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的最佳方式與手法是甚麼?

2014-03-25 3:40 am
寫作文時,利用那些手法能夠讓作文看起來更完美{例如修辭}

回答 (4)

2014-03-26 10:23 pm
✔ 最佳答案
基本一定要做到的:
(一) 先懂題目的意思:
如果你連題目的意思都不了解,那篇作文等於文不對題
(二) 分段明瞭:
你先想想,你要用什麼文的方式完成(記敘文.抒情文等等)!
分段要詳細且明確
(三) 內文要有"真實"或"想像"的感情:
這部分我是建議你,看你是哪一種作文題目啦! 如果說是"座右銘",就可以使用真實情感
(四) 結尾不要拖太長:
這是學生經常犯的錯誤,一般的文章,你有看過結尾很長的嗎? 所以結尾要簡單扼要~
(五) 內容要用字文雅:
千萬不要常常用些"好"或者是"喔.啊.是喔.暸"等等字眼,這樣的作文沒有情感在!
(六) 內容不要重複:
很多人寫作文,經常同一句話寫了好幾次,這是不對的!要掌握"五"要點
(七) 文章一開頭,不要寫過於冗長:
文章最前面,就是給人家的第一感覺,如果開頭就很長,應該很少人會對此文章很有興趣,甚至撕毀都有可能,特別注意!!
(八) 盡量不要使用條列式的作法:
條列式不是說不能用,是說偶爾使用~不要佔整篇文章40%以上
(九) 不使用太多標點符號:
這也是很多人會犯的錯誤,明明刪節號只有六點,佔2格,偏偏有人喜歡點一排,這樣分數會很低
(十) 富有創造力:
所謂[作文]就是自己做文章,你能創造多少就寫多少,非必要不要使用別人也在用的詞語(俗話除外)~因為如果說整篇文章80%都是改自別人的作品,那就不叫作文,那叫做仿造!(會觸犯著作權法!)
(十一)每段字數:
我們國文老師說 作文就像一條魚 頭、尾 不能占太多部分
文章的精華在中間 大約要占全部文章的五分之三噢~
(十二)起、承、轉、合:

最佳方式
時間法:在面對學生不知道怎麼寫作文的時候,請你們用「時間法」來描寫。什麼是時間法呢?簡單說來,就是從小時候(回憶),寫到現在(此時),再寫到未來(期許)。實驗了這種作法,幾乎可以完成八成的作文題型,而且寫出來的,幾乎都很流暢、很有連貫性。
※舉例一,以「資源回收」為題。可以這麼來寫:
第一段回憶:記得以前小時候,只要聽到垃圾車的聲音,就知道是資源回收的時間了…。
第二段此時:現在我已經是國中三年級的學生了,老師常常告訴
我們,做資源回收的好處。
第三段期許:我希望資源回收的工作可以一直做下去,才能讓我們的環境更美好…。
這是標準的「三段時間法」,教師也可以做不一樣的修改。例如:將第一段改成總說(維護我們的環境是相當重要的,其中有一項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資源回收…),接著再加入時間法。
※舉例二--「聖誕節」
第一段總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最喜愛的節日,其中我最愛的就是聖誕節了。
第二段回憶:記得我幼稚園的聖誕節時,老師打扮成老公公,發糖果給我們吃…。
第三段此時:現在我已經四年級了,我學會許多聖誕節的英語歌曲…。
第四段期許:我希望每一天都可以過聖誕節,這樣就可以…。
第五段總結:總之,聖誕節是我心中最喜愛的一個節日…。
以下三個題目,請想想看,怎麼去構思呢?
(一)一場xx的夢(二)身體健康(三)停電的時候
舉例法:在一篇文章中,至少採用一至二個例子,以增加說服力,也能對題目有更詳略的解釋,運用的例子,可以是個人例子,也可以是名人、新聞或是寓言故事、電影情節、一段音樂曲歌詞、文學、廣告詞語、諺語…。
※以「微笑」為題:
第一段總說:微笑是很美的,只要一抹微笑,就可以化解許多的紛爭。
第二段舉例:以前因為第一次的爭吵,最後我們的和解方式,就是靠著彼此的微笑來收場的。
第三段舉例:知名的藝人林志玲,他之所以有許多的粉絲,主要就是他的招牌笑容。
第四段結尾:由此可知,微笑對我們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呀!
※以「幸福的一件事」為題:
第一段總說:能夠快快樂樂的上學,就是一件幸福的事。你們覺得什麼是幸福的一件事呢?
第二段舉例:最近火紅的電影「海角七號」,看到主角徜徉在音樂的情境中,就是一種幸福了。
第三段舉例:看金庸的小說,楊過和小龍女可以甜蜜的在一起,就最幸福的一件事了。
第四段結尾:處處皆是「幸福」,只是看我們怎麼去體會、欣賞罷了。
接下來,請各位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想想,如果有這三個題目的話,你要怎麼用舉例法去構思呢?
(一)圖書館(二)誠實(三)海邊
結語:其實寫作文是不困難的。在運用時間法和舉例法時,我們發現,少不了「生活經驗」和「閱讀」的工夫。「寫作方法」是一種寫作的架構與技巧,但是作文整體的「牛肉」,則是需要靠自己去掌握去吸收。若是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寫出來的就無法打動人心,也會擔心我「掰」出來的東西,會不會是「造假」的。若無法廣泛閱讀,背景知識不夠的話,則無法舉一反三,看到題目,往往不能馬上聯想到究竟應該先使用何種例子與方法,也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從大腦的知識庫中選擇材料。總而言之,寫好作文的不二法門,仍是多看多讀多寫,如此一來,才能寫出篇篇的佳作!
希望有幫助到您喔!
參考: 作文專家(我目前是)
2014-03-27 10:16 pm
寫作文時最重要的就是剖析題目
要先知道題幹是何敘述、目的在哪
才是最重要的
再來才是撰寫

