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政治與經濟

2014-04-09 12:59 am
有一題題目我還是不太懂,希望知道的高手可以指教一下,謝謝

題目是:客家運動與政黨政治之間的分際

客家運動我知道,但是與政黨政治之間有甚麼界限?

是說政黨不要涉入客家運動嗎?還是?

回答 (2)

2014-04-09 5:27 am
✔ 最佳答案
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族群之間的互動模式,由二元對立的省籍之間齟齬,逐漸發展為多元軸線的競爭。台灣客家的族群政治發展,由於歷史上的客家族群的先民集體遷徙台灣稍晚,因此,人數上遠不及大規模移入的福佬人。因此在爭取政治資源上,必須與其他族群進行既聯合又競爭的策略行動,1988年一場「還我母語」的遊行揭開了當代台灣客家運動的序幕。20年來,客家運動隨著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的過程,開展著自身以及整體社會的變革。經由多年的客家運動後,客家人的客家意識逐漸強化,客家社會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識_客家權利意識和行動意識,新的客家人使客家的主體性逐漸確立。

台灣人自前清以來的族群恩怨情仇,好搞派系分裂,這種相互矛盾的不團結關係連帶,給予統治者操作矛盾、廣大分化以進行「分而治之」統治技術。而客家人在宗親及地方派系的自我分類分裂的組織動員上,亦受當政者的整編利誘,不斷重演「分而治之」的歷史戲碼,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客家人為了「求自保」、爭取政治資源,多應和著當政者的角本而婆娑起舞。客家人不僅人口少,而且在歷史上又常處於顛沛流離,必須在惡劣的環境中爭取生存空間的族群集體記憶,所以內心深處有一種對於「穩定的社會秩序」的渴望。

與秩序情結相關的是客家族群較容易和其所處的政治社會秩序維持合諧的關係,這是居於少數的族群的一種自處的策略。台灣族群之間的鬥爭失和 ,往往為外來統治者所利用,尤其是客家人,在當政者運用矛盾利益的分類分化統治下,一方面作為分而治之的調節籌碼,一方面則是拉攏少數、打擊多數的利用工具。

台灣客家人所面臨的困境,乃是因為族群弱小而求生存發展,容易走上向統治者靠攏的傾向,被統治者利用為「以台制台」的工具,或是「分而治之」的犧牲品。結果是傷害了客家族群的自尊,也同時造成與他族群間的緊張關係。台灣政治史上,客家人一直被掌權者當成籌碼運用,尤其在壓抑本土意識的時候,利用閩、客之間多數、少數的矛盾,讓客家人當他們權力保衛戰的馬前卒。

1970年代中期以後的台灣政治發展,其主要的動力來源,不只是民主、自由的組織原則而已,「台灣人出頭天」的「民族」訴求,更囂塵上。從政治社會的草根動員來看,族群的動員力,遠遠超過抽象的民主、自由原則。然而此一本土意識發展至1980年代之後,逐漸有閩南沙文主義的傾向。不但引起客籍族群的警覺,更引起外省族群深刻的危機感。族群的分化與閩客對立的歷史恩怨,提供國民黨用兩手策略,在政治統御上,左右開弓而左右逢源。

站在族群政治角度來看,客家族群的短期目標是尋求客家認同的自我確認,中程的目標則在於追求社會結構的公平性,長期目標則在於建構和諧的族群關係。長久以來,客家族群本身一再被政黨的選舉動員割裂,同時又無法招架統治者刻意的的分化技倆,往往在合縱連橫中被逼表態選邊。在總統直選以後,表面上客族儼然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卻不免要備驅策表態。誠然,族群認同若能與政黨認同相互切割,多少能降低社會兩極化的走向;然而,客家人的主體性為何,應該更值得我們去深思。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4-04-10 4:34 pm
>快去這里*****我每次都是去這里看
仐乒匀傑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9: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408000016KK034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