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無核只是政黨的噱頭而已,自己國家沒有核電,從外輸入的核電就說成是無核,自欺欺人而已。
就好像面板的生產不在歐洲,就說成歐洲是最環保一樣,把電視等重新包裝,變成是德國、丹麥及瑞典產品。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11004/KDZPXFWZSSA27.shtml
關掉核電廠之後 德國難以面對的真相
捷克波希米亞山丘綠絨般的草地上,矗立兩座蘇聯時代建立的 Temelín 核能電廠反應爐,距離德國邊境只有 44 公尺之遙。《彭博社》報導,去年春天,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開始關閉德國核能反應爐,Temelín 肩負德國巴伐利亞的電力供應,德國大型製造商 BMW、奧迪、西門子在此地都設有工廠。
雙重悖論於此浮現。德國宣布實施棄核計畫,不過現在,尚且未能完全擺脫,甚至比起過往仰賴更多鄰國供給的核能電力。為了避免重演福島核電廠爐熔危機,德國施展魄力關閉國內核能電廠。只是 Temelín 反應爐目前雖然處在良好狀態,就怕萬一發生意外,德國依舊難以躲過輻射威脅。
德國一個月平均輸出 1400 兆瓦小時(gigawatt-hour),幾乎等同德國電力生產的 3%;現在情況反轉,每個月必須自外輸入大約 2000 兆瓦小時的電力,大多來自法國與捷克,歐陸最大的電力輸出國。根據《彭博社》的追蹤,德國每月必須為電力輸入支付 1.39 億的代價。
德國目前尚有 9 座核能反應爐,但將在 2022 年之前全數走入歷史。沒有任何國家比起捷克更渴望充當德國的「臨時供電人」。計畫為老舊的杜科瓦尼 (Dukovany)核電廠以及至少在另外兩個地方新建反應爐的同時,捷克興致勃勃的開始與供應商商討於 Temelín 再建造 2 座椅上反應爐的可能性。
德國棄核,是捷克供應國外電力從現今的 32%,預期於到 2005 年達到 50% 的部分原因,「核能就是解答。」草擬捷克能源政策的負責人之一 Roman Portužák 表示:「我們將會在多久的時間內建造多少核反應爐還在討論中,不過無須置疑的是我們必定會朝核電發展的方向邁進。」
德國明確表示,他們將會以風力、太陽能以及其他再生能源替代核電。梅克爾執政聯盟夥伴自由民主黨環保政策發言人 Michael Kauch 表示:「從長遠來看,將來德國不再需要進口龐大的電力。」
縱使理想崇高,但是實現此一目標並不容易。天氣狀況千變萬化,仰賴風力與太陽能供應電力並不總是可靠。德國北方雖有充裕的風力與太陽能電廠,但是缺乏足夠的高壓電線輸送電力至南方的巴伐利亞。
建造傳輸線路需要耗費 5 到 10 年的時間。倫敦 Espirito Santo Investment Bank 公用事業分析師 Lawson Steele 表示:「德國政府正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可能剛開始可以順暢運作一陣子,不過不出 3、4 年,產量很快就會耗盡。」
另一方面,捷克宣稱,將以核電代替他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其中包括從俄羅斯進口的瓦斯。捷克的電力生產已經有 20% 對外出口,其他正在研商或者已在興建的核反應爐勢必將增加這個數字。分析師說,大量出口有助於捷克國有控股能源集團-CEZ 的發展。
標準普爾駐倫敦公用事業分析師 Clive Roberts 指出:「我非常看好 CEZ 和其他捷克企業輸出能源到德國的前景,尤其他們計畫加強核電發展,後勢不可小覷。」
沒有核電廠的奧地利也是捷克供電的客戶之一。奧地利使用捷克提供的能源輸送水源到深山的水庫中產生水電,部分電力也出售給德國。
無論德國政府再怎麼努力想對策擬方案,德國人都很難從羅網密佈的核電廠中完全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