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鬥不過司馬懿????

2014-04-16 6:57 am
為什麼司馬懿總是能抵擋住諸葛亮領導的蜀漢大軍????
讓孔明5次北伐都未取得重大勝利 無功而返

導致孔明最後客死異鄉
在五丈原鬱鬱而終

為什麼諸葛亮鬥不過司馬懿????

回答 (11)

2014-04-16 8:44 pm
✔ 最佳答案
曹魏之所以能夠抵擋蜀漢大軍的侵伐,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下列幾點:

第一:地理位置
關於曹魏和蜀漢的疆域,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蜀漢的國土在孫權背盟偷襲、劉備討伐東吳失敗以後,實際上就只剩下了一個益州。儘管益州戶口百萬、沃野千里,包括漢中、陽平關、劍閣等易守難攻的州郡城池皆在蜀漢政權的掌握範圍,但是追其根本,以「州」的角度來看,益州雖可謂之數一數二的大;但若以「國」的角度去看,則蜀漢政權所掌握的這一州二十二郡(包含漢中等地在內)無非只是彈丸之地;只能偏霸、偏安一方,不足以跟當時天下州郡十有六七的曹魏相抗。更何況蜀漢的道路幾乎都是大山,雖然易守難攻,要走出去卻也不是易事。軍需、物資的運送困難加深了蜀漢無法打持久戰的包袱。劉備當初入蜀時,既是種幸運,也是種不幸;幸運的是曹魏、東吳要來打他可謂天方夜譚(起碼當時蜀漢政權到達極盛和頂峰,國力正強,文臣武將也都非常優秀),但不幸的是諸葛亮制定的隆中對也到達了它自身的極限,要再往前邁進一步都是問題。進入益州就像是進了沒有鑰匙的保險箱,你進去了別人打不了你,可你自己也走不出來。

第二:人才與物力資源
關於這一點,基本上還是跟地理位置、國土大小脫不了太大關係。曹魏牢牢統治著廣闊的華北地區,包含河南等地在內,黃河以南的國土並連長江上游的荊襄等地都被曹魏政權給控制。如果把當時的遼東、烏桓塞北也算進去,在這個連幅數千甚至萬里的疆域裡,不管是天然資源、人口、農業、工業技術等等,都是曹魏的生產力遠勝於蜀漢。而這就明顯造成了軍需用品方面是曹魏要比蜀漢來的強。由於地廣人多,徵兵數量也得以朝著穩定的水平攀升。儘管曹魏在最低時期,國家正統士兵的數量僅有十六萬人左右,卻也比當時舉國之力頂多十萬的蜀漢高出許多;更遑論三國後期,曹魏的士兵已經恢復到四十萬這個數字的水平了。如果說曹魏方面沒有什麼能征善戰、足智多謀的將領,那麼面對諸葛亮的進攻時,蜀漢多少還有希望(關於北伐這一方面,曹魏當時的眼裡只有劉備、關羽兩人,所以他們完全就沒有做好蜀國的諸葛亮會在劉備去世後不久就發動進攻的思想準備)。然而,面對人才濟濟的曹魏,除了司馬懿之外,尚有曹真、曹休、張郃等人在世,僅憑諸葛亮一人之力,連帶魏延、姜維這兩個抗曹分子好了,怎麼說兩方的將領水平都是旗鼓相當,只能打個平手,誰也討不了多大好處。何況諸葛亮本人只是明於治國的丞相,不是龐統、法正那一類的軍師,在這方面就又錯失了許多北伐戰爭中的勝機。人才凋零、舉國戶口僅有九十二萬的蜀漢政權,要扳倒曹魏這個泱泱大國,實在是難於上青天。比起討伐曹魏,倒不如說曹魏討伐蜀漢會更實際一點。當年曹操從漢中撤退時,就巧妙地把從漢中出兵必定要打下的陳倉給牢牢控制,加深了陳倉對於蜀漢的防線工作和部署;而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終其一生,始終無法通過陳倉直抵涼州並長安以西,而是只能屯兵五丈原和祈山進行戰事準備。就多方面來說,曹魏在當年的漢中爭奪戰是輸了沒錯,但是卻也因此有效地遏止蜀漢的進犯。總結起來之後,大致上可歸類出幾項重點原因:1. 國土大小的差異/軍事、物資力量的差異,明顯是曹魏方面比蜀漢精良,且物資的補給量也多於蜀漢數倍。2. 雙方將領的水平彼此都差不多,並沒有太過分地拉開距離,使諸葛亮北伐過程異常艱苦。(曹魏全國的大局那時還沒有輪到姓司馬的人來主導,那時還是曹氏、夏侯氏的政權,而蜀漢那時卻只有一個諸葛亮在支撐,一頭要對付曹魏,同時還得留意朝廷以及東吳的動向,可謂獨木難支、孤掌難鳴)

