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古代,「証」和「證」的意思並不一樣。「証」字有勸諫之義,「證」字有告發之義,本來各不相同。但由於兩字同音,很早就混用。「証」字筆畫較少,所以成了「證」字的俗寫。到後來,兩個字的用法已經幾乎分不清楚了。
「證」和「証」的簡體字都是「证」。
今天「証」、「證」相通,以「證人」此詞為例,寫作「証人」或「證人」,都說得過去。但就古代的用法來說,寫作「證人」更準確一點。
(1) 「証」有規勸之義。戰國時,靖郭君田嬰有一個門客叫齊貌辨,這人有不少毛病,但田嬰對他很好。一個叫士尉的人看不過眼,就勸告田嬰趕走齊貌辨。《戰國策》寫道:「士尉以証靖郭君,靖郭君不聽。」「証」字在這裏就是勸諫的意思。
《說文解字》說:「証,諫也。從言正聲。」把「証」字當成形聲字,左邊的「言」是形符,右邊的「正」是聲符。也有人認為,「証」是個會意字。元人楊桓說「証」字由「正」、「言」組成,就是「正言以諫」的意思。正言以諫,說是諫正,就是直言規勸。
「證」字的本義是告發。《說文解字》說:「證,告也。從言登聲。」《論語》記載,葉公對孔子說:「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意思是:我們那裏有個正直的人,他父親偷人家的羊,他就去告發。這段話裏的「證」字就有檢舉、揭發的意思。
「證」後來也有驗證、證明等意思,這可能和「徵」字有關。證明的「證」,古書中又常常寫作「徵」。《論語》提到,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意思是:夏代的禮,我能說清楚,杞國是夏人的後代,卻不足以作為證明;殷商的禮,我也能說清楚,宋國是商人的後代,也不足以作為證明。這段話中的「徵」字就有證明之義。
清代學者王筠說,「徵」字和「證」字十分接近,「徵」變成「證」,就好像澂清的「澂」字後來寫作「澄」一樣。
參考自 :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導師 - 洪若震
2. 「証」是「證」的異體字
所謂「異體字」是與正字義同、音同、形體不同的字。
漢字裡有所謂的異體字,也就是某些漢字的字形雖然彼此相異,但在意義和發音上卻都是相同的,或者說它們代表的語言中相同的詞或詞素。異體字的成因很多,主要可能是因為這些字是在不同的時間或空間被創造出來,或一種字形在演變後有了多種變體,但彼此仍是相通的。
證 部首 言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9
告發。說文解字:「證,告也。」論語˙子路:「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用憑據、事實來表明或斷定。如:「證明」、「證實」。莊子˙秋水:「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憑據。如:「人證」、「停車證」、「借書證」。
病症、症候。如:「三焦辨證」、「血分證」。列子˙周穆王:「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
所以証是證的異體字
2014-04-18 17:19:29 補充:
其實,還是有一點分別,在古代的通假字中,並沒有証字,證字代表了打小報告的意思,後來現代人斷章取義,才把他們混在一起,在現代,證是動詞,後來3000年後,証變了詞性.樣子不同啦,意思卻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