈明瞭『因緣果報』而造作。無法轉心『識』成心『智』
『無明』,就是不透澈明瞭『因緣果報』的觀念。無法轉心『識』成心『智』
所以,佛菩薩透澈明瞭『因緣果報』,自然會遵循。
一切都交由『因緣果報』來處理。因為『因緣果報』是來自自己所造作的『如是因,如是果』所使然。而歡喜信受。如何改變『因緣果報』,秉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才是真正的『相信因果』的具體表現
僅供參考,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識]--->看見一顆我喜歡的紅蘋果! 或 這紅燈讓我停好久!
[智]--->看見一顆紅蘋果! 或 紅燈要停車!
有餘涅槃的聖者...有前五識的識別但不入[自我意識]中!....這就是[智]!
能看透因緣法故能[無自我意識]的隨順因緣法而行!
面對所現行的諸因緣法,不起相對的[自我意識],完全接受;本來如是-->就是[智]!
無餘涅槃的[智].....完全不知!
以上僅供參考!
2014-06-06 08:19:07 補充: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
在馬路上..走路,坐公車,騎車,開車.
對於碰到的路況或人物[塵境]有否產[喜歡或不喜歡]的心念?
如果有...就是在[自我意識]的分別中.
在日常生活的識別中...不要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心念,就是走在中道上!
這也是南傳十大佛教大師,僅存在世的 阿姜讚念..所教導的修行原則!!
所謂轉識必有假名
假名之背景 背景可換
背景之假名 假名可改
2014-06-07 01:38:20 補充:
若可以跳過不答
你達個闢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科舉要考試~~試舉無科學............
2014-06-06 01:15:18 補充:
請參考:
學問
知識
二者的方向不同。
2014-06-06 11:01:50 補充:
第二空最危險唷~~~明眼人不說,大家還以為是真空。
2014-06-06 11:04:07 補充:
大家以為不空....就會滿足於空不空的狀態......自己也以為真空(其實是頑空)
五十陰魔就是趁機而起的。
2014-06-06 11:08:48 補充:
><"
譬如這一句話說出來:
張衛東調侃的說道。“另外,最後一次警告你,身為警務人員,不打擊犯罪,反而助紂為虐,你已經不配披這身衣服了!”
2014-06-06 23:17:23 補充:
在意識主導的情況而言..他就是這樣衝動..因為直線運動..所以充滿鬥爭的特徵.......
在智慧主導的情況而言..他就是這樣圓滿..因為波形震盪..所以充滿韻味的特徵............
2014-06-06 23:18:25 補充:
在完整的觀察中.........他們就像是個彼此互相追逐纏繞的靈性活動......
2014-06-06 23:54:29 補充:
巧虎又告訴我說:視覺暫流~~搞不好成為~~~是決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