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鴻門宴的三個問題

2014-03-25 6:26 am
嗨 大家好 我想請問有讀過鴻門宴的同學

第一

最欣賞哪個人物? 為什麼?

第二

如果我是項羽,我要怎麼對劉邦?

第三

李斯是從哪方面勸秦王?






盡量回答詳細一點!!

回答 (1)

2014-03-25 2:26 pm
✔ 最佳答案
《鴻門宴》當中敘事最為詳盡生動的部分,無疑是樊噲闖入​​宴會場的描寫,樊噲解危機於千鈞一發,他與項羽間的對話應酬,音容舉止,特別是拔劍在盾牌上切割生豬肩噉食的細節,非生臨其景者傳達不出來。在司馬遷的筆下,樊噲絕不僅是一個勇士,而且是一個機警幹練、能言善辯的智者。

樊噲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言行竟讓生性率直坦蕩而又胸無城府的西楚霸王無端喜愛,再賜卮酒。 樊噲借酒發揮,慷慨陳辭,替劉邦說出了想說而又不便說抑或不敢說的話。 他先數暴秦之死,“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意謂天人共憤;接誇劉邦之功,“先破秦入咸陽”,暗指項羽無能;再表沛公之德,“封閉宮室,還軍灞上,以待大王”,映射小人之心;然後假以推心置腹之語,前硬後軟,引君入甕。 最終滿足了項羽沽名釣譽之心、剛愎自用之志。最後項王放虎歸山,而劉邦則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這一切都因為樊噲機智巧妙的應變。以功勞記事而論,鴻門宴的主角和最大功勞者應是樊噲。

《鴻門宴》之前,謀士范增建議項羽刺殺劉邦,一般都是認為項羽最後是因為婦人之仁,才沒有對劉邦下手,但其實項羽即使要殺劉邦也不應該在此時,原因如下:
1.劉邦是奉命西徵,並且贏得了推翻秦朝暴政的首功,按照約定,即使劉邦稱王也是理所應當,任何人都不應該說三道四,結果劉邦低調行事,並沒有稱王,政治上毫無瑕疵。此時,項羽貿然下令進攻劉邦無疑是同室操戈,將楚懷王的約定變成了一紙空文,存在巨大的政治風險。

2.秦王朝統治土崩瓦解,此時關中地區處于權力真空期,關中人心思定、人心思穩、人心思安,而這一切在劉邦的約法三章裏似乎都得到了承諾,因此,先入關的劉邦在關中人心中無異于無冕之王。此時,如果有人加害劉邦,很難贏得關中人民的擁護和信賴。

3.在跟隨項羽的各路諸侯眼中,此時的劉邦就是一個指標股,劉邦的結局將和他們未來的結局有直接關係。如果劉邦被殺,各路諸侯難免會對項羽的處事風格表示懷疑,這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將來和項羽的合作。

因此,我們再回頭來看范增的建議,其實完全是頭腦發熱的結果,劉邦絕不是案上魚肉,可以讓項羽隨意宰割。

西元前237年,秦國宗室貴族要求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 斯在被逐離秦途中,寫了《諫逐客書》,勸秦王收回成命。他在《諫逐客書》中,列舉大量歷史事實,説明客卿輔秦之功,力陳逐客之失,勸秦王為成就統一大業,要不講國別,不分地域,廣集人才。

秦王看了《談逐客書》深受感動,立即取消了逐客令,並恢復了李斯的宮職,不久又提升了他當廷尉。《諒逐客書》不僅是具 有重要價值的歷史文獻,而且也是一篇胎炙人口的代秀文章。李斯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後,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 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併六國,實現統一的 策略和部署,並努力組織實施。結果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先後滅了六國,于西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 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第一次完成了統一大業。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9: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324000010KK055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