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如此---聞思修,辨證行。實踐與實見。

善知識法喜

芳師兄大智慧,不才與者自當隨行法意。
=======================================

相者,一切於思想中能成為獨立成為概念體的,不才認知為相。
可分為三種。
例如:1.實相。一個在眼前的男子,一朵眼前的花。
2.半實相。天上星星數量,抬頭可見星星在眼前,是實,但數量卻是心造。
3.虛相。名字,遠方的人,過去的事,幻想,猜測,世界,眾生,等等眼不可能見,不存在實體。

法者,理解一切相,以及相的三世及變化過程。
例如:一把榔頭是相,但是思索名稱,理解榔頭的外表,使用榔頭的過程、原因、方式、動作、結果整個階段或是一部分都能稱為法。

以上相、法,不是固定不變,而是概念上相同的兩種說法而已,當然也能說相是法,法是相(只是一種名稱方式)
因為相、法兩者共通之處便是第一個升起分別認知的心。


而佛法的不二性,便是以通達圓融的(角度)

觀察相法,包容相法,含蓋相法,不分別相法,理解相法,體證相法,行相法,離相法,而致相非相法非法亦無相法。

如此而圓滿者,是佛智慧,一些行者稱其為性:佛性。

以上不才愚見 懇請諸位先學大德,慈悲指正。


回答 (21)

2014-05-27 3:44 pm
✔ 最佳答案
三藏十二部 佛法概論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五復次善現!若所有色受想行識,若眼處 乃至意處,若色處 乃至法處,若眼界 乃至意界,若色界 乃至法界,若眼識界 乃至意識界,若眼觸 乃至意觸,若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地界 乃至識界, 若因緣 乃至增上緣,若無明 乃至老死,若布施波羅蜜多 乃至 般若波羅蜜多,若內空 乃至 無性自性空,若真如 乃至 不思議界,若苦、集、滅、道聖諦,若四念住 乃至 八聖道支,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若三解脫門,若八解脫 乃至 十遍處,若淨觀地 乃至 如來地,若極喜地 乃至 法雲地,若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若五眼、六神通,若如來十力 乃至 十八佛不共法,若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若無忘失法、恒住捨性,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若預流果 乃至 獨覺菩提,若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若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若斷煩惱習氣相續,若一切智智, 如是等一切法,皆於 聖法毘奈耶中 非合非散、無色 無見 無對 一相,所謂無相, 如來 為益諸有情類,令生正解 入法實相,依世俗說 不依勝義。 善現當知!
諸菩薩摩訶薩 於如是一切法 應學智見。 學智見已,
如實通達
如是諸法 應可受用,
如是諸法 不應受用。 具壽善現 即白佛言:
諸菩薩摩訶薩
於何等法 學智見已 如實通達 不應受用?
於何等法 學智見已 如實通達 應可受用? 佛告善現:
諸菩薩摩訶薩
於諸聲聞、獨覺地法 學智見已 如實通達 不應受用 於一切智智 相應諸法
學智見已,如實通達 一切種相 應可受用。 善現!
諸菩薩摩訶薩 於此 聖法毘奈耶中,
應如是學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來 為益諸有情類 令生正解 入法實相 依世俗說意思是 佛依世俗設施一切法 讓學佛人覺法無自性 悟入諸法實相 不依勝義意思是 佛性中本無這些法

2014-05-27 08:17:39 補充:
有缺無缺成二法
=============
六祖壇經
諸三乘人 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
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越計度 離佛越遠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
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

殊不知 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

況經文 明向汝道:
唯一佛乘,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乃至 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詞,
是法皆為 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
三車是假,為昔時故;
一乘是實,為今時故。

只教汝 去假歸實,
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
越計度 離佛性越遠

2014-05-27 08:18:35 補充:
大般涅槃經卷 第二十六

善男子。
若有 沙門及婆羅門。見一切法 性不空者。
當知是人 非是沙門 非婆羅門。

不得修習 般若波羅蜜。
不得入於 大般涅槃。
不得現見 諸佛菩薩。
是魔眷屬。

================
善男子。
一切菩薩 住九地者 見法有性。
以是見故 不見佛性。
2014-05-29 7:24 am
如果因個人的修行過程與經驗
一味偏執"非A不可"

無視於
因緣聚合
應機隨答
理盡意通
旨在無諍

只可說
可惜!
可惜!