3. 物資/軍需補給路線過於艱長,造成蜀漢兵力的士氣、戰力下降。馬無草料則不能跑,兵無食糧則難以久戰。比起固守在城裡、以逸待勞的曹魏,蜀國只能速戰速決,被司馬懿牽拖在五丈原玩長久性消耗戰只會讓蜀軍被曹魏玩垮。 4. 諸葛亮本身不是打戰專用的軍師,他是善於治國、治軍、治民的丞相,但臨陣應變之才則欠缺司馬懿許多。加之其生性謹慎,使其錯失了許多千載難逢、當機立斷的勝機,因此長久下來,各方面總結都是曹魏勝利的局面較大。
參考: 三國志、易中天品三國
2015-03-12 10:27 am
還沒打就已經注定失敗的戰爭

還能得出啥結果??

換誰來不都一樣

諸葛亮 司馬懿 兩個名詞可以填成任何人

都會得出版大的標題

大抵是 蜀漢敗勢早成 早無力回天

維持割據已經很難 也已經是最好的狀況惹
2014-11-09 10:42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2014-04-26 11:01 pm
因為這是涉及到總體國力的問題。

1.經濟問題比較:曹魏當時為處黃淮平原,是漢人最早開發的地區,再加上當時曹魏推行屯田,積極蒐集糧食。而且相較於蜀漢需要進行荊州派與益州派的妥協,造成有許多土地是受制於益州豪族手中(因為妥協的結果是荊州派成員掌外,益州派成員治內。),而曹魏的開創者曹操本身即是陳留望族,而且他對他手下世族的控制力較為足夠,他就比較能直接控制生產者。在生產效率上自是比較高。
如果是其他工商業的話,蜀漢地區受限於地形封閉,工業資源雖多但產品不能貿易,造成產量多但僅能供應蜀漢因而無力擴增。而且就工業技術而言也不如曹魏。貿易上諸葛亮雖然也積極推廣(他鼓勵成都地區的民眾織錦),但就是因為地形封閉,市場也不如黃淮平原廣大,貿易上也並沒有較大進展。

2.軍事力量比較:曹魏從曹操苦心經營,收青州黃巾軍為己力,打敗河北最大的勢力袁紹並將河北軍力收為己有,再加上攻佔荊州時荊州兵的補充和攻佔關中、涼州地區所獲得東漢以來最強大的涼州兵團(東漢為了抵禦羌人,在涼州部署最強的軍力,所以讓董卓這個涼州軍閥得以稱霸),曹魏就軍力上來看十分驚人。而蜀漢只有部分劉備從荊州帶來的軍力(還不是大多數,因為大多數在曹魏與日後的孫吳手中)以及益州軍力,而且蜀漢要面臨著荊州派與益州派的對立(後來主張投降的大多是益州派將領)、南中勢力的不穩定(也就是為何要伐南蠻)等等因素和上述兵力本身就不足等狀況,要和曹魏對抗本身就相當困難。

3.外交政策:諸葛亮一項秉持著隆中對的外交政策:聯合孫吳對抗曹魏,但問題是孫吳本身也有外來政權與當地豪族所帶來的衝突,造成其外交政策上的不安定,這造成的結果是每當蜀漢要進行北伐時,孫吳都沒有配合而是在觀望。

