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萬里長城中的居庸關有幾多個烽火台?

2014-04-19 2:25 am
請問萬里長城中的居庸關有幾多個烽火台?急!!!!!

回答 (2)

2014-04-20 7:40 am
✔ 最佳答案

其實還未有確實數據,因為連長城的長度也未有確實數據。

http://big5.china.cn/culture/txt/2007-10/31/content_9151482.htm
長城有多長?北京地區的長城有多長?隨著昨天全面啟動的北京段長城測繪第四階段調查的展開,離北京段長城的真正長度的謎底揭曉越來越近。這些與長城相關的關鍵數字將於明年正式揭曉。
目前,北京地區的長城橫跨北京北部山區的平谷區、密雲縣、懷柔區、昌平區、延慶縣和門頭溝區,呈半環形分佈。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地區長城長約629公里,保存較好和存有遺跡的約537公里,而這兩個上世紀80年代的數字將在明年完成的新一次測繪工作中發生變化。
[略]
2006年4月第一階段調查全面展開,截至今年,目前己完成三個階段的測繪工作,實地調查出的數據已經有了結論,本階段前已經完成測繪城墻231.47公里、敵臺577座、烽火臺108座、城堡42座,這些全是按照家文物局制定的長城資源調查手冊完成的。

http://www.cots.cn/JingDian/BaDaLingChangCheng.html
烽火臺
為一座座獨立據守的碉堡,建筑于長城沿線兩側的險要之處或視野開闊的崗巒上,屬長城防御工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每距五至十里筑一臺,每個臺上設有五個烽火墩,為供燃放煙火報警,傳遞軍情的專用設施
2014-04-25 3:35 am
長城從來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牆,而是由大量建築組成的嚴密體系。統而言之,越到後期,長城體系就越完善、越嚴密,整體防禦能力不斷增強。長城體系主要由關隘、城牆與樓台、烽燧三部分組成,此外還包括其他附屬設施。城牆與樓台又可以分為城門、城樓和城牆三部份。

關隘[編輯]

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設有關隘駐守。關隘一般建在狹窄的通道上,如兩山之間的最窄處,山水之間的狹長走廊,以及溪流、河谷的相交處。由於關隘于軍事的重要意義,此處的長城有着更為堅固、完善的防禦體系。關隘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
城門:城門是進出關口的通道。元以前多用木過梁,後來改用磚或石塊砌成拱券形的門洞,稱為「券門」。門洞內裝有巨大的包鐵木門,門外側用巨釘嵌鑲,門內側裝有門閂及鎖環,有的還裝有機關。
城樓:城門上方築有城樓,是重要的觀察所、指揮所和戰鬥據點。城樓為三層以下的木結構或磚木結構建築。

著名關城[編輯]





金山嶺長城虎山長城:明長城的東端起點。
山海關:山海關控制着由北京通往東北的要衝——遼西走廊,位於燕山東段與渤海之間的狹長地帶,是明長城東部第一座關口,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嘉峪關:嘉峪關位於祁連山與龍首山之間的狹窄隘口,控制河西走廊,始建於明代,為明長城最西端關口,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玉門關:是中國境內連通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之一。
陽關
雁門關:雁門關高踞在的九塞之一的雁門山上,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衝,切斷了塞北高原通向山西及華北平原的一條重要通道。
水關
黃崖關
八達嶺
居庸關
慕田峪長城
金山嶺長城
司馬台長城
大境門
寧夏古長城
紫荊關
古北口

烽燧[編輯]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電報。烽火台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傳遞訊息。根據歷史文獻、出土漢簡和實地考察可知,烽燧數量眾多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中央聯繫,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繫。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在50公里的長城沿線上,共發現烽火台80餘座,間隔距離平均約3公里,最遠的不超過5公里。「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台的建築。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烽),夜間來犯就點火(燧)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禦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台上燃起烽火,鄰台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其他附屬設施[編輯]

長城體系除了作為情報傳遞系統的烽燧以外,還建立了以城障等設施構成的縱深防禦配置。秦漢時各種設施得到完善,並且在長城內外設置了屯戍城作為屯駐重兵之所,而且向縱深發展,形成網絡。在城牆、城堡的外側,還有特意設置的障礙物,如僵落、虎落等。秦朝在河套長城一帶,廣植榆樹以阻擋匈奴騎兵,人稱榆關。北齊時在長城內側設戍,險要之處置州鎮,築扎軍隊,形成前沿的線狀布防。

2014-04-24 19:36:03 補充:
長城是古代中國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被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邊的虎山長城,西至嘉峪關,全長7300多公里(合14600華里),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


收錄日期: 2021-04-20 15:15: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418000051KK001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