2014-05-29 21:21:54 補充:
應粉絲要求
別無選擇
只能再貼一次!
哇哈哈哈~~~~
------------------------------------
如果因個人的修行過程與經驗
一味偏執"非A不可"

無視於
因緣聚合
應機隨答
理盡意通
旨在無諍

只可說
可惜!
可惜!

2014-05-30 18:38:33 補充:
135
意見者: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 ( 知識貧民 )
發表時間:2014-05-30 09:56:35
[ 檢舉 ]
智者當應一心恭敬求正法求證法

如是這時,《佛藏經》正法殊勝因緣難值遇:


《佛藏經》

正覺台北講堂即日起每週二晚上由大菩薩 平實導師親自宣演《佛藏經》,依於道種智證量闡釋大乘真實第一義諦妙法,建立佛子們未來能於諸 佛座下親聞正法之勝因,竭誠歡迎大眾前往聽講。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自2013/12/17 開講,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2014-05-30 18:39:47 補充:
應粉絲的一再堅持!
別無選擇
只能再貼一次!
哇哈哈哈~~~~
------------------------------------
如果因個人的修行過程與經驗
一味偏執"非A不可"

無視於
因緣聚合
應機隨答
理盡意通
旨在無諍

只可說
可惜!
可惜!

2014-05-30 18:42:44 補充:
順便幫
佛學辯論社打打廣告!

這佛版的廣告充斥
打得可真兇哩!

挖哈哈哈~~~
2014-05-29 6:25 am
心造就因果輪迴,心可以改變因果,心成就十法界,以世界的現象而言,心是成就世界的一切,故為形成世界之根本,所謂「十法界」,一切都是心變現出十法界出來的。也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包括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所以,一切唯心造,宇宙的一切,都無法脫離『因緣果報』的循環中,除非一切歸空
緣起緣滅視為幻,
因果不空視為真,
幻真之中真如顯,
真如之內涵幻真,

僅供參考,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2014-05-28 9:40 pm
B師兄說:「直心是如來道場!直心所現也就是第一印像,意識心未生起時。曰現量。此時,無所分別,不取不捨!故諸法平等、無善無惡、無是無非、無好無壞 . . .。無取相,就是無相,空,就是無二性,離諸二法,離兩邊,即所謂︰佛法無邊也。】
不知見過此佛版內容的諸佛友師兄,對上說如是見解有無懷疑?何感想?如果沒有,似應虛心實地探詢、探看、見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師兄所長期推介的道場、導師,請上「成佛之道」網站參看有關資訊,給自己一個滋養佛法般若的機緣,學佛就無枉然之虞。
窺基大師所撰«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中<五心章>揭明:五心者即是率爾心、尋尋心、決定心、染淨心和等流心,

2014-05-28 13:42:07 補充:
是將意識覺心分為前後五位來作說明。所謂「率爾心」乃指初心率爾忽墮於所緣境中,此率爾心既然是初緣而起,是則未能了知所緣境為何境?需俟「尋求心」生起後,作個比對,識知先前所緣境後,方繼起決定心。
「B師兄」所說,就是這個意識「率爾心」,乃意識現起過程裡的初心,儘管有所說「無分別、不取不捨等狀況,似與第八識如來藏本性頗為類似,卻是還未能生決定心之故。其本質就是意識心,不是直心(直心者唯如來藏心),更不是如來道場。
這種暫時無分別的意識初心,與古今錯悟諸師所墮無異,都是將意識心的某種狀態誤認為真心真如。諤會大了!