而撰寫的部分
以前我都會去看一些
作文的寫作教學
裡面有什麼
開門見山、埋兵伏將...
或者是說段落要分起承轉合....
甚至說要背一些美妙的文詞等等

初期我是相信那些作法
但到現在卻又有不同的見解

因為那些都是編列在「教育」
學生用的
如果要應付學校、升學考試
當然綽綽有餘

但如果是要符合作家的手法
可能就非常不適合
甚至要捨棄那些作法

為何呢?
先說起承轉合
有些人強調它甚至強調要四段
但其實作文不用符合它
更不用在意要幾段
因為段落段落
由數小段才能結成一落
有些是一段就是一落
有些是一落好幾段
所以不用應幸福何起承轉合

而最佳作文講求的手法
僅四種:
「行文明切、內容充實、布置條理、文采雅潔」

也就是要有「準確度」
如果一篇落落長而不合題幹,有用嗎?

再來即是內容要扎實
也就是豐富、言之有物
事理兼具、引經據典
不流於空談

接著是段落要清楚
不一定要起承轉合
因為其中轉是變化之意
若遇到一個不能轉的呢?
例如:生活中的感動
你怎麼轉?
因此那種鋪陳適合在論說文
即有正反兩面的題型

而段落要一段一意
不能一段好幾意
或者可以層層遞進

最後就是文采功力
也就是修辭的用法要得當
還有用「字」的準確度
即是不能有錯字啦!
另外標點符號也要注意

四種都能掌握得當
即使是短文也能津津有味

當然平時的閱讀是不能少的啦!

2014-03-27 14:18:14 補充:
更正:
所以不用「應幸福何」起承轉合→硬性符合]
參考: 應考專書
2014-03-27 6:14 am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一篇好文章,遣辭用句或許不同,但脈絡大多有相似之處,即所謂的「大綱」;先做到記敘時條理分明,抒情時情盡乎辭,論說時井然有序,才能談潤飾,也就是發問者提到的「手法」。

無論是記敘或論說,我都會注重文句是否暢達,文字是否簡潔明瞭,這就影響到各段之間的行數;不要太過拘泥要分四段或是五段,只要文意已盡,或是要下轉折時,就該換行。

常有人說「起、承、轉、合」,四者並重,我卻格外看重起與合,以下略述之。

首段用來開宗明義,主要有「開門見山」和「埋兵伏將」,前者較簡單,但容易流於俗套;後者有些技巧性,是吸引閱卷老師目光的利器,但要注意切入的角度,不要偏題。

末段用來收束文氣,看似簡單的總結,其實不然;結尾務求能與首段遙相呼應,也就是「換句話」來重申最初的觀點。

再來是修辭。記敘或抒情文中最不可或缺的大概是摹寫,輔以譬喻、轉化、誇飾等修辭,能給讀者歷歷在目之感;昔日老師教作文時,往往強調情感不能矯揉造作,務必以真實經驗敘寫,正是因為情感不真,則敘述平泛無味。

在長文中最常見到排比與層遞,因為句式整齊,詞性相近,是最能讓作者顯露才華的技巧;想靈活運用,就得熟悉各種意思相通的字詞。映襯也常出現在上述的情況中,搭配分號使用,能使句子文意清晰,不會冗長雜沓。

名言佳句或是典故要慎用。直接生硬的插入某名言,或是舉出某事例,這樣的寫法到高中仍有,但功夫較深者就會將名句融入自己的文字當中。

以簡媜河川證據為例:『你永遠理不清那古憂傷混合歡愉的情感,每當置身風雨之中,這情感便沛然莫之能禦,如風飛回風裡,水流入水中。』其中,「沛然莫之能禦」語出《孟子》,作者拿來表達無法忘懷、滿溢心胸的情感。

最後要強調,詞藻華美未必能拿高分,質樸有時也是一種美感,情感必須與文字契合。如有疑問可再發問,字數限制內會盡力回答。
參考: 自身經驗
2014-03-25 8:24 am
適當的運用修辭當然重要啊!
如果你有足夠的文學造詣,寫作風格不妨走華美風,為文章加分
會的字詞只有那幾個的話還是等擴充文庫之後再來使用以免整篇文章都是同樣的詞彙像是小學流水帳一樣讓人無言
也可以多加運用名人的名言佳句
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豐富的想像力,某些地方多加些劇情沒有人說不可以的
基本的寫作就是起承轉合掌握到效果自然不錯
起承轉合細部請洽詢國文老師

崩壞篇…一些小技巧使用了效果看個人(?
要拍馬屁,不好的也要寫他多好多好
某些老師喜歡甜甜的文章
開頭結尾最重要中間隨便給他寫寫
整篇瞎掰分數也是不錯看的(整個教壞

這邊只能提供記敘文的意見…我個人只會寫記敘文啦呃哈哈…(笑啥
有在寫小說文,有興趣歡迎交流喔!(筆名藍幽儚這樣((廣告中
參考: 一個考前半夜不睡覺邊用網路便趕功課作文成績四級一般般的國二生


收錄日期: 2021-04-30 18:38: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324000010KK043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