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是道—塵緣生識,如何無處生心,求善知識。

善知識法喜

五蘊觸塵,心識即生。

有心即入妄。

如何能入真實見地,懇請諸位先學大德指導。

不才合十感謝

—————————————————
塵觸五根,便起名色法。無明起行,識生,轉出,
觸受想思一性尋伺。
無有間隙,如何斷其無明,而知真如

回答 (24)

2014-05-15 7:56 pm
✔ 最佳答案
【塵觸五根,便起名色法; 五蘊觸塵,心識即生。有心即入妄。】查五蘊即「名色」含:「色」、「受、想、行、識(合稱名)」。
「名色」由眾生第八識藉無明種及父母、四大等緣出生,非「塵觸五根,便起名色法。」
吾人五色根及意根觸六塵時,由第八識生起六識,而有見聞覺知心;非「五蘊觸塵,心識即生。」而此意根與六識,有生滅故,稱為妄心;第八識不生不滅,名為真心,又有種種異名:真如、如來藏、阿賴耶識…。
其他所說:「無明起行,識生,轉出,觸受想思一性尋伺。無有間隙…等。」令人難以理解,也皆非如理正說。
所謂「真實見地」乃指開悟明心,即悟明第八識,即禪宗的參禪破參證悟。至於如何證悟第八識真如?不是三言兩語能交代清楚,在此網路上不便詳述。茲只提供一個訊息,請參看「成佛之道」網站公布的資料,是目前唯一能教導並幫助開悟證真之處。
由師兄所講內容,可見佛法基本知見尚不足,正好放下錯誤認知,從基本學起;若用心修學,不出二、三年便可令人刮目相看。至於開悟破無明,雖需視各人機緣而異,卻是可期待之事。

2014-05-15 12:48:55 補充:
從眾多師兄對本題的回應來看,雖然似乎都言之成理,可是其中卻是有對有錯;除非學人具備了般若慧,否則無法辨別。而其實,若是由一位不具名的大真善知識來對本題作如實開示,題主又能識知否?能正確取捨否?
題主自己錯說了基本佛法常識,竟然也沒見人出來加以辨正,有無奇怪之感?
開悟證真的內涵如何?如何證悟?應具何種知見?怎麼用功?這些都是過來人才能確實了解;所以,不要從這佛版有太大期待。
找個教授佛正法的道場,好好熏習第八識真如心正知正見,配合鍛鍊如憶佛念佛的動中定力工夫,隨緣修集六度福德資糧,並護持道場。這才是學佛正道。
這也是第003號回答的內容所揭示出來的事實,值得學人一起去實地驗證的。

2014-05-15 13:45:57 補充:
有師兄說:【眼見花及枝,心不取花,不取枝,此時分辨花枝否?此乃見聞覺知,即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查眼見花枝時,即同時知是「花枝」,即是已取「花枝」了。這種「見聞覺知」乃是妄心六識的作用,不是第八識真心的「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又說:「清清楚楚分辨花枝。此謂使六識出六門,應用無染。」查一般人分辨花枝時,都會有多少程度的欣厭之情,此即有染;但即使是修行得好,能將欣厭之情降至最低,這也都是意識心的作用,不是「悟明絕對無染、從來無染的真心」。
這樣,只要有見聞,就不是第八識真心,不是第一義法。

2014-05-15 13:46:25 補充:
【起心即是起識心,對見聞覺知一境,起了僧愛,故稱之為妄心。】查意根可於入涅槃時滅盡,而六識心日日生滅,都是有生有滅之法,虛妄無實,都是佛教所指的「妄心」。
而對見聞覺知境起了僧愛,乃是意識心的心所法,乃是妄心的心所法,不能稱之為「妄心」。
古德云︰「才有所重,便成窠臼。」初祖云︰「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貴一物。則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則被一物惑。信被信惑。不信又成謗。莫貴莫不貴。莫信莫不信。」這些開示都是指向第八識真如,是悟前的知見,也是悟後要轉依的心要,非修行方法與標的。 
能講得這般有料,應是投入佛法相當深入了,可是連正知見都成問題,還能指望開悟證真嗎?可見學佛還是要以尋求真善知識為首要之務

