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簡述

2014-04-16 5:38 am
李白曾擔任翰林供奉,杜甫曾擔任左拾遺,他們都曾經有機會實現經世濟民的理想,但卻都因為急於作正確的事情,最後被迫離開權力中心。請問你對他們兩人的選則看法?

回答 (3)

2014-04-19 2:40 am
✔ 最佳答案
漢朝以後的歷朝統治者奉為準則的儒家學說不是有“學而優則仕”的理論嗎?包括李唐在內的歷朝皇帝們不是喜歡製造“野無遺賢”的和諧局面嗎?李唐王朝實行的不是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嗎?如果答案都是“是”的話,那麼,詩歌創作方面早年即已嶄露頭角、中年時期名滿天下的李白與杜甫,仕途卻那麼蹭蹬,事實上唐朝最出色的詩人李白、杜甫、李商隱、溫庭筠、孟浩然等人,不是曇花一現、沉寂下僚,便是以白衣身份終其一生。

唐朝文人思想自由,價值觀念更多元化,人生理想追求上更加散漫隨性。這方面,李白是一個典型。青少年時代,除了讀書之外,他還學劍、學遊俠、學道、期盼成仙,後來甚至成為正式加入道籍的道教信徒,“五嶽尋仙不辭遠”。李白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也曾積極追求仕進。但是,李白同時也喜歡游歷名山大川,“一生好入名山遊”,喜歡跟志趣相投的朋友結伴隱居,過寄情詩酒、放浪形骸的日子。

就連“奉儒守官”家庭出身的杜甫,他的隨性散漫,也是一般宋朝文人所不可企及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前,到吳越一帶漫遊,一遊就是四年多。回到東都洛陽參加進士考試失敗後,遊齊趙,五年多。三十歲時,因為結婚,回到東都,在偃師陸渾莊築室而居。三十三歲那年秋天,曾跟李白高適同遊梁宋,三十四歲那年再遊齊魯,跟李白盤桓了一段時間。因為獻賦受到唐玄宗的賞識,四十四歲才得到第一個職位——河西縣尉。但是,杜甫拒絕了。改授右衛率府冑曹參軍後,他自嘲是為了掙幾個酒錢,勉強上任。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逃出淪陷了的長安城,冒險跑到肅宗行在所在地鳳翔,得到左拾遺的職位。才一年多一點,因為替房琯辯護,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在華州任上只待了一年零一個月,就因為關中鬧飢荒,辭官不干了。

唐代文人顯然普遍缺乏混官場的耐心,以李白杜甫這樣的自由散漫,他們嚮往的是風雲際會、君臣遇合,相當不切實際。其次,跟科舉取士規模有相當關係。唐朝雖然號稱科舉取士,其中最為顯赫的是進士科。但實際上,每科及第進士非常少,最少的一科只有三五個人,​​最多也不過四五十個人。唐代進士科,考中者固然佔了入仕的先機,但是,對大部分人而言,基本上就是一種人生的搏擊過程,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一種“跳龍門”的遊戲。即使是非常優秀的文人,也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在進士考試上。考個進士,要花掉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哪裡還有時間精力,去從政,去飛黃騰達?

杜甫的考試、求官經歷,就很有代表性。唐代進士科這座獨木橋,​​浪費了太多優秀文人的才華和生命!最後李唐王朝,雖然也不乏喜歡吟詩作賦附庸風雅的皇帝,但是,他們大量使用勳臣後裔和武將擔任朝廷或地方軍政要職,對於文人並不特別眷顧。在唐朝,不少詩人都曾經在歷經坎坷之後,發出讀書無用的感慨,嚮往軍功進身之路。如果說在宋朝,文人是一等公民,那麼在唐朝,文人就是二等公民,或許李白與杜甫的仕途不順有其時代的原因。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4-05-03 7:05 pm
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

http://phi008780430.pixnet.net/blog
2014-04-26 6:52 am
下面的網址應該對你有幫助

http://phi008780426.pixnet.net/blog


收錄日期: 2021-05-04 01:25: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415000016KK078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