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宋太祖施行中央集權之動機:
1.強固中央,以防分裂,鑑於唐末以來藩鎮擁兵割據,尾大不掉,中央無
法駕馭,造成四分五裂之局,乃實行行中央集權。
2.收軍將權,杜絕擁立,自五代迄宋,由黃袍加身而得位者共有四君,為
避免故事重演,乃實行中央集權。
宋代集權政策之內容
甲:行政方面:
1.中央方面:削減相權,設中書省、樞密院、三司使,分掌行政、軍事及財政大權,宰相不得預聞其事;又分獨立之台諫,鼓勵彈劾大臣。
2.地方方面:削減縣長官權力,每路設四監司(帥、漕、憲、倉),由中央直派,以作監督。各又設通判,為長官副貳,一切政令,必經通判副署,方能生效;通判並得直接向中央舉報吏治得失及職事修廢情況。
乙:軍事方面:
1.杯酒釋兵權,控制禁軍:太祖以其弟趙匡義禁軍,又從趙普之議,於杯酒之間,解去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禁軍兵權。
2.徙調節度使,並代以文臣:凡各地節度使來朝,即遷他處,使調離原有地盤;舊有節度使如有死亡出缺,則以文臣代之。
3.選精兵入京,又行更戍法:選調各精銳兵士入京為禁軍,地方則祗留老弱者,稱廂兵,又立更戍法,使禁軍輪番戍邊,軍隊統帥,不能專擁兵士。
丙:財政方面:
1.於各路設轉運使,催督諸將所收賦稅,除必須外,全部解送京師。
宋代集權政治的影響
1.糾正唐末以來積弊:太祖集權中央,革除唐末五代藩鎮跋扈及禁軍權重兩大積弊,穩定中央政權,不失為救時良策。
2.行政效率低降:相權低落,事權不專,又因諫官隨意指摘,諸多掣肘,故行政效率低降。
3.地方貧弱:地方事事須聽命於中央,施政困難,故無積極建設,且既無餘財,又乏軍力,一旦有事,無力應變。
4.軍力不振:更戍法遷調頻頻,耗費甚大,且兵將隔膜,難成勁旅,又因文人領軍,武人遭受輕視,故軍人質素日差。北宋外患頻仍,於此不無關係。
5.文化鼎盛:重文輕武,優禮儒士,故此讀書風氣大盛,書院遍設各地,人材輩出,學術得以大大發展。
相反,宋代的中央集權制中,地方政制上,州設通判;路設四監司,但他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但須向中央負責。另外,每路設轉運使,掌管財政權力;而各州設司法參軍,掌管形法。由此,地方取位太多,政出多門,使行政效率下降,而且這些官員並沒有專人去管理,官員間可私自聯繫,阻礙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仁宗時,官員範鎮曾上疏說:「今中書主民,樞密主兵,三司理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匱財。」此說反映宋代中央集權的弊病是政出多門、冗官冗員的出現,削弱中央對地方控制。總括而然,元代行中書省制能把部分行政、財政權力下放,使地方政府能有所作為,亦糾正宋朝集權中央,忽視地方建設的流弊,也開後世省制的濫觴。行中書省制拉近中央與地方關係,從而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故比起宋之中央集權制,其政出多門,使行政效率下降,削弱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因此我認為元代的行中書省制較為成功
2014-03-15 17:31:01 補充:
貞觀之治 泱泱大風(一)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雖然他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遠遠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業績卻是在歷史上最傑出的,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當時的世界成爲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日本古代社會的政治與經濟幾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當於我國的部)就是來源於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後來人就用「貞觀之治」來表達對唐太宗政績的肯定和對貞觀時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嚮往。
i think .唐太宗是一位成玏的制度創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