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普及對一般民眾有何影響?

2014-06-01 5:53 am
白話文普及對一般民眾有何影響?
白話文普及對一般民眾有何影響?

回答 (5)

2014-06-02 1:55 am
✔ 最佳答案
白話文即古代市井白話,如《西遊記》、《水滸傳》等小說就是用白話文寫作的,但是直至晚清以前,白話文始終只是作為一種市井語言,難登大雅之堂。20世紀10.20年代,當時北洋政府執政,政治腐敗,社會危機嚴重,這個社會要求向西方學習的呼聲日益高漲,而胡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一大批海外留學生歸國,帶來了全新的西方思想,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吹響了白話文運動的號角。

意大意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和先行者是但丁。但丁作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和意大利文學的奠基人,不僅以《神曲》奠定了他文壇巨人的地位,而且在理論上大力倡導俗語,號召人們拋棄僵化的、與日常生活脫節的拉丁文,要求在俗語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的意大利語。他的《論俗語》和《饗宴篇》,有力地論證了俗語的作用和地位,對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乃至歐洲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20世紀初中國的語言現實與文藝復興前夕意大利的情形極為相似,遠在美國的胡適,以極為睿智的思維和敏感的眼光,意識到了二者間的相通處和暗合點,形成自己的白話語言觀。他決心在中國成就但丁一樣的偉業,在中國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現代白話文運動,迎來中國的文藝復興。

白話新文學在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幾大領域,全面開拓,以其創作實績鞏固了文學革命的前進陣地。新文化也因為白話新文學取得的累累碩果,為國人展現了毋庸置疑的前景。尤其是革新後的白話文學作品,以其承載的厚重深刻的文學內容,成為抨擊舊倫理、舊道德,倡導民主科學、價值啟蒙、思想解放的新文化的極重要的載體,負載著新思想、新文化走向社會,喚起平民大眾心聲。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後,促成白話報刊進一步流行大眾社會。有人不完全統計,在1919年之內,全國就出版了400多種白話報刊。著名的有《少年中國》、《星期評論》、《建設》、《解放與改造》等。報紙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如日報的附張原先大多刊載戲子妓女的新聞,其後逐漸改登白話的時論、譯著、小說、新詩了。

就普及文化而言,白話文的確是很得力的,白話文的力量也的確是驚人的。它基本符合了當時時代甚至現在的社會需求。原因是當時的國民素質普遍不高,如果不推行白話文,不足以快速的普及文化知識和先進思想。中國人口的素質之所以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得到大幅度提高,白話文普及的功勞是不容忽視的。我們能毫無困難的閱讀各種刊物,吸收大量資訊,都受益於白話文。不要說一般的古文難以了解,就是古代白話小說,沒受過專業訓練者也未必字字都讀, 因為語言和文字皆隨時進化,過去的事物雖不能稱之一去不復返,仍可建構共同記憶,白話文能隨時易改,創組新詞,也是新文學運動提倡者的成果。

白話文運動是我國近代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它到底有哪些進步的意義或有哪些局限性,我們都必須承認它的重要性。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4-06-19 5:50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candy5660601.pixnet.net/blog
2014-06-04 9:11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candy5660601.pixnet.net/blog
2014-06-03 7:25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candy5660601.pixnet.net/blog
2014-06-02 2:17 am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zgwxs/Moden1d.cfm.htm
自從胡適、陳獨秀二人,先後提出新文學運動的種種主張,並加以推動後,提倡白話文,把它肯定為中國文學的正宗,並否定文言文的正統文學地位,便成了一個主要的內容。一九一八年一月,《新青年》改組後,便首先採用白話文體,推動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同年冬天,李大釗、陳獨秀等創辦的《每周評論》,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羅家倫等合作辦的《新潮》月刊等刊物,都登載了各種形式的白話文學創作和翻譯作品。這樣,白話文的勢力日益擴大。不久,北平的《國民公報》和上海的《時是新報》,也起來響應,全部採用白話文刊印。
在五四愛國運動的推動下,白話文越出了純文學的範圍,幾乎有席捲整個文化領域之勢。從一九一九年下半年起,全國白話刊物風起雲湧,連一些本為舊派文人掌握的老牌刊物,如《小說月報》、《東方雜誌》,也迫於營業上的需要,只好從次年起,改用白話。此後,新文學的作品日多,各類新文學創新陸續出現。介紹西洋文學的翻譯作品增加了,文學團體刊物及有關文學理論的研究,也陸續產生了。
一九二○年,在白話文已取代了僵化的文言文的情況下,北洋政府教育部終於承認了白話為「國語」,通令全國國民學校採用。到此,有過二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言文,在「五四」時期短短幾年內,便受到致命的打擊,它的陣地已大部分被攻佔了。
在新文學運動的發展過程中,曾先後遇到過守舊派激烈的反對。最初,是一九一九年二、三月間,林紓發表文言小說《妖夢》、《荊生》,痛罵《新青年》作者;甚至給北大校長蔡元培寫了公開信《致蔡鶴卿太史書》,污蔑新文化運動和白話文。繼而是一九二一年一月,胡先驌、梅光迪、吳宓等在南京創辦《學衡》雜誌,撰文否定「五四」文學革命,反對白話,擁護文言。最後,是一九二五年,章士釗復刊《甲寅週刊》,倡導「讀經救國」,反對白話文,並力主鎮壓學生運動。但是,反對者都先後紛紛被駁倒,未能阻止新文學運動的推行,終於新文學運動獲得了成功,揭開了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新的一頁。
取錄自:中國文學史大綱 譚達先著


收錄日期: 2021-04-20 15:11: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531000016KK080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