2014-05-28 14:10:36 補充:
本題回應意見熱烈,可惜其中不少與題旨問題無關的言語或經文。而題主的回應也有些太浮濫,無實質意義的讚嘆,除了沒有必要之外,也突顯自身尚缺佛法正道慧眼─認不清一些憑自意想像胡扯的「非佛法」。大可不必多此一舉!
學佛不是要「確實的讀完三藏」,三藏十二部都在自心如來第八識裡,悟明此心、識得此本心,才能契入經藏;否則只有依文解義、執言取義之分,不令「三世佛怨」才怪。從佛版諸師兄回應發言,已十足印證此理(包含題主師兄)。
師兄於佛法的精進,令人欽敬,若不能依止真善識修學,則所付出心力都難免唐捐其功,極為冤枉。故誠心獻上十數年來經驗與心得供參。

2014-05-29 11:44:30 補充:
Enigma 師兄所說:【 如果因個人的修行過程與經驗,一味偏執"非A不可",無視於…旨在無諍。】查此話若是正理,學佛這回事就免談了。
要知佛法的弘傳,在事相上雖有不同門派、方便法門及表相等差異,但是三乘菩提內涵卻不容各說各的、各是其是;否則就不是「佛法」,就無法實證佛法。
諸佛來人間開示佛知佛見,欲令有緣人悟入,此「知、見」即真如佛性,即佛藏、菩薩藏,即眾生第八識如來藏真實心,即«心經»之心,即«金剛經»、«妙法蓮華經»的「此經」,即般若經裡的「真如」、無住心、不念心、非心心……。」而此心即法界實相心,實相一相無相,乃無二之法。

2014-05-29 11:49:18 補充:
師兄若能了知這種事實時,是否還不認為:「非A不可」?
學佛人若被人誤導,也認為「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法,而不知方便法與修學「標的」的區別,不知要追求熏習第八識真如佛性正知正見,不知要予以證悟而得識知本心,從而得通達公案內容與三乘經典文字真實義,不知佛法中心內涵唯是真如佛性,那麼一生學佛再怎麼努力精進,將都盡皆唐捐其功,冤枉極了!

2014-05-30 11:55:49 補充:
TO Enigma :
請就末學所質疑的義理,如實如理回應,別耍那種口舌!
如果無法如實如理辨解,請保持靜默為上策。莫失佛子風度!
2014-05-28 7:58 am
善哉! 牧師兄所言如是!

感恩師兄 大智慧,幫末學解答了 星洲師兄 的提問!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28 5:30 am
回B朋友,

有分,要套用涅槃智、後得智等等,星洲認為...可能有些勉強。就到此打住了。

但星洲想從另一個角度,請教B朋友1個實際問題 :

1. 如何以不二法來修學四禪 ? 只要大約講一下步驟為何,幾句就可以了。

其次,意見037,朋友,

還是再次建議,請尋求合格的座師,指導禪修、也指導論藏。

不要只選擇自己想要的片段,來套用、或嘗試圓滿自己過去所學。

相信朋友應該看得出來,
那部論的內容,是漢地佛教、大乘佛法很少、甚至未曾論述。

那與朋友過去的認知,基本上有扞格的、衝突的,除非朋友能重新學過。

否則,就無法正確解讀、學習這部偉大的論藏。
2014-05-28 4:28 am
生命本圓滿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有我.我所

所以不如

管見

2014-05-27 23:31:40 補充:
但星洲想從另一個角度,請教B朋友1個實際問題 :

1. 如何以不二法來修學四禪 ? 只要大約講一下步驟為何,幾句就可以了。
==

末學意:

有入定即有出定.有入有出是二法.

若學坐禪 ,禪非坐.非臥..

若學坐禪得涅槃,涅槃非坐相..涅槃本無可住.

若言不坐是凡夫.

愛一境界.則被境界所縛~~~~云何見如來妙頂?.

愛一法.則被法所縛~~~~~~~.云何見如來妙頂?

管見
2014-05-28 1:36 am
人的心本來就存在者一個能分辨差異的心!
還有一個無差別的心!

真正的清淨智慧
感覺差異>>>而不起分別心!

若心法分辨>>你的心就如同木石
就如同有人說的以不觀自在悟之說!
若心起差別>>就是不識本心!

本心就有如>>我如風但我清楚明白的知道【我是誰】
這個能知道自己是什麼的心!

就是本心!

2014-05-27 15:15:55 補充:
我如風我隨風,但是我清楚明白的知道我不是風!
無別中卻有分別!

