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這中間只要有政治上面的不穩定的情形,幾乎都與太后、皇后、外戚、宦官、黨爭這幾個角色脫不了關係,其中特別有兩股勢力甚至更常常對皇權構成威脅,一個是後宮與外戚,就是帝王的母族和妻族;另一個就是宦官,就是服侍皇帝的太監。
外戚和宦官之所以能和皇權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形成干政的局面,最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是皇帝身旁最親近的人,先不談宦官這方面,外戚專權往往和後宮干政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外戚一方面挾持朝堂,另一方面則被後宮控制,正如同板主所說的朝堂與後宮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係。如果皇帝夠強勢,國家的決策權就不會旁落,後宮、外戚、宦官干政的機會就大大減少。而當主少國疑之時,正是后宮、外戚、宦官、宗室、權臣、武人等皇帝身邊的幾派勢力渾水摸魚的時候。
中國的歷史上皇后干政並不常見,但是太后干政卻比比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秦始皇所開創的皇位繼承制度,一旦出現皇帝早逝的情形,即位的皇帝年齡偏幼的機率就相當大。在皇帝年幼、懦弱、昏庸或皇嗣中斷時,皇太后可以監護人的身份監督、選立嗣位人,以至臨朝稱制。
太后臨朝稱制,其權力與皇帝相等,中國第一個出現嚴重的後攻干政就是鼎鼎大名的呂后,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十七歲繼帝位,但惠帝為人懦弱而又多病﹐政權實際操縱在呂后手中。惠帝死後,呂后又先後立帝兩個年幼的小皇帝,之後又廢掉,呂后實際統治西漢王朝十六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實際統治者。
這也使得後來的漢武帝為了避免後宮干政的情形,晚年武帝改立幼兒劉弗陵為太子,而當時劉弗陵生母年僅二十幾歲。武帝曰:子幼母壯,必亂朝綱。於是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即“子為儲君,母當賜死”,以此來防止類似漢初呂后垂簾聽政所導致的悲劇再度發生。
從歷史上看外戚上台是有一定原因的,當皇帝年幼或懦弱而無法擔任這個核心人物時,這個任務便會自然而然的落到與皇帝關係最親的人身上,與皇帝關係最親近的莫過於他的母親與妻子兒女,當皇帝的母親妻子成為這個權力中心的核心人物後,她們出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自然會提拔自己家裡的人擔任重要職務,掌握實權,這樣便造成了外戚專權。
即使即位的皇帝比較英明,但出於外戚與皇權是緊密相連的,是皇權的寄生體。因此只要有皇權存在,就必然有外戚掌權,而外戚作為皇親國戚,在皇帝眼中自然要比那些非親非故的大臣們來的放心信任,因此外戚便藉助皇權發展起來,只要有一女入宮受寵,她的父兄子弟也可以得到重用。但如果外戚們的倒行逆施引發幼帝的不滿,一旦幼帝成人後親政,就會借用宦官剷除外戚勢力,最終導致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惡劣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