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subject.skhlkyss.edu.hk/chist/hkhistory/text09.htm
宋元交替之際,不少中國北方居民向南遷移,以求逃避戰禍厄運。一些氏族更遷至香港新界地區,成為中世紀時期的香港新移民。其中以鄧、侯、彭、廖和文氏五族最大。他們很快便在新界地區建村立業,立足發展。
在五大氏族中,鄧氏是最早定居新界的大族。他們原居於江西、福建等地。宋神宗熙寧二年,鄧氏族人鄧符中進士,獲授陽春令。任官期間,他遊經東莞岑田(即今元朗錦田),覺得該地景色美輪美奐。後來,鄧氏更移居此地,開枝散葉。現存有關鄧氏先祖古蹟中,以「吉慶圍」最為著名。
侯氏是第二個大族。他們祖籍廣東番禺,在十二世紀時移居於上水的偏北地區,後來才遷至上水河上鄉地區。河上鄉地區本為藍氏、趙氏、莊氏、潘氏、馬氏等子孫居住。後來,一些鄉民搶奪了官府的金銅鼓。官府派員多次調查,也沒有結果,最終更以屠村結案,最終只有趙、潘二姓不死,仍留居於此。因此,該地日漸荒廢起來。後來,侯氏子孫移居於此,重新發展。
彭氏先祖原居於江西宜春盧陵。南宋末年,彭氏子孫彭澤和彭迪然恐怕蒙古大軍的侵略,影響生計,毅然舉家南遷至新界粉嶺一帶。粉嶺古名鴉鵲塱。明中葉時期,鄉民掘山建村時,發現該地泥土顏色呈白色粉狀,故稱為「粉壁嶺」,後人簡稱為「粉嶺」。彭氏發展至今,已在粉嶺建了多條村落,包括有南邊村、北邊村、圍內村和粉嶺樓村等。
文氏先祖為漢末成都守將,居於四川成都。南宋時,文氏子孫文天祥更曾組織義軍,保家衛國。他與張世傑、陸秀夫兩人,合稱為「宋亡三傑」。宋元年間,文氏已遷入廣東地區,建基立業。明初,文氏子孫文蔭遷入新界。初時,他選擇居於屏山,後遷往大埔建村。後來,文氏人口增多,居地漸不夠用,不斷向外發展。發展至今,文氏已在大埔建了九條村落,包括有蕃田村、仁壽圍、永平村、安龍圍、東鎮圍、新龍村、青龍村、石湖圍和周頭村等。
相比侯氏和鄧氏等,廖氏定居於新界較遲。最初,他們散居四方,後來才在上水定居。據史料考據得知,廖族第七代先祖南沙公為了團結族民,決定建立圍村,以便互相照應。自此之後,廖氏不斷擴大,建立了不少村落,其中包括有門口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和興仁村等。村落建立外,廖氏更建立了著名的墟市──石湖墟。石湖墟是新界的大墟市,至今仍深受鄉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