本質無我之中卻是一個真實的我!

2014-05-27 17:16:04 補充:
佛在心的哪裡。
------------------------------------------------------
終日用而不見

心即是佛
我唸彼佛,應是感覺內心中的佛性!

彼佛是佛,內心佛也是佛!
因心無差別

即是!我唸彼佛名,我即是彼佛!

2014-05-27 17:36:50 補充:

1.實相。一個在眼前的男子,一朵眼前的花。

2.半實相。天上星星數量,抬頭可見星星在眼前,是實,但數量卻是心造。

3.虛相。名字,遠方的人,過去的事,幻想,猜測,世界,眾生,等等眼不可能見,不存在實體。

以上全是虛妄假相

實相>>真實的能感覺到【一個在眼前的男子,一朵眼前的花。】存在的那念心!

但是世間上有多少人是拖著死屍在動的人!

也就是閒閒坐著!能感覺心中一股清淨!
當下能安,當下能住,當下能定!

雖說學佛不能求感應,但感應卻會自己附帶而來!

也就是閒閒坐著。就能感應到淨土的存在!
這就是佛性!

佛就住在心中的淨土中!

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淨土

只是平常我們拉圾太多沒地方放

就把他堆到淨土去了!所以你感覺不到心中淨土存在!




2014-05-28 14:44:44 補充:
禪>>的定義
生命本來真實面目
這個真實的我是獨立存在的,而且清楚明白的>>這是有分之處
但他會螎入環境與天地合為一體>>>又出現不可分!

而苦與樂>>是一般人的分別心造成的!

而【空】的境界就是,有感覺但不起分別心!
如杯,如瓶,有體相,但用在於空處!

無 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能感覺他的存在,但心不起差別!

2014-05-28 14:52:02 補充:
直到某次brightman師兄跟不才說,清靜心也是妄想心。不才這才醒悟,是啊!那平等,圓滿也是虛妄。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是說【清靜心也是妄想心】的人不知道何為清淨心!

本心的面目就是能安住清淨中!

2014-05-28 15:03:26 補充:
突然想到要如何解釋 【般若空性】

就是能感覺到【沒有】的存在!

我反觀一下我的心境!

清淨心>>就是能感覺到

沒有煩惱,壓力, 簡單說就是

真實的清楚明白的感覺到>>>沒有痛苦

不知各位菩薩是否能與我有相同方感受?

2014-05-28 15:03:52 補充:
突然想到要如何解釋 【般若空性】

就是能感覺到【沒有】的存在!

我反觀一下我的心境!

清淨心>>就是能感覺到

沒有煩惱,壓力, 簡單說就是

真實的清楚明白的感覺到>>>沒有痛苦

不知各位菩薩是否能與我有相同方感受?

2014-05-28 16:12:09 補充:
離清靜,圓滿。真實不虛的空

離清靜=離自性 也就是迷了! 那叫恍神


恍神 發呆 都不是禪

六祖法寶壇經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佛道。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 .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2014-05-28 16:22:26 補充:
至少我皈依的老和尚是這樣教我的!

而我也修到這樣子了!

離清靜>>>不就入了煩惱了!

清靜 是空是無的表現!

禪 就是指能知能覺的這念心!

我想你說的【離清靜】就是指喪失覺性,那不是禪!

所以有一個自稱三地菩薩的【人】 認為禪坐進入了無感的境界
就如他師父說的,禪坐要坐到無我的境界!.....

無我是相>>是真實的我所顯出來的相!

我只知道【覺性】清清楚楚明膾白白的這念心!與離清靜不能同時存在!
2014-05-27 8:25 pm
路過,只是有感隨說。

"心" (包含受想行識等名法),尚未升起之前,稱為現量。

其實,在現量之外,還有個名詞,叫做有分。

增支部中,對這個 "有分" 的說法是 ~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卻是為客隨煩惱所雜染。

