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小牧、長久手之戰乃是於天正十二年(1584年)三月羽柴秀吉(即後來的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之間的一場大規模會戰,當時因為繼承人的問題,羽柴秀吉藉故攻打織田信雄,德川家康原本參戰對抗秀吉就是因為織田信雄的求援,當時德川家康手下全部兵力才35000左右,加上織田信雄兵力,總數約60000餘人,僅達羽柴秀吉總動員兵力的三分之一,處於劣勢,不過德川家康卻在戰役中破解了羽柴秀吉的偷襲計策,使得秀吉的大將森長可、池田恒興、池田元助戰死,羽柴軍大敗,羽柴軍陣亡2,500多人、徳川軍戰死550人。
家康在取得了此戰的勝利后據守陣地,無論秀吉如何挑戰都按兵不動。同年11月7日,由於長期交戰,軍兵疲憊,再加上德川家康又遲遲不與羽柴秀吉和談。羽柴秀吉迫於無奈之下,派遣富田知信、津田信勝兩人與織田信雄單方面進行和談。信雄為利益所誘,瞞著家康單獨與秀吉講和。由於信雄和秀吉已經談和,導致德川家康沒有理由參與織田家內部的繼承人問題,失去此戰的正當性,再加上羽柴秀吉的兵力本來就比德川家康來的多,德川家康在戰略上陷入孤立態勢因此撤兵。
而德川家康之所以會臣服豐臣秀吉,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日本分裂已久,戰事頻煩,人民普遍厭戰而渴望統一和安寧,這就是天下大勢,當時的天下大勢已被秀吉所控制,如果秀吉再征服四國和九州,統一日本只是早晚的事,而且秀吉控制中央政府,在政治上佔有絕對優勢。
論短期對峙,家康不一定吃虧,但是從長遠來看,地方勢力終究無法與中央政府抗衡。 加上秀吉史無前例地將自己的妹妹和母親相繼送往家康的領地作為人質,以此保證家康的生命安全,言辭懇切地要求家康上京向自己臣服,也算是給足了家康面子。1586年德川家康基於政治及戰略考量下將次子於義丸(即後來的結城秀康)送與秀吉作養子,上京面見秀吉而稱臣。
德川臣服之後,秀吉規畫出五大老與五奉行的政治體制,讓他們在自己死後輔佐其幼子秀賴,所謂的「五大老」,是指從當時的大名中,挑選五位大名,以豐臣家顧問的形式,透過合議的方式來維持豐臣政權。主要是預防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會取而代之。而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席,而前田利家的地位僅次於德川家康,前田利家與德川家康勢均力敵,維持著一種平衡。
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 豐臣秀吉終於統一天下,成為日本史上首次名義上統一局面,各地大名紛紛向豐臣秀吉稱臣。豐臣秀吉接著因領地不足以封賞等問題對朝鮮發動文祿-慶長之役。此役不單令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未能如願,而且更埋下爆發關原之戰的遠因。
豐臣政權的內部中,早已分成以石田三成等人為主的文吏派與福島正則等人為主的武功派兩派。1598年豐臣秀吉死後,根據秀吉的遺囑德川家康以五大老首席的身份代理國政,前田利家則擔任秀賴的庇護人。但家康擅自進行政治聯婚、增封食邑,擴展德川麾下派系,導致五大老、五奉行制度逐漸解體。
1599年可以抗衡德川家康的前田利家去世,家康通過拉攏北政所取得武功派諸侯的好感,廣泛與武功派諸侯私下結親,逐漸成為武功派的“後台”,和北政所仰賴的豐臣家的“捍衛者”,從而利用武功派和文吏派之間的矛盾削弱豐臣家的實力,在利家去世後不久,以福島,加藤為首的武將策劃襲擊石田三成以洩憤,三成逃至伏見的家康公館,家康遂罷黜石田,命他退出中央政界蟄居佐和山城(滋賀縣彥根市),而家康也自此掌握了豐臣政權。
慶長五年(公元1600年)正月,諸大名到大坂城本丸向豐臣秀賴祝賀,同時亦到西之丸向德川家康祝賀,德川家康向世人顯示自己才是天下的真正主人。
1600年7 月,以直江狀為導火線,家康發布討伐令進攻五大老之一的上杉景勝。而被革職的石田三成卻私下聯合其餘奉行,五大老的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及其他反對德川家康的諸侯密謀起兵,(自此開始德川家康方稱為東軍;石田三成方稱為西軍),終於在慶長五年(公元1600年)七月十七日爆發了“關原合戰”,結果德川家康所代表的東軍戰勝,為德川家制霸天下奠定了必要的基礎。1603年德川家康受任徵夷大將軍並在江戶設幕府,開始200多年的德川幕府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