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港糅合了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又有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蹟,擁有發展文化旅遊的潛質。政府也一直提倡發展文化旅遊,以求在大都會中建立本土特色。但香港文化旅遊發展停滯不前,直至最近中區古蹟群、西九龍文娛發展項目的去向引起爭議,文化旅遊才重新成為大眾關注的題目。那麼,香港的文化旅遊應何去何從﹖
政府擬把有一百四十年歷史的中區古蹟群公開招標,發展成旅遊點,引起多個文化及社會團體的關注,擔心拆卸域多利監獄入口建築物,會破壞古蹟群的完整性。
有團體批評現時招標工作由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負責,代替專責保護古物古蹟的民政事務局,反映政府從經濟利益出發,可能將歷史古蹟變作「生財工具」,忽略文化保存。
香港應發展文化旅遊
文化評論員梁文道對於這類將古蹟商品化的旅遊發展存疑﹕「商業操作如將古蹟改建成餐廳,有可能破壞古蹟的建築,加上古蹟是社會的共同遺產,理應對所有人平等、開放,若作商業用途則抹煞了公開性,這是一個矛盾。」
但他認為商業化是必須的﹕「維修及保護文物是一種昂貴的東西。若不將之商業化,便需要投入大量的公帑。」梁文道提出,最聰明的做法是發展文化旅遊﹕「外國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把文物化身成博物館,以保存文化。」
學風水 認識東方文化
香港旅遊發展局「文化萬花筒」文化體驗計劃透過為旅客安排不同的文化活動,如粵劇晚會、功夫班、風水班及太極班等,讓他們認識本地獨特的傳統和文化。
來自德國的遊客參加了風水班。她說自己不喜歡購物,卻喜歡探究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我也會到商場購物,但最多是一天半天。讓我更感興趣的是東方的文化。」她雀躍地說﹕「我喜歡了解一個地方的人,和當地人的生活方式。」
課程開始時,香港旅遊發展局英語及普通話風水項目主持余中哲見適逢美國大選,就克里的面相來討論﹕「在風水學上,布殊的面相較克里好,他一定勝出大選。」接著,他由「道」及「氣」說起,講解甲申年(猴年)的吉凶方位、五行相剋,又介紹羅盤的用法,還教遊客回家「擺陣」趨吉避凶。
拋寶牒 參觀紙衣店
除了上課學東方文化,也有遊客參加旅行團,親身體驗本地文化。英籍的Richard Gee在香港從事導遊工作十五年,見證了本港文化旅遊的發展。他說對古蹟遊有興趣的主要是「長途客」﹕「遊客大多來自美國、歐洲、澳洲、日本、馬來西亞及海外華僑。」他說遊客對中國文化極感興趣﹕「他們有些人對中國文化已有一定認識,來香港是要再了解多一點。」
由他帶領的古蹟遊行程環繞新界的古蹟,透過參觀傳統建築,讓遊客體會中國傳統社會的生活特色。如老圍反映了新界圍村的生活寫照、文武廟蘊含了中國傳統祭祀文化。
團友也到林村許願樹遊覽。Richard讓旅客嘗試把寶牒拋到樹上,遊客無不興奮。Richard又帶他們往大埔墟。團友對街市的擺賣方式頗感興趣,一度駐足圍觀,或拍照留念。
「在真正的文化旅遊中,遊客不再只是生產線中的一員,他們不再被強迫消費,並可以與導遊交流知識。」Richard表示,自己只為興趣擔當導遊﹕「我喜歡帶這一種團,能開啟別人的心智。從遊客的反應可以知道,他們所想要的,正是這些。」
另一位美籍遊客Lynn Brown曾經遊覽過廿七個國家,她表示,在每次出發前會看書或上網搜集資料,先找出自己的目標景點。「我喜愛在旅遊中學習,那比購物重要和吸引得多。我尤其喜愛講中國文字的部分,這加深了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港人態度成障礙
其實香港也有一些志願團體正在默默地為文化旅遊作貢獻。坪洲綠衡者為一非牟利機構,一向有在坪洲提供環島遊,讓不同人士了解坪洲的歷史。該團體執行幹事陳烈芳帶記者來到天后廟前,她興奮地說﹕「你知不知到,張保仔到處搶掠,卻保護坪洲﹖」「話說當時張保仔想搶劫坪州,但船桅斷了,他心知不妙,便到天后廟求神,承諾以後保護坪洲。」
坪洲曾經是渡輪和街渡的中途站,島上的零售和工業都很興旺,在香港早期的工商業發展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直至工業式微後才漸漸被淡忘。接著陳烈芳帶記者到大中華火柴廠遺址及勝利灰窯等,這些地方都與當地文化歷史有密切關係﹕大中華火柴廠遺址等歷史悠久﹔勝利灰窯所代表的灰窯業是本港開埠時四大初級工業之一,別具代表性。
「我們準備把這個團推廣給外國人。這裡的風水樹、老榕樹、土地公、山草藥等等,正是遊客所期待的地方特色。」
公眾討論重要
對於文化旅遊的未來,陳烈芳說﹕「文化旅遊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購物遊,但它可提供多一個選擇,吸引更多的旅客來港。」
參與風水班的德國遊客Margarete表示,二十年前來過香港,今天再來感到這個地方轉變了很多。「我感到很失落。我上一次來香港,看古董、看漁民的生活,現在甚麼都不見了。」她認為政府有責任去保護一個地方的文化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