這個有分,其實也還是一種識,但僅是個人推測,這極可能是後代 "第八識、九識等等" 的原始雛型。

這個心,是無記的、是未染善、未染惡之前的生命狀態。

他也是止行者的必修課程之一。而且是基礎階段。

但是,"不二" 的觀念,會障礙對其認知。

因為,要認知有分,或稱現量,是必須具備熱忱、正志專一、如理作意等等的條件。

只是隨說。

2014-05-27 12:37:14 補充:
再者,是針對題主而說的。

1.實相。..男子...眼前的花。
2.半實相。..星星數量,...但數量卻是心造。
3.虛相。名字,...不存在實體。

通常,不會這樣分類。

而是以概念法、究竟法來分。

實相,
眼前並沒有花,花不是真的,只是一個概念、名詞,稱為概念法。


究竟實相,是一堆色法、可細分出地水火風、等八種色法。

其中,沒有所謂的半實相等等名詞。

朋友,既然都研讀到色聚,應該更熟知所為的究竟法、實相、概念才是。

2014-05-27 13:21:58 補充:
意見027,B朋友,

關於有分,我們有不同意見。

有分,"能"為煩惱所雜染,要稱為雜染、二心、二邊,都可以,只要不過度引申原本意思就可以了。

這一句 ~ 不二法,乃離煩惱,斷煩惱,不受雜染。

套句不二法的說法 :
有煩惱可離嗎?
可斷嗎?
哪還有受與不受?
遑論還有雜染不雜染 ?

這就是星洲對於不二法的過度引申,覺得矛盾有趣之處。

2014-05-27 13:24:17 補充:
極光淨者稱一直心,可以,只要不扭曲原來意思即可。

如開眼見色,不作有分。意識心不起,不作分別。這一句與現實相左。

開眼的動作,必須要有名法驅動、色法擴散才能達到眼皮打開。

而名法,就具備受想行識,不可能不起。又不是含羞草。

不作分別,是過於簡略;應該是不帶任何欲貪的分別。

不作有分,這是當然,因為色塵撞擊眼根,必定產生五蘊連貫動作。
名蘊生起實,有分就沉沒了。

增上定學中,有一課目是針對有分的觀察。

也再次建議朋友,合不去尋求合格座師,親自探查有分呢?

最後,028~29,
再次建議朋友不要跳著看、也不要只擷選自己需要的部分。
那只會更朦朧。

2014-05-27 13:50:49 補充:
意見032,B朋友,

星洲並無凸槽之意,純粹研討。

根據朋友熟稔的說法,根本智,是親證二空之後的智慧。

能開眼,無需根本智,已死的生命,因為色法的擴散 (純粹的動作、並無任何意識的驅使),也能開眼。

一般活著的凡夫,無論善惡、也都能開眼。

應該無需證到根本智吧?!

至於用筷子、用湯匙等等;同理,也應該不用後得智吧?!

根本智,證悟涅槃的智慧,比較像涅槃智。是指如實熄滅貪嗔癡的智慧。

後得智,抱歉,星洲一時想不起有甚麼貼切的說法。

以上研討

2014-05-27 14:03:26 補充:
其實,B朋友,

一般並不會針對有分,去深入、延伸、實驗性地觀察,因為,那不代表會縮短解脫的時程。

就只是知道他、透過他去追索而已。

星洲只是有感而提出,有分的特徵,很像現量的定義,如此而已。

他是心的一種作用,在於延續生命、死亡;但不代表是聖者才能見證他。

用不二之法,可能無法見證,而是需要依靠止的力量。

這也是三增上學,是解脫必經之道的一個案例。

2014-05-28 13:28:20 補充:
意見067,B 朋友,

意見066 牧朋友的回答,無法使修增上義學者滿意...因為,沒有重點,只有哲理。

以下的回答,不但對B朋友回覆、也適於牧朋友。

至此已明白? 真是這樣的嗎? 很多論師都還不敢這樣確認。

定慧等持,是觀禪。這是止禪成就的下一步。但是,星洲問的是 "止禪的初~四禪"。

朋友要一次到位,定慧均等,也是可以。但是,造成的矛盾將更嚴重。

以下就是實際修學的矛盾 :

1. 若要入、未入初禪之前,聲音是初禪的刺,如何隨所緣應事?

