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國皆有
http://www.chiculture.net/1203/html/1203b04_01.html
長城的修築大約在紀元前七世紀前後。那時正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從春秋五霸,到戰國的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爭雄,戰爭頻仍,出於防禦的需要,許多國家都在邊境上修築長城,設立關卡。春秋戰國長城中的楚長城是我中國已知的最早的長城,齊、鄭、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國也都修建了長城。
楚 長 城 楚長城現在還沒有找到遺址,但在古代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在古書中楚長城稱為“方城”。《左傳.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記載,齊國準備率領諸侯聯軍進攻楚國,楚成王派屈原去談判。齊侯帶屈原乘車觀看軍容,說:“以此軍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原說,你如果以德服人,大家都擁戴你,如果你想以力服人,“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你的軍隊雖多,也沒什麼用。齊侯只好講和。
齊 長 城
從現在殘存的遺跡看,齊長城西自今山東平陰縣北起,東經泰安西北,萊蕪、章丘、淄川、臨朐、諸城、琅邪臺,到膠縣大朱山東入海。齊長城是春秋戰國長城中保存最多的,主要用土築和石砌修建。石塊多為未經加工的毛石,殘存的長城最厚處約4 ~ 5米,最高3 ~ 4米。
魏 長 城
魏長城有兩道,一道建於西北為河西長城,一道建於西南為河南長城。
河西長城,用於防禦秦與西戎的東進。現在殘存的遺跡,南起今陝西華陰華山峪口,過渭河、濱洛河,經大荔、澄城、韓城、延安、綏德,北到黃河岸邊。
河南長城,是在秦軍屢敗魏軍、且進兵於鄭(韓)的形勢下建造的。這段長城因黃河多次泛濫已無蹤跡可尋。
鄭 韓 長 城
早年曾有研究者就認為,鄭築長城自亥谷以南。實際上,梁惠成王15年(前355年)時鄭已經被韓國滅了,長城當然還在繼續使用,因此,後來也把這一段長城稱作鄭韓長城。它與魏的河南長城從陽武到密這一段大概是相合的。
秦 昭 王 長 城
戰國時,秦也修過長城,主要是為了防備胡人。最初建造長城大約在秦惠王更元元年(前324年)時,修建了上郡一帶的塞城、邊牆。秦昭王續修完成。上郡原是魏的領土,魏在這裡曾修築過長城,秦長城可能沿用了部分的魏長城。
燕 長 城
燕東北長城起於上谷,到遼東。《史記.匈奴列傳》說,燕國的將軍秦開曾作為人質在東胡居留,回到燕國後,領軍大敗東胡,把東胡趕出去1000多里。於是燕修築長城,從造陽至襄平(今遼寧遼陽),並沿長城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防備東胡再度南侵。秦開是協助荊軻去刺秦王的秦舞陽的祖父,據此推算這條長城應修建於燕孝王時或燕王喜即位初年(前254年)。這是戰國長城修建最晚的。這一條長城的位置大約從今河北張家口起,向東經內蒙古多倫、獨石,過河北圍場、遼寧朝陽,翻越醫無閭山,渡遼河達於遼陽以南至碉石,總長3000餘里。現在這些地區還存有燕長城的遺蹟。
趙 長 城
趙有兩道長城。一道在趙的南境,叫漳澄長城,用以防禦魏、秦。還有,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年),曾經在和謀臣的談話時說到,我的先王,憑藉著“漳(水)、滏(水)之險,立長城”。這道長城的位置在漳水北岸,今河北臨漳、磁縣一帶,長約400里,現在猶有遺跡可尋。
另一道長城在趙的北境,用以防禦胡人。趙武靈王在國內革除寬衣大袍式的傳統服裝,倡導穿“胡服”,鼓勵習武“騎射”,使趙國強大起來。20年(前306年)打敗了北方的林胡、樓煩等騎馬民族,並修築了長城。這道長城東起於代(今河北張家口),經雲中、九原(今內蒙包頭)、陰山,至高闕(今內蒙古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長約1300里。現時在大青山、烏拉山、狼山之間還可以看到這一段趙長城的遺址。
2. 是同一王族同一政權,只是國土面積大了很多。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2/21/21z/21z03/21z0301.htm
秦滅六國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罷黜呂不韋,親自執政,開始謀劃吞併六國的戰爭。其作戰的總謀略是由近及遠,先取趙國、魏國、韓國,再取燕國、楚國、齊國。公元前236年派王翦、桓齮率軍攻趙,公元前229年滅趙。在秦國攻打趙國時,鄰近的韓國懼怕秦軍聲威,於公元前231年向秦軍請降。秦國受降後,把韓地劃為潁川郡,韓國亡。公元前225年,秦國任用李信為將率軍20萬伐楚,結果被楚軍打敗。第二年又派王翦率軍六十萬進攻楚國,終於在公元前222年滅楚。公元前225年,秦王任王賁為將率兵攻魏,三個月後魏國亡。公元前222年,王賁又率軍攻燕,將燕國滅掉。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又率軍滅齊。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秦國最終滅掉六國,統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