4.蜀漢和曹魏的實際對戰:其實雙方的作戰策略都是以謹慎為主。像是之前魏延所提的走子午谷偷襲長安並迅速奪佔關中的策略或許能打破僵局並開闢第二戰場,但諸葛亮用兵謹慎,這種策略的風險較高(而且也沒有這麼多兵力固守長安)故決定穩紮穩打。而且諸葛亮的戰略目標也時常更換,有時是攻打關中,有時是先取涼州。司馬懿則是只要堅守不出,堵住蜀漢的兵馬就能輕鬆的以逸待勞。
況且最重要的是糧草問題。益州糧食產量雖然經過秦代以來的開發產量不低(雖然仍比不上黃淮平原),但就是因為地形問題難以運輸,所以幾乎每場北伐都是因為糧草問題逼不得已撤退。就這點諸葛亮只能說是一個優秀的戰術家和政治家,但稱不上是一個實際上優秀的戰略家(理論上的戰略家還算是不錯,隆中對其實算是數和打敗曹魏的一種較能實現的方式)。也就是為何司馬懿會一直堅守不出:因為他的糧草供應充足,只要耗到蜀軍糧食耗盡他的目的就達成了。雖然後來諸葛亮也因為糧食問題而進攻隴西奪取糧草,但仍被司馬懿識破而封鎖隴西,諸葛亮也就無粉獲得足夠的糧草。

綜合各項因素,其實可以看出蜀漢屢屢北伐是一種政治企圖,但在實際執行上因為種種原因在根本上就難以執行,而且司馬懿也精準捕捉到這場戰役的決勝點─補給。所以諸葛亮的失敗是可以預測的,不過也十分佩服他在種種戰術上的成功。
參考: 自己既有知識、政治大學中國通史(二)資料(羅彤華教授與王德權教授)、白逸琦,《群雄分立的三國六朝》
2014-04-24 4:20 am
我覺得不是蜀漢比曹魏強很多

而是蜀漢北伐的時機不對


蜀漢在北伐的時候

文臣之中死了法正、龐統等人

武將之中也死了關羽、張飛、黃忠等人

當時有參加北伐的蜀將很少有著名的

否則那有~蜀漢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說法


而曹魏那邊的文臣武將都不少

尤其武將的數量比蜀漢不多

抗魏的郭淮、曹真、張郃的能力

和蜀國的弱將是不能相比的


不是說司馬懿太強

而是諸葛亮没有選到適當的時機去北伐

要是再等一段時間

讓蜀漢再產生多點武將

讓自己的後人再來北伐

要知道北伐不是一時一刻成功的

就像電視劇~新三國裡

赤壁之戰後曹操和司馬懿的看法

統一全中國需時至少十年

何況蜀漢在經過對吳戰爭後

國力己經十分弱

那能夠打得破養精蓄銳很久的曹魏


神行太保 個人淺見

2014-04-23 20:28:37 補充:
我的意思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能力相若

