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
遍地開花》中研院吳介民:台灣學運讓中國踢到鐵板
2014年03月30日 12:48
〔記者鄒景雯/台北報導〕香港《明報》今日刊登台灣中研院學者吳介民的訪談內容,吳介民指出:「從北京角度他這次踢到鐵板,這說明很多事情不如北京的劇本,不是通過國共平台後便能為所欲為」。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接受香港《明報》專訪時指出,台灣學運讓中國踢到鐵板。(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對《明報》表示,要理解ECFA和服貿,須把時間推回到2005年3月。當時,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十條條文都針對台獨,除宣稱台灣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因此「不受外國勢力干涉」,更列明在3個情形下,包括當「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中國將會採取非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一個月後,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訪問團到中國,下飛機時他說:「 我60年前到過南京。相隔這麼久,有相逢恨晚的感覺。」國民黨橫越大江大海60年後首次正式回到中國,時間卻「剛巧」與這部反台獨法重疊。
1年後,連戰率團到京城參加國共經貿論壇。除了政界,還有不少台灣商界重量級人馬隨行,如中信金控的辜濂松、裕隆集團的嚴凱泰,亦不乏綠營企業家,如長榮創辦人張榮發兒子張國政、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等,統戰味道濃郁,國共第3次合作之說也自此不脛而走。直至現在,連戰一共出入中國16次,是台灣政治人物之最,隨團人數更近千人。
吳介民把這些在國共合作下獲得特殊利益的台灣權貴和家族稱為「跨海峽政商聯盟」,郭台銘的鴻海、王雪紅的宏達電、蔡衍明的旺旺,以及連戰家族、江丙坤家族等,都是典型例子。
由中小企起家的政商集團,其中不少早在90年代已西進中國,倚其廉價勞動力設置生產線,並乘中國崛起之勢晉身全球產業分工下不可或缺的一員。
它們總部在台灣,生產線在中國,市場在全世界,因此不能用傳統的台資、中資來界定。它們既是台資、又是中資,穿梭海峽,左右逢源。台商在中國接受地方政府在稅務、土地、環保政策上的便利,但久而久之,這些優惠卻與「國策」連成一線,成為北京推動「兩岸整合」的獎勵。
讓利的另一面即是控制:昨天給你減稅,今天可以告你逃稅;今天讓你通過環保檢查,明天可以勒令你即時停產。
更複雜的是,台資一踏足中國便難以回頭,因為拉動台資橫渡海峽的,不只是中共黨國資本,同時也是全球化。
「在台灣,所謂全球化和跟經濟中國化是個雙螺旋過程,攪在一塊。這就是台灣的麻煩。」麻煩在哪裏?「這又跟北京的政治意圖有關。台灣整個金融業合起來,還比不上中國工商銀行。當台灣金融業被中國整個吸進去,以後台商可能借不了錢,如果你不聽話我就掐你。這事早就發生了。」
《明報》刊載吳介民以奇美事件為例,奇美於90年代末進入中國投資電子業,廠設江蘇鎮江。老董事長許文龍一直是台灣大資本家中的本土大將。2004年地方政府以環保理由禁止奇美取道長江運送化學品,一度令奇美考慮在鎮江關廠。
「許文龍寫了個文告登在報紙, 等於是『悔改書』。從此奇美淡出政治領域。2012年總統大選前三周連續13天有財團輪流出來挺九二共識,其中一個就是奇美的新董事長。」
另一個轉向的企業是Hello Kitty航班經營者。「長榮航空在90年代成立國策中心,現在叫國策研究院,最早是挺李登輝,站在民主改革這邊。等到要跟中國發展航空業,現在獲得巨大利益,從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已經轉向了。 」
許文龍的「悔過」提醒我們經濟和政治從來緊扣,彼此牽扯。
吳介民指出,中共正是利用這些政商關係作為左右台灣內政的槓桿, 「以商圍政」,以「白蟻效應」侵蝕台灣民主根基。
撇開中國因素不談,經濟利益能否成為壓倒性支持服貿的理由,是這次抗爭另一爭議所在。
根據協議,中國對台灣開放項目為80項,而台灣則開放64項。有論者指出,中國開放的項目比台灣多,而且中國開放潛力產業,台灣開放的是夕陽產業,表面看來中國此舉是讓利 。
然而多項分析均指出,服貿的經濟效益並未必如想像般。
先別說服貿預期只會帶來0.03%GDP增長,中國對台企開放既有限制且不對等。
台資進入中國,不是要跟陸資成立合資或合作企業,就是要限制台商出資比率,不然就是把經營範圍限在福建,反而中資進入台灣則大多可以獨資、合資、合夥及設立分公司。
以印刷業為例,業界憂慮服貿將吸引國營背景、財力雄厚的中資企業來台低價競爭,並以印刷、出版、發行等一條龍方式衝擊台灣中下游產業鏈,長久可以掌握台灣一定程度的文化主導權。
相反,台灣印刷業到中國經營受嚴格管制,除非申請準印證、書號及刊號,否則不能涉獵出版或發行。
借用前國策顧問、大塊文化出版社董事長郝明義的一句話,就好像「中國用巡弋飛彈作戰,台灣卻只能打地面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