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台灣榮民簡史

2014-03-30 7:16 am
最近要做晚關台灣榮民簡史的相關報告

可是看完網上的內容跟老師給的內容其實落差很大

讓我不知如何解讀

已夏世老師給的內容


12.台灣榮民簡史
不要利用眷村改建條例仇恨弱勢外省人
http://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999297&tpno=0&raid=2026157&no=51040&cate_no=0
「從「外省權貴陳師孟」談起 -眷村經驗所向無敵?」,http://blog.bcchinese.net/blackjack1/archive/2006/12/13/99216.aspx
政客言論,www.youtube.com/watch?v=lbIHbltfvUo
劉君(王告) - 他是你的誰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99512&CtNode=7264&mp=020
胡台麗,〈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引自《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9期,1990;或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頁279-325。
羅於陵,1991。《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和再界定》,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陶英惠、張玉法編,民93。《山東流亡學生史》,台北:山東文獻出版社。
馬以工,民84。《老虎吃蝴蝶—從省籍情結到怨親平等》,台北:商周文化。
吳明季,2001。《三重失落的話語:花蓮外省老兵的流亡處境及其論述》,台東: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請問已老師的意思 我該如何解讀台灣榮民簡史

回答 (1)

2014-04-02 4:20 pm
✔ 最佳答案
榮民只是外省人的一部分
而且相較起來是較為弱勢的
不過我看你的資料好像把兩部分混為一談了

2014-04-02 08:20:51 補充:
國共內戰末期,來自中國大陸的外省移民超過九十萬人,六成以上是軍事人口,為了安置他們國民政府實施了「退除役制度」和「退輔制度」,對其進行「安置」、「就養」與「就╱轉業」等措施。

表面看來,這是國家對「抗日戰士」的「政治恩庇」,但是「退除役」與「退輔」制度其實是具有「高度階層性」——退除役的高階軍官,通常可以轉往學校、公民營事業及政府機關任終身職,甚至不乏領取「終身俸」的機會;但低階士官兵卻只有「三個月的薪俸及主副食代金約四、五百元」的退伍金,或者「過渡性」地參與國民政府運用當時美援資金和技術顧問所進行的一連串「國土開發工程」,一待工程結束,便轉往民間「自謀生活」;至於傷殘疾病者,則被安置於各地的「榮民之家」、療養院等處所。

所以這些「外省伯伯」的社經地位是很低的,我們通常習慣用「老芋仔」稱呼他們,這群人的成因,除了時代,更大的原因是蔣介石一手造成的,在蔣介石的政策下,使外省士兵變成了未婚老兵,他們由於年紀大,經濟能力又差,希望有個「家」,但又沒有人願意嫁這種老的足以當父親的「老芋頭」,他們只有用一些特殊方法「結婚」。最主要的方法是「用買的」,他們用終身積蓄向他們的「岳父」下聘,「岳父」願意「賣女兒」也無非是因為「窮」,於是,台灣的兩類弱勢族群結合了,一邊是老兵,一邊是本省籍的窮人,「證婚人」是蔣介石。

「老芋仔」和台灣本省的弱勢族群最大不同在於,他們其實可以算得上是國民黨政軍權力核心的周邊環節,思想言行受其深刻影響和限制、物質與精神上對該權力核心也相當依賴;但是離開社會之後,多數因為「混得不好」而只能蟄居社會底層,以勞力維生。正是這樣的際遇使得他們成為「統治階層中的被統治者」。 」事實上,有許多老兵連土地都沒有分到,生活極其悲慘,又由於他們年齡大,婚配對象多少有些情況,生的子女往往不正常,他們只能在社會底層掙扎,可說是十分不幸。

但為什麼這些外省人從不被重視?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歧視他們?這要「歸功」於以下三種人:
一、他們個人因素
這些老兵有個特徵是「脾氣不好」,離鄉背井的鄉愁加上無法適應新環境,他們與本省人相處不易,再加上社經地位低下,往往備受歧視,也由於這些人家庭情況特殊,總是有很多的情況發生,使人不敢輕近也不願理解。

二、外省貴族
外省貴族他們從來不關心這些最底層外省人的生活,最多也只去「眷村」拉票,就算是外省民意代表們,他們願意服務的對象是「台商」而非「老兵」,再加上這些人的票早已被國民黨、親民黨外省貴族的意識形態所綁架,外省貴族根本不想也沒必要關心他們的需求,所以,外省貴族總把他們對外省賤民的政治承諾不當一回事。

三、民進黨與台獨
民進黨與台獨由於要打倒外省人政權,對外省貴族進行了清算鬥爭,但他們又無力消滅他們,就拿無錢無權的外省人做代罪羔羊。他們灌輸群眾所有外省人都是「米蟲」,與農民相較領了不少錢,卻刻意忽略底層外省人是被國民黨限制退伍而無謀生能力,且外省貴族領的錢更多的現實。民進黨總拿老兵不會說台語來批評他們不愛台灣,卻有意忽略這是環境使然,也抹殺他們為台灣付出的一切。終於,弱勢外省人就更被本省人排斥。

而「眷村改建條例」更是造成榮民被仇視的關鍵據,國防部估計,目前約有三十二萬名有眷無舍的散居榮民,如果全都納入適用,以每戶房價四百萬、補助上限八成計算,政府未來補助款負擔將高達一兆二百四十億餘元。」(自由時報報導摘錄)

國民黨立法委員為何會突然發善心?
32萬散居榮民的數字從何而來?
而這些人當中又是否都尚未脫貧,難道不需要有排富機制?
台灣社聲明中有一段話很值得參考:「以數額龐大之補助金為餌,提高榮民朋友之期待;而若期待不能落實、失望愈大之際,即將此一失望之情緒轉嫁與政治對手,引導選民仇恨政治對手,以為己方固票。」這的確是台灣政治常見的惡劣情形。  
然而就算此草案真的通過、落實,享受到的也只是榮民後代,而非真正受盡苦難的老榮民本身,因此視為政策買票也不為過,更有可能是打算藉此衝突性議題作為立委選舉的籌碼之一。也就是說,不管此案通不通過,藍營都會獲得政治利益。所以該做的不是馬上怪罪「可能的獲利者」,而是讓他們知道此法案背後的政治意圖,將議題層次拉高到社會福利正義來討論,不要滯留在族群上頭。

其次,國民黨若真的覺得對那些未獲配得眷舍的榮民「虧欠」,不如做點更有實質意義的事,有不少老榮民是獨居老人,不但孤苦伶仃而且無人聞問,在家裡死了好幾天後才被發現,與其給他們那些屋子,不如多關心他們的起居,甚至,給台灣一個更好的老人福利制度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51: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329000010KK065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