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臺灣東部直至日治時期仍是一個低度發展的地區,缺乏市場,又交通不便的東臺灣,更不易獲得日本國內資本家的青睞。其次,殖民政府在東部特殊的自然和人文條件下,可能必須花費比西部臺灣更多的力氣來進行建設和開發。是否開發殖民地邊緣的東部,一直是困擾著臺灣總督府的問題。
直到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之後,國家和民間資本聯手進入東部發展農墾和工業,東部似乎也成為當時日本新興軍需重化工業在臺灣發展的中心之一。戰爭似乎為向來是發展相當落後的東臺灣,啟動了開發的契機。
臺灣東部的花蓮港廳(今花蓮縣)和臺東廳(臺東縣),相對於臺灣其他地區,由於位置孤立,自然條件不佳,交通不便,族群複雜等原因,一直是一個低度發展的區域。日治初期因其殖民政權尚未穏固,故初期對東部採用以往清代封山的政策,限制民眾的移入及區內人民對外連絡。而東部原住民的威脅尤其嚴重,是造成資本家怯於投資東部的主因。因此,東部理番政策的執行成效,自然關係著產業的發展。1914 年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理蕃五年計畫」(1910-1914)成功鎮壓太魯閣番,又大量沒收原住民槍械,原住民出草和反抗頻率才減少。臺灣在地的日本人或是臺灣人企業家,此時陸續進入東部。
對外交通不便,是阻礙資本家進入東部的第二個因素。1901年到1917年日本啟動官營移民政策,也是西部漢人大量移入東部的關鍵時期。日本政府有計畫的招墾日本移民,開發農田、水利興修、引水灌溉,土地大規模移轉,從事甘蔗、稻米、煙草等高經濟作物生產。但是,東臺灣聯外陸路交通網的構成,遲至 1930 年代始建立。另一方面,殖民政府的官營移民措施,也不如原先規劃順利,實際進行時困難重重,1918 年殖民政府不得不放棄,轉而鼓勵私營移民。
而攸關東部開發最重要的港灣建設,於1929 年在地方官民壓力下興建新港(今臺東成功鎮)。花蓮港則經過多年爭取,一再被日本中央政府否決,晚至 1931 年才動工。兩港興築過程中,又因中央財政困難一度停頓,等到港口建設完工已是 1932 年和 1939 年之後。
1931 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產業逐漸朝向軍事化發展。殖民地臺灣的產業形態亦轉型發展工業。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殖民政府更不惜預算,全力投入殖民地的開拓,位於殖民地邊區的東臺灣,也拜戰爭之賜,因國防價值和戰略價值提高,而受到殖民政府的重視。
然而,東臺灣,特別是花蓮港廳有何特殊條件,吸引這些大財閥來此發展重工業呢?
花蓮港竣工和電力資源豐沛可以說是關鍵因素。戰時東臺灣重工業的發展,並非配合臺灣島內市場的需要,而是因應南進政策,發展日本軍需必要的新興重化工業,再透過花蓮港向島外的日本或南洋輸出入產品和原料。
其次,自第一次大戰以來逐漸勃興的日本重化工業,卻苦於國內電力資源之不足,尤其是新興的軍需重化工業,如鋁、鎳、尿素等的製鍊均需要龐大的電力資源。台灣東部則因為被估計電力資源潛力無窮,日本的東邦金屬和日本鋁等五大會社遂共同設立供應自家發電所需的東臺灣電氣會社。
臺灣總督府一反之前放任會社開發東部的態度,正式設置「東部開發調查委員會」,直接由總督府與地方廳共同規劃具體方案,以吸引其他大企業的進入。1937 年,更進一步擺脫領臺以來東部特殊化的地方行政制度,實施西部行之已久的「州郡制」,展現殖民政府開發東部之決心。
戰爭時期殖民政府積極推行東臺灣開發政策,地方基礎建設又大致完成,加上理番成效已著,使得前期資本家投資東部意願不高的狀態大有改進。1930 年代中葉,因應戰時軍需原料的需求,熱帶栽培業成為新興產業,臺東廳由於優越的栽培條件和擁有廣大的未墾地,促使大企業紛紛進入東部拓殖。
1938 年之後,配合「軍事主導型重化工業」的日趨重要,花蓮港廳由於築港即將完工,地下資源調查又確定該廳的豐富蘊藏,預定設立東臺灣電氣興業會社以提供電力資源,促使花蓮港街成為臺灣當時第二個臨港工業都市,是日本新興重化工業的重鎮,花蓮港背後的米崙(美崙)並成為東臺灣唯一的工業區,新興會社明顯地集中於花蓮港街。花蓮港廳會社數不但大幅超越臺東廳,兩廳的產業形態亦開始異途發展。臺東廳企業偏向拓殖農墾事業,花蓮港廳則工業會社大增。因應花東兩廳各自的優勢條件,臺東廳優先發展熱帶栽培業,花蓮港廳則轉向工礦事業,開始嘗試不同的發展方向。「工業花蓮」的形象,可以說是在戰爭時期全新打造出來的。
戰爭時期東臺灣企業明顯勃興,儘管會社數仍無法與臺灣島內其他地區相比,但是即使是在日本帝國中都是數一、數二的新興軍需重化工業,臺灣東部在中日戰爭時期始積極進行工業化,只不過隨著二戰末期美軍轟炸台灣各大市鎮,台灣東部也無法倖免,建設也暫時告一段落。
2014-05-20 16:37:28 補充:
日本之所以建設台灣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幫他們解決自己的問題,而非為了造福台灣。舉個簡單的例子:日本當時在台研發改良出蓬萊米,但是台灣種的米大部分是供給日本人吃的。以1936年到1938年為例,台灣農民吃掉的稻米佔26%,非農民吃23%,其餘51%是輸出日本的。這也是老一輩台灣人為什麼卻吃番薯吃到怕的原因?
日本花在嘉南大圳的工程費是5412萬日圓,但日本企業在台前五名的製糖株式會社,在台賺取利潤是7600萬日圓。換言之,日本建設台灣的錢,遠不如他們從台灣剝削的多。日本當時的策略是利用台灣作為南進基地,也因為如此,才會發展台灣東部,所以台灣東部要是沒有日本所要的資源,他們是不會去考慮開發的
2014-05-22 07:28:55 補充:
日本為了鞏固殖民地,殖民澎湖期間,主要建設包括創設學校,興建北海目斗嶼燈塔,引進大型水產加工魚灶與動力機械漁船以發展漁業,在馬公率先開辦電力、自來水及公共汽車等公共建設,建立完整戶籍與地籍資料,闢建馬公港做為侵略南太平洋的前進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