但是打仗不只靠智慧

就像姜維北伐也不成功


另外補充一點

攻城是比守城困難

尤其

正如曹魏攻取蜀漢的時候

没有鄧艾那玩命似的開路

走那還没有開發的山

攻蜀肯定没這樣順利

2014-04-23 20:29:47 補充:
尤其是蜀道不好走

軍隊要走出去是很難的事情
2014-04-23 6:38 pm
事實上諸葛亮雖然聰明,但擅長的領域是政治,他的政治手腕很高超,但是軍事方面在歷史上絕對還是有其他能比過他的人。
但是,當然諸葛亮在戰爭的時候很會使用心理戰術。(但並不是說很會用兵甚麼的)
而司馬懿當時跟他可以說不分軒輊,差異只差在攻守的差異,以及當時魏蜀軍的勢力差。
雖然在三國演義中把蜀國描寫成神將般的人才輩出,又有諸葛亮這般神一般的軍師。
但在歷史中,蜀國要不是靠著政治手腕以及跟東吳一同牽制住北魏...滅亡速度絕對更快,實際上北魏存在能匹敵蜀國的人才絕對不少,甚至可說比蜀國最盛時期多出許多...在戰略上,就像猜拳一樣是一個剋一個,而不是誰擁有絕對優勢的智慧。
2014-04-23 2:24 am
如同,為什麼白起鬥不過廉頗?孫子說攻城要10倍軍力,諸葛亮又怎會鬥不過司馬懿。
2014-04-19 1:37 a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13-11/08/c_125670036.htm
胸懷天下禦敵無數 司馬懿謀略更勝諸葛亮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不同之處,是他要對付的敵手和潛在的敵手更多一些。
  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言聽計從;曹睿視司馬懿不過是老臣之一,並不十分信任。諸葛亮在西蜀,幾無一人可與之相埒;而在洛陽朝中,曹真、曹休這些皇親,陳群、華歆、王朗這些重臣,權勢不小,與司馬懿不相上下,並對他深懷戒心。劉備托孤時,要他的兒子對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于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的評語。
  因此,諸葛亮只有一個敵人,即曹魏;只有一個念頭,即北伐;也只有一個手段,即訴諸武力。司馬懿知道,魏之患在蜀,而不在吳,防蜀甚于防吳,但從曹丕起,攻吳之心重于攻蜀。司馬懿知道魏強蜀弱,堅守不出,以逸待勞,則蜀必敗,但朝野上下,勢驕焰盛,務求必克。
  他知道,功高不僅震主,也會引起同僚嫉妒,適度退讓,以免鋒芒過露,但又不能使人認為他不是舉足輕重的力量。從長遠來看,不宜急于和諸葛亮決戰,可以在耐心等待中求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又不能不打,朝野上下要看到他的戰果。他也了解,一旦太輝煌,同僚嫉妒固非小事,主子猜疑則更加可怕;而無所作為的話,有可能被黜還鄉,一敗涂地。
  所以,他得把握住,贏不能大贏,輸不能大輸,攻不宜太攻,守不宜大守的分寸感,要比諸葛亮難多了。由此可見司馬懿的心機和他處于荊棘叢中的謹慎,以及善處左右的韜略。在當時諸葛亮、陸遜與他這三個堪稱棋逢對手的主帥之中,應該說他處境最難,所以,他在政治上,也包括在軍事上,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步步為營,終于取得最後的勝利。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次只能帶一個多月的糧草,糧吃完了,仗也打完了,就得撤回去。所以,他是典型的追求速戰速決的短期行為者。司馬懿不僅要打敗諸葛亮,打敗蜀國,還要打敗吳國,奪取魏國,變為一統的司馬氏天下。他的目光,要比爭奪幾座城池遠大得多。
  司馬懿不但在軍事上是諸葛亮難以對付的對手,在政治上也表現不俗。他知道,諸葛亮必取武都、陰平,遂派郭淮、孫禮襲蜀兵之後。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必有此舉,親率兵馬,來襲郭淮、孫禮之後,前後夾攻,魏兵大敗。在武都、陰平失守以後,司馬懿料到諸葛亮不在營中,定去兩城安撫百姓,派張郃、戴陵去奪蜀寨。諸葛亮卻未離寨,並設下包圍圈,以待偷襲。司馬懿在這時以一種開闊的胸懷、大家的氣度,承認“孔明智在吾先”。一個不怕承認失敗的對手,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難怪孔明先生嘆息:“彼深知我也。”
  摘自《追尋歷史的真相》
2014-04-18 12:35 am
你說的其實是『攻守比』。

開闊地對戰,一比一,握有制高點的,從高地攻下去的佔點優勢。
攻城,攻方戰力要超過守方三倍,才拿得下那座城池。-----這是指正常戰爭,領導無方,有內奸不在此計算之內。
攻進山區,花費的力量更大。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魏蜀僵持在那裡二十多年,雙方都沒有足夠能力拿下對方控制的區域。


曾經,蜀強魏弱,司馬懿軍隊躲在堡壘裡不出戰就是不出戰。
諸葛亮派人送給司馬懿一個女人肚兜,嘲笑司馬懿不肯出戰,乾脆當女人算了。司馬懿度量大,笑著收了沒斬來使,還告訴來使叫他謝謝你們丞相了。
諸葛亮糧食吃完,只好摸摸嘴巴退兵。
2014-04-16 4:36 pm
蜀道之難是對雙方都難,易守難攻並不單獨對蜀漢有利而已。更何況蜀漢本身兵少,難用大軍破陣防。即使是循吏都能守住一段時間
2014-04-16 7:24 am
堅壁清野!
敵遠道而來必先補足糧草、輜重,
主動求戰之敵必士氣高昂故避其鋒。

待敵疲且乏一舉攻之。


收錄日期: 2021-04-20 15:07: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415000015KK082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