2014-05-15 15:27:48 補充: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此心此識即眾生第八識如來藏心,或稱真心、本心、真如、自性等。由之可見,未悟證此心前,乃至證得本心而未悟後起修時,所講佛法最多只是一知半解,仍在迷茫不已。這時,對心識妄想、意念等生滅,都無法實際確實觀察、了解,都憑自意思維、揣摩著講,無有真實。
佛法入門的關鍵,在於證悟第八識真心,不識此真心本心,對於實相法都是奢談、都是戲論;佛在初轉法輪時,也未明白開示。從上述諸師兄所說,可以發現真實情況確是如此。
學人當尋求真善知識追隨修學,從禪法正知見開始熏習,同時鍛鍊動中定力功夫,配合六度萬行福德資糧修集,如此才有悟道機緣成熟之時,才有契入佛正法的機會。
 

2014-05-15 16:17:11 補充:
若是跟錯法師,或自行盲目摸索,十之九九會墮偏邪岔路與險路,今生學得冤枉,來世也將續遭殃,不可不慎!
恰見某師兄說:【日日覺法性 ,把研究與好奇的毛病"給排除,慢慢就知道 何謂見相即離。】
查「法性」者如指專有名詞時,係指第八識法界實相心,否則就指「某法的性質」。前者「法性」乃證悟的「標的」,講「日日覺法性」就說不通;後者「法性」就要看是什麼法,如指第八識,則唯證悟者能了知。除此外,一切法都無自己的法性,其「法性」要依因緣生,「日日覺法性」便不知所云了。
真懂得佛法時,講佛法不會如此含糊籠統、交代不清的。
第八識本離相、無相,與「見相即離」當無關係,那就不是講實相法了,不免令人極為好奇。

2014-05-15 16:47:02 補充:
SAM 又以篇概全,以所誤會的大乘法真如心義理,大發無佛、無法、無僧謬論。
經云:【佛法僧見 及涅槃見。如是皆名 有所得見。如是諸見 為惡趣原。】有其前提及實質道理,不知其前提及實質道理,將自意錯誤認知的「理」說,當成事相事實,是不懂實相法界與現象法界的無明者。
就譬如般若經將真如心稱為「無分別心、非心心、不念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難道有要你的心真是這樣像木石一般,什麼作用都沒有嗎?
沒有開悟證真,不知此心法性,就會誤會錯解經文;對有正知見,乃至開悟者來講,一見該經文就知道在說此心法性之一,而不致誤會。不思追求如何開悟,俾以契入般若,縱使再研究千百劫,也無法懂得般若真義啦!不信的話,等著看自
2014-06-01 2:30 am
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

http://phi008780520.pixnet.net/blog
2014-05-21 11:16 am
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

http://phi008780520.pixnet.net/blog
2014-05-17 8:40 pm
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

http://phi008780508.pixnet.net/blog
2014-05-17 5:31 pm
版主所形容“空中一朵雲“貼切極了!
末學欣賞讚歎!給予肯定!

如果知道了!連“不分別心“也要放下,
因為...不去分別,還是落入二元當中。

不二不是不分別,而是“沒有“分別,
所有知識全部都要放掉,才能真正無畏。
你懂得~天空和雲屬於無念,只有看的心。

如此,自由。
2014-05-16 8:13 am
五蘊觸塵,心識即生。

有心即入妄。

如何能入真實見地,懇請諸位先學大德指導。

不才合十感謝

—————————————————
塵觸五根,便起名色法。
無明起行,識生,轉出,
觸受想思一性尋伺。
無有間隙,如何斷其無明,而知真如
---------------------------------------------
通常 高僧大德幫弟子眾等 想出的方法
就是 --目前最簡便的就是念佛
轉移無明妄念 像親愛的孩子 用能吸引你的西方 轉換你的無明
而不造業 修善

這都是慈悲的菩薩們的功課..

