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華民國與沙烏地阿拉伯1946年建交到1990年斷交,在戰後面對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的爭奪權上,沙國顯然是中華民國在國際間爭取認同的一個重要目標,不過,中華民國若要藉由金錢、金援的方式要來拉攏以石油作為經濟來源的沙國,顯然是沒有任何效果,因此對外技術援助儼然成為沙國在國際上認同中華民國的一種手段。
中華民國會有想拉攏沙國的構想,主要是基於下列兩點:
1、1960年代,沙國與埃及多次爭奪中東世界領導權脫穎而出,為了加強與鞏固對沙國的邦交,遂有技術合作的構想。
2、沙國王儲費瑟(1906–1975)秉持反共態度,正好與蔣介石(1887–1975)的國策相符,若能從中拉攏沙國,以沙國的經濟實力、沙國王儲本身的聲望等,將給予中華民國在國際上許多的協助。
基於上列兩點,沙國成為中華民國在中東世界極力想要拉攏的目標,而中沙兩國在1965年3月正式開啟中沙兩國的農技合作。台灣農耕隊著手進行與當地農民進行農業技術的交流,藉以提昇沙國的水稻收穫產量,農耕隊在當地的成績斐然。這也使得沙國在中華民國代表權案上,雖然過去都是棄權,但從1966年後就以贊成居多,中沙農技合作是沙國支持中國代表權的理由之一。
一九七三年發生「以阿戰爭」因而造成第一次石油危機,沙國為打擊與以色列親善之國家及其支持者美國,實施石油減產與禁運,台灣也在禁運名單之列,三個月間石油價格上漲四倍,對台灣經濟造成嚴重打擊。孫運璿因此率團訪問沙烏地阿拉伯,台灣以農業、電力、交通、醫療等多項技術合作計劃打動沙國,會後沙國表示: 中華民國是友邦,不在禁運之列。沙國同意台灣不在禁運之列。此行使台灣安然渡過兩次石油危機,也開啟了台灣與沙國的經濟往來。
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失去了「法理存在」的地位,因此不再需要藉由技援來進行外交「固樁」,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前後,沙國仍與我國簽訂農業技術合作協定,1975至1990年間,那段期間受聘到沙國政府工作的有交通、農技、電力、電信、水利、醫療等團隊及柔道等體育教練,另外還有很多到那裡做生意的商人與興建高速公路等工程的榮工處、中華及中興顧問公司的技術人員,數量多到各地的大街小巷都會聽到台語或國語。
此外,1974至1980年間沙烏地阿拉伯以相當優惠的方式提供我方四筆貸款,第1筆3000萬美金(無息),第2筆5000萬(年息4%),用來建設十大建設中的中山高速高路;第3筆3000萬美金(年息5%),用來協助鐵路電氣化工程;第4筆4500萬(年息4.5%),用來供給台電購置超高醯線及醯電斷路器等設備。在臺灣退出聯合國之後,沙國提供石油與相關融資貸款協助臺灣經濟穩定成長,使國民所得由四千美元突破上萬美元。中沙大橋的修建就是用來記念沙烏地阿拉伯以無息貸款給中華民國三千萬美元,使此橋得以修建。
事實上以中華民國的國力、財政與經貿條件而言,其實未能對沙國產生任何的影響。沙國之所以會持續與中華民國維持邦交關係,純粹是基於「反共」因素;而當時我方能夠對沙國提供的就是醫療、農業、交通、電力等的技術合作,甚至1979年起,台灣方面每年都要派遣百餘名空軍飛行員和地勤人員化名前往沙國,然後以沙國軍人的身份軍援沙國的盟國北葉門,抵抗已被赤化的南葉門,直到1990年台沙斷交前夕才畫上了句號。
遺憾的是1990年傳出中國與沙國發表建交公報的消息,原因在於當時因為南葉門獲得了蘇聯供應的飛毛腿飛彈,讓沙國政府感受到國防的威脅。不料美國此時又無法出售沙國需要的F-15戰機與魚叉飛彈,就在此時中國願意提供東風三型飛彈給沙國,兩國因此正式建立全面外交關係,我們因此也與沙國斷絕外交關係。
不過,即便如此,台灣與沙烏地阿拉伯依然維持一定的雙邊經貿往來,自2005年的79億美元成長至2010年的168億美元,在過去六年展現雙位數之高度成長。除了雙方過往之商業與科技合作,未來將開展文化、教育與旅遊等新興領域。雖然國際環境有其現實的一面,但平心而論,沙國算是我們難能可貴的朋友,而且不是用金錢外交所換來的,我想也算是難能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