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台灣開港

2014-05-20 4:57 am
請問:
1860年台灣開港以來 淡水港逐漸興起 試申論台灣北部產業(茶葉、樟腦)發達的地理因素為何

回答 (4)

2014-05-20 5:29 pm
✔ 最佳答案
台灣因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以來即為東亞各族群移動的重要通道。台灣未開放對外通商以前,稻米與蔗糖是出口的大宗,以國內貿易為主,經濟的重心在台灣南部,台灣府的府治設於台南市,因此台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都在台灣南部。康熙晚期,先民摸熟北部地理環境,墾殖範圍越過大肚溪。台灣農產品也從稻米、蔗糖,擴展至樟腦、茶葉與煤炭,由於茶、樟腦的產地出口集中在中北部,使得台灣經濟重心逐漸由南向北移動。

1850年代, 清廷在兩次的英法聯軍之役中戰敗,與英法簽定《天津條約》(1858)、 《北京條約》(1860),將台灣的安平與淡水港開放為通商口岸,准許外國人來台從事貿易。 隨後,又增列雞籠(基隆)與打狗(高雄)兩個港口。1862年(清同治元年)6月,淡水正式設海關通商;台灣正式開港通商後,各國商船紛紛隨之而來,台灣貿易又迅速擴張起來。

臺灣早期北部山林多為原始樟樹林,老樟樹樹齡千年以上者甚多,因此臺灣樟腦輸出量曾達世界首位,有「樟腦王國」之稱。臺灣的樟腦出口量在十九末便佔世界首位, 而且是高單價的產品, 更也是十九世紀後期發明的賽璐珞及軍火所需的無煙火藥生產時的重要原料。臺灣天然樟林其分布雖遍及全臺灣,但以中北部居多,向南漸少,,故均由淡水港出口。

台灣早期生產的茶葉品質欠佳,較少出口,也沒有大規模種植。開港後,英國商人陶德於同治5年(1886)從福建安溪引進茶樹,在台北木柵一帶試種,又投資製茶廠,成功改良台灣的茶葉,並命名為「烏龍茶」;三年後,開始外銷,受到國際市場歡迎,帶動台灣茶葉外銷的榮景。直到清末時,台北盆地及桃園、新竹的山地丘陵遍植茶樹,北台灣的經濟更趨繁榮。

從1868-1895年,茶的出口總值為全台每年出口總值的54%,這為臺灣茶打開了海外市場,由於茶葉與樟腦不僅是資本密集也是人力密集的產業, 特別是需要大量人力, 讓當時的北部充分就業, 也吸引更多本地跟閩粵先民, 尤其是做為產茶製茶重鎮的閩南安溪一帶的先民, 來到臺灣北部或墾地種茶或採茶或製茶, 且或季節性往返, 或就落地生根。

茶葉與樟腦的出口總量雖不及砂糖, 但由於單價高, 因此出口總值高於砂糖。依據當時海關資料, 在1868至1895年間, 茶、糖、樟腦這三樣產品的出口總值, 占臺灣出口總值約94%, 其中茶業就佔了約54%, 而糖則佔約36%, 也多由北部淡水關出口的樟腦則占約4%, 也就是說, 近六成出口值的貨品是由北部輸出。在上述三項重要產品對外貿易上的這種比例, 反轉成北重南輕的情況, 至晚在1878年就出現。這是就當時由海關記錄貿易額的數字, 可明顯見到在經濟重要性上的南北易位。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4-06-08 10:29 pm
>這家不錯 lv333。cC買幾次啦真的一樣
呛亴侺乄
2014-06-01 12:49 am
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

http://phi008780520.pixnet.net/blog
2014-05-23 8:17 pm
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

http://phi008780520.pixnet.net/blog


收錄日期: 2021-05-04 01:26: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519000016KK082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