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求心,如何去尋見這個[心]?或者 ! 根本就沒有[心]可求?
或者說 ! 俱心 ? 不俱心 ?
求個解答 ! 求個解答 ! 感恩無限 。
誠心感謝答題諸位善德知見分享與法施。 誠心感謝贈點讚助的諸位善德,只是 ! 諸位於法都具見地,可否 ! 能否一述知見予學修者共參。頂禮,並感恩。
曾聽說 : 善演法者,於自心,多有所琢磨。是以演釋,傳佈中,常能引人生心,覺義。
qoo 善德 安: 於此課題,自心確實具有知見。但 ! 並不執為定見。若執為定見,就如善德所述[容不下他人的見地]。 就像 ! 一個人,孩時都說的是[媽媽說,爸爸說]。直道入學,剛開始還跟老師提說[媽媽說,爸爸說]。經過一段時間,小孩變成對爸媽說[老師說]。再經過幾年會變成[同學說,朋友說]。再經過幾年,會成為[我覺得說]。在爸媽說,與老師說。乃至同學說朋友說- - 這些說都是依著別人說,是自心無所依據,而以他人所持說為依據。直到[我覺得說],才開始於自心立持依據。而 ! 這所依據的就是對事對理的辨別所在。
學修中,初始也是依師父。然後依佛說。所以依持,就因為自心立起了自所知見。若無知見,無所依據,對於法理就無從解,領悟。只是 ! 知見不能是持定執意。一但持執,就斷絕了思慮與理會的門路。於自己,就不只一次修改了自己的知見。學修中,能安於自心的是自己,而能說服自己的是自心。如果能不自欺,又忠誠自持的話。 [心相] - - 於自心的認知中,是[隨於萬緣的覺相]。心本淨,無相可生現。但 ! 緣起而相隨生。雖緣起於心外,相生卻非心外。心淨 - - 是否為相?心動 - - 是否為相? 此題,並不以自己,自心的認知為答案。因為 ! 不足以說服自己。
一如跳高,初始是五十公分。躍過了,調至七十公分。躍過了,再調百公分。或者一躍而過,或者再躍,三躍,甚至四躍而過。若 ! 不過。或者根機至此,盡力了就是。學修 ! 於自己而言,就像是這樣一個比喻。 qoo 善德,自心所見何仿盡書。隨然 ! 不一定能得最佳解答。就彼此交流,互參。或能會得一理,一義也不一定。近日有緣,得一套(兩本)愣嚴經,宣化上人演說本。雖是舊的,起班畫點了。法理全在。這一題的因由就起於這本經。
橙 善德安: 彼此交流,互參。 [來無影去無蹤變化莫測] - - 善德所見 - - 不是? 苦(痛)相 - - 善德所現 - - 不是? 怎能求得,用顯字代替求字 - - 很 有道理喔!好,就改成[顯]字。善德深具見地。受益了 ! 感恩。
敬問諸位善德安: 誠摯感恩,諸善德的分享與討論。 楞嚴經中,佛一再以見相引導阿難。於是 ! 私自思慮著 - - 不循相,可否 ! 能一蹴得證自心 ? 所以 ! 且先不論性,先尋個 [心] 。這個 [心] 是名也好,是 [相] 也罷 。就是個 [自覺,自知] 。
橙善德安: 善德所述極是,[願解如來真實義,開佛的知見,示佛的知見,悟佛的知見] - - 但是 !佛法演說隨緣,隨機。這問題,於被牧的牛師兄也開了題。那 ! 是不是也是問題 ? 如果 ! 不能先尋見自心的覺動。或者說 ! 如來真實義,佛知見 - - - 依持,深入。是否 ! 也該返心自見 ? 也就是 ! 履行佛義者是誰 ? 一如 - - 有人說[念經給佛聽 - - ???]。
名相善德安: 誠摯感謝您,引薦經文。確實 ! 學所依,修所持還是經文,還是佛理。只是 ! 吃飯要經胃腸消化。文字詞理也得心會。[於行住坐臥,及對五欲八風,(不失此心者)]。心行了義。 知與行本不該相違。但是 ! 事實上,深入佛義,卻 ! 反覺欠缺。 - - - 心外學法,知而難行。所以 ! 還是要修。就如慧可求[安心]。心安能止,能生定。但是 ! 性用,隨性。就不只是止於定。而是行定。 - - 自己的認知啦 ! 好似 - - - 也沒人如此說過。
橙善德安: 感謝善德不吝法施。誠心領受。誠摯感恩。
名相善德安: 能得善德引指,自心感懷深受,感恩。
敬問諸位善德安: 幾天下來,承您們讚助點數,參與分享。也承您們法施,讓後學能得到更多方面的思考。意間區中的論法,後學誠摯感懷。畢竟 ! 後學還多多不足。誠受諸位善德,師兄們引教。再次深深感恩。謝謝善德,師兄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