--------------------------------------
當你看見自己的無明煩惱*懂佛說之後..你就能真切接受西方
遠離諸惡 勤念彌陀

2014-05-16 00:14:52 補充:
有了彌陀 就算在遇到煩惱 也就不會在乎了

2014-05-16 00:18:05 補充:
所以 抱持煩惱時候的修行
跟了解之後 願意專持的修行

就不同了

2014-05-16 00:19:30 補充:
所以
善根
福德
到底是甚麼

是應該先知道的
2014-05-15 6:04 am
花開於枝,眼見花及枝,心不取花,不取枝,此時分辨花枝否?
若取花,枝在否?
= = =
眼見花及枝,心不取花,不取枝,此時分辨花枝否?
此乃見聞覺知,即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當然清清楚楚分辨花枝。
此謂使六識出六門,應用無染。

若取花,枝在否?
取花者,乃心生諸念,比如以其豔香而欲摘之。
當然枝在。
見如是見,若見而起無明三毒,是謂取捨。即第一義而生動。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15 12:55:26 補充:
關於,起心即是妄,末學於意見016,亦有相關說明。

起心即是起識心,對見聞覺知一境,起了僧愛,故稱之為妄心。

若以花枝作簡單比喻,其實是容易產生問題的。

吾人若以一境性觀諸法界,是全面性的見聞覺知,非只花枝而已。

可能還有山水草,及水聲作陪襯,含自身構成全面的一境性。

古德云︰「才有所重,便成窠臼。」
初祖云︰「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貴一物。則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則被一物惑。信被信惑。不信又成謗。莫貴莫不貴。莫信莫不信。」

於觀一境時,若有所重,則有所惑,含自身全無所重,則謂圓照淨覺。
於觀一境時,獨論花枝,則有所惑之嫌。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15 13:22:05 補充:
原本如此..真如是道 師兄 善知識!

根塵現量,一境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無所重,若有所重,則馬上察覺。

隨所緣,而現量。而一境性,而變幻。過者即空。皆是慧用。

所緣者,可能機緣多,應以離三毒憎愛為標準,而作揀擇。

若所緣為憎愛,則非一境性,而是迷境。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5-16 00:01:40 補充:
LYC3318 大德
楞伽經︰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
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

真識者,即阿賴耶識。
現識者,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
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即是現量,即是見聞覺知。
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即是起心即是妄的第六識,妄識。

貴會將此見聞覺知錯認為第六識,問題實在不輕。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合十!
2014-05-15 4:39 am
版主胡扯一堆也摸不到自性

*現在有很多人根本完全不知道[真如自性是指什麼],盲修瞎練一通.

2014-05-15 13:26:54 補充:
不管善知識有哪些

只要沒有人能夠接受善知識的觀念

就算善知識們在苦口婆心都沒用

有很多人不知道[真如自性是指什麼],盲修瞎練一通.
總而言之:就算佛菩薩再來世間,也無法渡那些[不相信祂的人].那些會遇不到善知識來指點你開悟的人,都是在於[觀念與態度]上所導至的.
開悟並不是修高深禪定或是唸佛或是精進修行或是參話頭就可開悟
有人參了一生的話頭仍然無法開悟
開悟是必需要有一個真正開悟者善知識來指點才行⋯⋯
如舍利弗尊者因為馬勝比丘的指點才開法眼,證入初果
如六祖惠能經過五祖的指點及認可才明心見性的
如龐居士也是經過馬祖道一的指點才開悟
有人連自己都不想開悟了 有誰能幫得了你?