2. 入了初禪,一切語言(含聲音)、文字 (含外境的景象)、都止息了,
哪來的於動靜時,隨所緣應事?

2014-05-28 13:28:48 補充:
3. 世尊對初禪~四禪,有明確的定義,請問不二法如何確定五禪支的增減?

4. 當朋友要從初禪轉二禪,要怎樣轉上去?
同理,適用於各禪的增上與轉下。

B朋友, 禪那,若無實際方法,只有經文,不但無益、反而更分不出真假、甚而誤解禪那、破壞正定之道而不自知。

佛陀的正定之道,與過度延伸的不二法,其實是牴觸的。

因為佛陀的正定,是需要犀利的分辨、識知。

犀哩呼嚕的美好文字,事實上,能幫學子游於禪那?

2014-05-28 13:29:29 補充:
以下是再次勸諫,

題主朋友,學定之前,不是研讀論藏,而是研習律藏。

這幾篇看下來,朋友,這部論,目前對朋友沒甚麼幫助,

祂,無法拼湊朋友失落的空白、也無法容於朋友目前對法的渴求。

先研律吧,只要是熱忱於佛法者,必然不排斥律,
率,可以先矯正一般學佛者的錯見,等到接受了律,自然會接受 佛陀的正定,到時再配合這部論。

否則,不久之後,正法之中,又少一人。

願諸友,沒有怨敵、沒有身心之苦。

2014-05-28 13:57:42 補充:
意見103,

主要是次第,

佛陀多次在律中標明,施論、戒論、生天、解脫,次第逐步增上。

因此,先學戒。 校正自己對法的正確認知。

否則,許多人,學定無效,因為不知聖戒,一直犯戒、都毫無所悉,甚至惱羞成怒,離開正法。這是很常見之事。

舉個最常見的,

強調,法,不用修,
認為,戒,不必學,
在律中,都有規範說明。

這些,都是正定的障礙。正定有礙,遑論智見、更遠離解脫。

這是最終的勸解。

2014-05-28 22:51:58 補充:
回意見127 B朋友,

其實,星洲亦曾為南宗門下。但知道那絕非枝微末節,而是缺少的一塊拼圖~增上意學。

法脈並非重點,而是 佛陀對於禪那,常常不斷告誡弟子。

姑且不論經典,畢竟我們奉行的經、論幾乎完全不同。

但是,律學,應是共同的語言。

律學之中,隨舉2例證 :

一開頭的不淨戒,就記述初禪到四禪的特徵。

婆羅門,...心定於一境。婆羅門!我離欲,..樂之初禪而住...捨念清淨之第四禪而住。


又於制定人體戒前,有這樣一段記載:

諸比丘,如是精進修入出息念定,..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


因此,星洲視為基礎。

此問答亦到此。

願朋友無怨敵、無身心之苦。
2014-05-27 7:50 pm
而佛法的不二性,便是以通達圓融的(角度)
= = =
直心是如來道場!

直心所現也就是第一印像,意識心未生起時。曰現量。

此時,無所分別,不取不捨!故諸法平等、無善無惡、無是無非、無好無壞 . . .。
無取相,就是無相,空,就是無二性,離諸二法,離兩邊,即所謂︰佛法無邊也。

通達圓融者,須永斷滅理事二障。方能入於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理障礙正知見;事障續諸生死。故須永斷滅二障,則能離兩邊,入不二門道場。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27 12:55:18 補充:
增支部中,對這個 "有分" 的說法是 ~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卻是為客隨煩惱所雜染。
= = =
星洲 朋友

「有分」即為煩惱所雜染,則因煩惱而生心,稱為二心,二法、兩邊。
不二法,乃離煩惱,斷煩惱,不受雜染。

極光淨者稱一直心,如開眼見色,不作有分。意識心不起,不作分別。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27 13:38:12 補充:
感謝 原本如此..真如之道 師兄 解析「有分」。

末學對 星洲朋友 此學派不甚了解,只依其所言增支部而解。

末學能解之說法是「根本智」與「後得智」!

