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幫我!我要今天內收到回應!!!!

2014-05-05 7:41 pm
動靜寫法交錯的好處有什麼???我要快速的回應!

回答 (1)

2014-05-05 8:30 pm
✔ 最佳答案

www.google.com.hk search 动静交错意趣生
就會見到好多的相關文章

e.g.
动与静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诗人描景状物,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交错辉映,意趣横生。

动与静互相依赖,互为前提。因此,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一幅动静交错的风景画。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前句静中有愁怅,后句动中蕴凄凉,实为妙对。范仲淹《苏幕遮》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之句。“碧云天”,写在碧蓝清澈的天空,白云飘飞,如纱如絮;“黄叶地”,写秋风送爽,黄叶离枝,飘落满地。天、地本是静景,然而漫游的浮云、飘飞的黄叶,一经点缀在天地之间,画面就由静而动了。“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动静交错的画面。
以动写静,则愈加其静。如钱锺书先生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得以声音衬托则愈加其静。” 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王维《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声音衬托山涧幽静,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常建《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本诗自始至终描写古寺清晨之宁静;山木之寂静,曲径之幽静,禅房之肃静,潭影之恬静;且愈转愈静,静得似乎让人掩卷之余,也受到禅心的洗礼而深感清静。特别是末句以钟声写古寺之幽静,与“时鸣春涧中”可谓异曲同工。当然,以静写动之绝妙,当推南朝梁时王籍《入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深山老林,数声鸟鸣,看似破山林之寂静,实则以局部喧哗,反衬整个山林之幽寂。此二句以声动写静,使寂处有声,动中有静,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创新。谢贞《春日闲居》有“风定花犹落”之句,“风定”为静,“花落”为动,静动相映。王安石以此句对“ 鸟鸣山更幽”,使上句动中有静,下句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但王安石不欲饮细,在《钟山纪事》中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反倒点金成铁。“ 鸟鸣山更幽”是动中见静,置静意于喧动中,可体现出由静之中有活泼的生机;而“一鸟不鸣山更幽”,则使人感到大自然幽冷死寂,毫无活力。
化静为动,是诗人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祈《玉楼春》),王国维《人间词话》第46条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把红杏在枝头悄然开放的静态,通过一个“闹”字,显出争奇斗艳的蓬勃动态。钱钟书在《通感》中也引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和苏轼“小星闹若沸”(《夜行观星》)云:“宋祁和苏轼所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绘成好象有声音,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两句都是‘通感’或‘感觉移借’的例子。”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写两座大山推门而入,把青翠山色殷勤地“送”进屋里,新颖别致地写出了举出之美。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 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有趣,诗意盎然。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载,五代沈彬有诗句云:“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王安石的诗句是摹仿沈诗而成。两相比较,沈诗大为逊色,干枯乏味,与王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王安石巧于点化,出于蓝而远胜于蓝,因而对他的这两句诗,人们非常熟悉,津津乐道,至于沈诗则鲜有人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化静为动,更是惟妙惟肖。《诗经"卫风"硕人》第二章写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仅此五句,庄姜虽美,却是静止的,继而笔锋突转:“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使这位美人周身灵动,气韵顿生。白居易《长恨歌》写杨贵妃“天生丽质”、“雪肤花茂”、“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如面柳如眉”,都不引人注目,而“回头一笑百媚生”、“玉容寂寞泪阑干”,通过眼神笑态、涕目愁容,才摹写出她的千娇百媚,万般风情,令人拍案叫绝。总之,“寓动于静”、“寓静于动”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艺术辩证法告诉我们,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静写动,愈见其动;动静结合,则意趣横生。


收錄日期: 2021-04-23 21:29: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505000051KK000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