2014-05-16 12:14:39 補充:
版主及各位只會胡說八道

連真如自性都摸不著邊

只會用腦袋幻想來修行

2014-05-16 20:27:28 補充:
版主及各位沒有開悟
請不要亂談佛經及菩薩境界
以免盲修瞎練 因果自受

2014-05-17 11:29:50 補充:
五蘊觸塵,心識即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版主連五蘊怎麼生起都不知道

還能胡扯一大堆

真是悲哉
2014-05-15 1:48 am
塵觸五根,便起名色法。
無明起行,識生,轉出,
觸受想思一性尋伺。
無有間隙,如何斷其無明,而知真如...

**修行的法次法向....在[受念住]上佛陀將[受]分為.

有分別執取的受,與無分別執取的受. 當根塵相觸時

誠如星洲善德所說[[貪時知貪]....就是所謂[[如理作意]].

能如理作意的觀一切感受或所生心法而不入[愛,厭]...

就是將[受]停在無分別執取上...不入分別執取的受,自然不入[愛取]中!

就自自然的斷12因緣的輪迴而見真如!

如此可見修持[止觀]的重要!!

2014-05-15 12:08:14 補充:
佛陀有沒有「觸受」?佛陀會不會覺得「肚子餓」?肚子餓會不會想「吃飯」,以上是什麼識?什麼心?是否「入妄」?

**應該這麼說..

所謂[無分別]是指..無[自我意識]的分別.不是不會分別.

所以自然的-->看到[紅色的蘋果],而不是看到[這是我喜歡的紅色蘋果]!

不是不會分辨[顏色]不會分辨[水果種類],[不知肚子餓要吃東西]......等等!

若以六識來說.

前五根觸五塵生五識[識別]...但不入[意識]的[自我分別]!!

只是...識心間的速度太快,沒經過[止觀]訓練的眾生,一下子就到[意識]作用.

而無法在前五識就踩剎車...自在解脫!!

2014-05-15 12:15:45 補充:
[根門]的作用--->取相生識!

法塵觸意根生意識!

通俗的說-->法塵就是[[五根觸五塵]]後所生的[五識]!

五識就是[法塵]...{當然還有獨立法塵不在此訴}

所以去比對明覺...

六根六塵六識...與[五取蘊]流轉...間的相互對應關係...

是重要的修行需知!!

2014-05-15 14:11:09 補充:
說到法塵,此便是虛妄心的行起。

在入意根前,受行與無明薰染,法塵便有染著。
時入意根,此時生心,假我的執出現。

此時如理做意,可斷後續的行,
但事實上因緣已成。

***談修行...應該重於當下.

生而為人...必然經過過去世無明與行的薰染..

但不是修行的著手處.[事實上無從著手]

修行的著手處在於[觸與受]之間六根六塵六識...的明覺!

星洲善德說得很實在...貪瞋癡的呈現面貌變化多....

若不能明覺自己行為前的[意欲]...就不可能於貪生起時看到貪的!!!

眾生都是在心念薰陶很多次以後才住意到[貪心]的存在!

2014-05-15 15:38:28 補充:
此時自性如何處之。如何在識入無明前就止其薰染。

**[識]..本身就含有無明.

有餘涅槃聖者...不入自我意識中...但過去世餘習尚在前五識中!

無餘涅槃聖者...轉識成智!--->無[識]!

凡夫眾生....修行於[觸與受]的當下!

其他...非自身當下因緣所及者....是為概念知識...無益修行!

供參考!
2014-05-14 11:58 pm
看到這一題,塵觸五根,..觸受想思一性尋伺。

雖然把遍一切心所也放入,但總有點錯落,但大約知道意思。

題主這麼問: 如何斷其無明,而知真如? (真如,視為涅槃同義詞)

簡答:
有貪心時、知有貪心。(嗔、癡亦同,廣大心以上不論。)

欲貪是愛。也是無明的展現。

因此,先親近善士、懂得聽聞正法、如理思惟、然後法次法向、如實知、如實見、離、厭、止息欲貪,即是。

以上略說。

2014-05-15 13:11:18 補充:
首先,Charile朋友,道安。

以下針對意見003回覆:

