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元朝對漢人的種族歧視政策因素
政治因素
經濟因素
導火線
元順帝時,因天災迭起,元朝救濟無力,終引起導致元亡的「民變」!
元亡
元順帝時,山東雨災、黃河屢缺、江浙水旱蝗災,元廷無法善後,終激發民變。至正八年,方國珍首先在台洲起兵、韓山童領徒眾起兵等。漢人群雄中,朱元璋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在金陵起事削平群雄。至正二十八年,定都應天,國號明,後攻入大都,順帝北逃,元朝滅亡。
人口比例的差異
蒙古、色目人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三
使蒙古族能以少數控制多數
竭止為數眾多的漢人反抗
文化水平底落
思想、戲曲等水平並不比漢人低 – 元曲
為免反過來被文化水平較高的漢人控制及表示蒙古民族的高尚
元朝絕非亡於施行種族歧視政策
元室善待儒生
蒙古人比漢人少考一場之說,豁免不大懂漢文的蒙古人無需應考
里甲制的高壓手段
因為人口比例
一般南人的生活亦不比宋代時差
政治因素亦非元朝速亡之關鍵
對中國「帝力於我何干」的社會結構卻影響不大
不是迫使民眾揭竿而起的原因
「號令不常,有同兒嬉」,或者「家自為政,人自為國」
防範反動的種族歧視政策
橫徵暴斂的措施,理當歸為經濟因素之內
求財輸兵,卻引起百姓之極大憎惡,如此亦當納於經濟因素,所以,對漢人的種族歧視和政治不穩雖對元朝滅亡不無影響,但卻不是最關鍵性的因素,最關鍵性的因素是經濟 !
元室金融政策混亂,濫發紙幣
以至物價騰踊
桑哥發行「至元鈔」,本金再一次被移用,且又濫發,故大失信用
武宗至大二年,遂發行「銀鈔」廢「中統鈔」
仁宗廢「銀鈔」,復「中統」和「至元鈔」
,鈔值依然難以維持
每次皆乏本金儲備的支持,既令物價上升,亦變相向百姓剝削
通貨膨脹不可收拾,更將其推向滅亡路上
目的是徵斂財富以滿足統治階級的慾望
大肆聚斂,雜稅繁重
實施「助役田」使漢人飽受壓榨
推行「撲買」形式的稅受辦法,大肆聚斂
世祖大肆聚斂,不斷開增稅源,各種商稅課稅,日增月漲
稅法南北不同,因江南經濟比北方發展高
改抽丁稅和地稅
藉著不同的稅制,盡量搜刮江南,感人大受剝削
蒙古人到處圈佔耕地為牧場,並沒收民田為官田
實施「助役田」,規定民戶有田一頃以上,抽田去官助役
貴族以至僧道,也常強佔民田
元朝迷信喇嘛教,既大耗國庫,亦縱容其在地方掠財
成宗時,每年內廷供奉佛事,單單是香油,即近八萬斤
武宗時,國家經費中,僧侶已佔三份之二
明宗時,又較前代增加金一千一百五十兩,銀六千二百兩,鈔五萬六千二百錠,幣帛三萬四千餘匹
僧侶又可獲皇室封地和賜田
寺院又可經營商業,憑其得元室之庇護,侵淩百姓之事更無
日無之
終令百姓忍無可忍而揭竿而起
經濟因素實最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