能開眼即見,是「根本智」的作用。謂體用。

見而能轉識者,謂「後得智」,比如吃飯時,懂得用筷子,喝湯時懂得用湯匙。
不假意識心,而能用。即平常日用,不假思維。

諸多名相,作個比喻,應該更清楚!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27 13:55:33 補充:
套句不二法的說法 :
有煩惱可離嗎?
可斷嗎?
哪還有受與不受?
遑論還有雜染不雜染 ?

這就是星洲對於不二法的過度引申,覺得矛盾有趣之處。
= = =
星洲 朋友

因有二法,則有攀緣;
因有攀緣,則有分別;
因有分別,則有輕重;
因有輕重,則有利害;
因有利害,則有得失;
因有得失,則有不捨;
因有不捨,則有手段;
因有手段,則有成敗;
因有成敗,則有好惡;
因有好惡,則有無盡的煩惱!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27 14:14:28 補充:
根本智,證悟涅槃的智慧,比較像涅槃智。是指如實熄滅貪嗔癡的智慧。
= = =
星洲 朋友

你這一說法也已相近,這只是平常日用的智慧,簡單就是清淨的智慧。
哪裡有貪嗔癡可息可滅。
根本智就是自性起用,本來清淨,不生不滅、不取不捨。

如實熄滅貪嗔癡的智慧,不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不起息滅想的。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27 14:24:53 補充:
用不二之法,可能無法見證,而是需要依靠止的力量。
= = =
星洲 朋友

其實「二法」是貪嗔癡的方便說!

入不二法,就是斷滅貪嗔癡三毒。

而如實斷滅貪嗔癡三毒之後,則達極光淨的心,或涅槃智。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27 14:34:08 補充:
但是不才可以確認的是,無論是根塵識或是有分識,之中都無有我想的心參雜其中,一個是受環境業的薰染,一個是受過去業習的薰染,但是在未有我相的薰染前,都可稱為清靜。
= = =
師兄所言,如是!如是!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27 14:49:18 補充:
能開眼,無需根本智,已死的生命,因為色法的擴散 (純粹的動作、並無任何意識的驅使),也能開眼。
= = =
星洲朋友

末學所言是,能開眼即見!

所謂見色!不是只有開眼而已。

見一切法,能見聞覺知之「能」,謂根本智。

能善分別,不作分別想。之「能」之「智」。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27 23:47:40 補充:
星洲朋友

末學經 Google 查知,有分識又稱異熟識,而異熟識又稱阿賴耶識,至此已明白。

有分識即阿賴耶識,即清淨佛性。

如何以不二法來修學四禪 ? 只要大約講一下步驟為何,幾句就可以了。
不二法所修之禪,離諸動定故!名大坐禪。是行也禪、坐也禪。不是一般打坐的禪。
大坐禪,乃定慧雙修,曰︰定慧等等。
不二法謂一境性、一合相,於動靜時,隨所緣應事,而不染一塵,故無憂悲苦惱可生。
一境性、一合相,非語言文字能表達,仁者須悟入。
若能悟入,則知一切法皆是佛法,用本無生故。( 五蘊皆空 )
一境性、一合相,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所緣分分秒秒一直在不斷變幻著的。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28 21:24:00 補充:
末學 感謝 星洲朋友的回覆!

朋友回覆四點,主要都是針對打坐的定禪,也就是 牧師兄說的入定出定。
而末學所說不二法是指行住坐臥都要定的大坐禪,離諸動定,動定是二法,故離。
末學本於祖師的精神爾,本立而道生,不在枝微末節用功夫,這是法派理念不同。
當然,朋友所論之用心,末學還是相當讚歎。

定慧等等,是由眾生依習性而修,用本無生,故不會產生矛頓。
有時間的話,朋友可以多多研讀禪宗祖師大德的論述,相信對朋友會有幫助。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29 00:35:54 補充:
末學 再次感謝 星洲朋友的回覆!

諸比丘,如是精進修入出息念定,..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

因此,星洲視為基礎。

能定這基礎很好,但若能定中生慧則更好。

此慧是歷事練心,是經驗,不假思維,曰︰後得智。

以此與朋友共勉!

也願朋友,福智增長,定慧圓通。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收錄日期: 2021-04-13 22:36: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527000016KK019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