版主問 : 從生起處將其斷,無生後續之心。

簡答 : 其實,按照一般知識邏輯是對的。在貪心升起前、阻斷他的升起。

事實上....辦不到。

為什麼? 關鍵在如理作意。

若是在一開始的根塵接觸之際,就能如理作意,根本不會有貪心升起。
(除非,這就是版主要的阻斷升起之意)

若是一開始無法如理作意,貪心生起,經過智慧的覺察,再運作如理作意、再離開貪心。這時候,貪心..就不會連續升起,而在如理作意之後,貪心暫時止息。

所以,經文的說法是 :

有貪心而知有貪心,下一句是......離貪心而知離貪心。

2014-05-15 13:11:38 補充:
如理作意的關鍵,就是在此。

一般,指導老師,都會問弟子 :

那麼,你知道甚麼叫作貪心嗎?
如果知道,你知道如何發現貪心已剛剛升起嗎?

其實,貪嗔癡會以許多相狀來呈現,一般弟子是分不太清楚的。

各種相狀的貪心的升起,等到察覺時,已經是一段時間以後了。

除非,具備一定的止觀基礎。

否則連貪心長甚麼樣都不清楚、或者有沒有貪心也都無法盡快捕捉,

這代表,根本不清楚如理作意的方向是甚麼、遑論運作如理作意。


因此,建議朋友,開始去學習止、觀。

正確的止、觀;會協助我們導正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

因為,止、觀;是如實知、如實見的。

2014-05-15 16:34:47 補充:
回意見050,

若朋友是承襲阿毗答摩藏,那應該能理解。

無論升起甚麼心,
心,無法在升起當下查知自己;
只能在事後追索他的剛剛升起滅去的痕跡。

這在止禪、觀禪過程中,最為鮮明;毫無模糊之處。

至於,沉入有分..云云;姑且暫不論對錯,
事實上,一般人根本無法到此一覽奧秘。

只要把握貪嗔癡特徵,
通曉正確的如理作意,
就能漸漸地止息煩惱。

2014-05-15 16:35:05 補充:
以下是隨說,

只要有黏著目標的跡象,就是貪
哪怕有一點點排斥目標,那是嗔
無明則隱隱默默伴隨著這兩者。

既無法查知 心在當下無法查知當下,只能查知剛剛的軌跡,
此時,依聖道而如理作意,知道剛剛黏著(有貪心)、但隨即不黏著(離貪心),知道排斥而隨即不排斥 (有嗔心而離嗔心),同時也暫時將無明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

(這一段,就函蓋見、思、勤、念、定等要素,貫穿其中)

離開黏著、也離開排斥.....遠離黏、斥兩端....這不就是中道嗎?

這中道,有一異名,稱為八聖道支,就是八正道。

以上隨說。

2014-05-16 12:59:10 補充:
有一段經文,是這樣記述的:

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卻為客隨煩惱所雜染。

題主 朋友,這一段經文,根據義註,心者,就指向有分。

這可能是後代許多 "再發展" 的佛法所常說的 "主、客" 之原始根據之一 。

有分,基本上是察覺不到的。祂就只是生命之流。

但是,瞥見祂,會誤以為祂是常、是淨、不動、至上、梵、真心、大能...甚至以為是 "涅槃"。

2014-05-16 13:00:50 補充:
甚至演變出,主客不二、不增不減、不生亦不滅等等的說法。

這種誤解,常發生在 "想像"、"止禪中,頓失所緣"、"不當查閱五禪支"等關鍵過程。 關鍵過程...就是如理作意。

因為,當沒有根門撞擊之時,有分就現身。但是.....祂,依然是剎那生滅。

習氣,只要練習如理作意,就會慢慢消退。

不是用 "如理作意"的習氣來取代 "舊的習氣",這是錯誤的見解。

因為,"如理作意" 是智見、般若、慧力的展現。

朋友,去學習正定之道,就有機會親訪有分,並且修正自己偏差的見解。


收錄日期: 2021-04-13 22:19: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514000015KK0408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