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與歐洲的羅馬帝國於公元四、五世紀分別遭受游牧民族的侵略,中國指的是所謂五胡亂華時期(西元304年~439年);而歐洲指的是日耳曼民族入侵羅馬帝國(西元376~568年)。
西晉王朝在經歷八王之亂後,國力損失慘重,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機入侵中原,晉王室南逃,從此,中國出現了南北兩部分割的局面,直到589年,隋朝重新統一中國,中國歷史稱這段時期為“南北朝”。南北朝的前半段,即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先後有五個不同種族的游牧民族在中 國北部境內建立了政權,史稱“五胡亂華”或“五胡十六國”時期。
同時期的羅馬帝國面對的蠻族部落更多,侵略持續的時間更長,早在匈奴入侵歐洲之前,邊境的羅馬行政長官就用日耳曼部落為羅馬帝國戍邊服役。 而此時帝國內部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進行的內戰不斷,日耳曼民族等向羅馬境內遷徙,並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一個個小王國,各蠻族與羅馬人雜居,歷時約2個世紀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摧毀了羅馬奴隸制帝國。民族大遷徙的結果導致了羅馬古典奴隸制的滅亡和西歐封建社會的開始。
縱觀游牧民族的入侵對中國與歐洲所造成的衝擊和破壞程度也類似,但結果卻是戲劇性的不同,中國北方雖然曾一度面臨中國的文化、建築遭到嚴重破壞。直到隋朝重新統一中國,再度恢復並改革了漢朝的體制,中華文明在蠻族的衝擊下雖然經歷北方短期的停頓,但之後卻將蠻族文明一舉融合。
反觀看上去無比強盛的古羅馬文明卻迅速消散了,除了宗教,蠻族人幾乎沒有從羅馬文明中繼承有關政治和文化的任何東西,他們爲西歐帶來了壹個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歐洲的民族遷徒徹底改變了西歐的人種,文化和政治制度,帝國結構及其古典文明無可挽回地消亡了。
中國和歐州的結局為何會如此迥異?
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①中國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 , 中原地區的主體民族高度的文化認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共同體 , 盡管由於遊牧民族的沖擊使其文化發展的速度放緩 , 但由於南下的遊牧民族人數有限 , 沒有對這一民族造成致命的衝擊。《漢書·地理志》漢平帝元始二年全國總人口達 5900 余萬 , 其中漢族人口占了大多數。自東漢末年至南北朝時期 , 內遷的匈奴、鮮卑、烏桓、羯氐、羌等族僅約 300 萬人左右。而且他們一般都嚮往先進、發達的漢文化 , 所以在他們對中原社會經濟進行破壞的同時 , 很自然地接受了漢人當地的文化 。
但在西歐作為主體民族的羅馬人由於連年征戰 , 其人數是逐漸減少的 , 在克勞狄(41 —54 年在位) 統治時羅馬人只占人口總數的 1/6。且羅馬帝國境內民族眾多 , 且流動性強 , 形不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體。原有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因此失去了生存的基礎 , 當羅馬社會發生危機時 , 舊的文化體系被打碎 , 很容易形成一種新的文化。
②中國與羅馬雖然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 , 但羅馬帝國時期並不像中國那麼富饒。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足以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 , 生產率及人口上的優勢,轉而又使能中國更好地維持帝國的官僚機構和軍事機構。羅馬帝國的糧食不能自給 , 每年都要從撒丁尼亞、西班牙、非洲、埃及進口麥子 , 經濟相對發達 , 並促進了城市的興起。所以羅馬人遠沒有中國人那種固守土地的觀念 , 羅馬人雖然很看重自己的傳統文化 , 但在民族眾多的羅馬帝國境內 , 很難形成以羅馬人為主的凝聚力量 , 從而造成羅馬文化的開放性和多樣性 , 形成一種嶄新的文化。
③從文化的持續發展來看 , 中國雖屢遭北方遊牧民族的衝擊 , 但作為中國漢民族其語言、思想學說、宗教信仰及社會秩序基本沒變 , 民族大遷徙沒有對根基雄厚的傳統文化造成致命的打擊 , 只是融進了一些新的內容。而在西歐缺乏可與中國相媲美的文字系統,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民族大遷徙徹底摧毀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 , 以日耳曼人為主體的民族大遷徙 , 在他們湧入羅馬帝國後 , 強大的異質文化將昔日的古典文化體系徹底打碎 , 與蠻族文化、基督教文化相混合 , 經過熔煉 , 鑄成了一種嶄新的西歐文化。這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 , 是一種較為獨特的現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恰恰是因為西歐古典文明的覆滅,在中世紀發展起新的文明 ,正是這一獨特性使西歐在近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