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法啟示:有別於如實觀察五蘊而能息滅貪嗔癡的方法嗎?

2014-03-14 9:53 pm
徵法啟示:有"別於如實觀察五蘊而能息滅貪嗔癡的方法"嗎?

由於末學上知識加佛版四個多月,發現大半都不是在研究四聖諦,若按世尊的教法,四聖諦是唯一能生智慧的方法(息滅貪嗔癡的方法),要能現觀四聖諦,需要有四念處(如實觀察五蘊)的基礎。

末學上網推廣如實觀察五蘊(四念處),有些人說末學執著。

但"還沒到彼岸,渡河需用舟",還沒到彼岸,末學的執著應該是對的,不然就溺斃了。

或許有到彼岸的善知識,請布施。

恭請能舉出任何其它的方法,不需要如實觀察五蘊而能息滅貪嗔癡的方法的善知識,請舉出,並請列出如修習四念處一樣的次第來,以加惠末學及社會上想學佛的人。

願 人人煩惱不生!

感恩!
更新1:

補充: "不需要如實觀察五蘊而能息滅貪嗔癡的方法" 末學真正想表達的是: 不需要如實觀察五蘊而能徹底息滅貪嗔癡的方法,也就是由起修到成就都不需要如實觀察五蘊,且不是暫時的息滅貪嗔癡。 願 人人煩惱不生! 感恩!

更新2:

感恩善知識們的意見與回答: 末學從不想否定別的法門,因為有些就算不能究竟息滅貪嗔癡的法,對社會也是有益的,但若要能究竟息滅貪嗔癡,而無須如實觀察五蘊的法,目前在意見與回答均未看到。 若末學誤解了,而您說的法確實是"無須如實觀察五蘊就能究竟息滅貪嗔癡"的話,麻煩善知識列出修習的次第來,將不勝感激。 感恩!

更新3:

感恩被牧的牛知見行深為般若用 ( 大師 3 級 )善知識 感恩您說的兩則公案! 都是末學認為是如實觀察五蘊的方法,因為落階級,有修有得有悟,等等都不是如實,能如實就不來不去。 其實,古時有禪宗有修有證(不是他自己落入的心態,這只是末學形容的文字)的祖師在旁觀察是否有不如實(如磨磚成鏡),是對的、是幸運的。

更新4:

有修有證的禪宗祖師是對的,如實做得"對"與否,沒經過如實修的人看不出來的。 現在的禪宗有沒有有修有證的大師出現,末學沒去學過,所以無法置評。任何學習佛法的人,只要能遇到有修有證的人,若您跟他有緣(遇到世尊的人何其多,但真正跟世尊的學的卻不是那麼多),末學在此恭喜您,您會學到如實法。 感恩!

更新5:

末學在此深深感恩所有肯定如實觀察五蘊的方法的善知識們! 深深感恩您的肯定,若有人因此而學如實法,社會將更美好。 感恩!

更新6:

分享一下末學,學如實法的實例: 末學學習四念處快四年,但去年八月因搬家,就再也沒去禪修中心了。 這七個多月來,由於原來的身念處及受念處算較紮實,所以居然自動的往心念處一直發展,由起初的只能觀察到較粗的念頭,到現在卻發現自己的觀察能力比原來細些。 末學真不知是否該用,好像生根了,因緣夠時,它就慢慢成長,來形容,”如實的覺知”,讓末學輕鬆愉悅的學習。 只是分享事實,若有人認為在炫耀,末學先抱歉。 淺見! 感恩!

更新7:

知道如何能做到如實的人,他若能一直保持如實,他可做千萬種事,且都如實。若有百千不知如何能做到如實的人在旁邊學他做,很可能沒一個如實的。如不如實,對不知道如何能做到如實的人,是很難由外表看出來的。

更新8:

能如實的覺知,時時都"不分別","不作意","不排斥","不抗拒","不推理","不判斷",而只是最單純的"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嗅只是嗅","嚐只是嚐","觸只是觸","意只是意","想只是想","思只是思",把該做的做好就好。

更新9:

而不像一般普通人,任何事一發生,都加上”我見”、”習性”、”觀念”、等等,將簡單的事覆雜化,或單純的事卻一直嚇自己,若能念住在當下的就可能如實。 願 人人煩惱不生! 感恩!

更新10:

感恩"明 於六觸入處修因緣觀 ( 大師 1 級 )"善知識 回答放在 意見018 - 020 感恩!

更新11:

感恩"明 於六觸入處修因緣觀 ( 大師 1 級 )"善知識 讚嘆您的研究,末學沒在研究,所有的都是實修來的,只在苦集滅道相關的議題,”遠不遠”從不是末學考慮的,是否還會不自在(有煩惱),是末學時時觀察的。 或許您談論的到法念處才會體會,末學無法告訴您末學沒實證的。但末學有興趣的是,最好有話題讓末學能起貪嗔癡,末學目前都靠實際生活中的因緣來使自己進步,而且非常有效。自己執著深的,花的時間多些,已有類似經驗的,有時在心念處查覺得當下,就沒影響了。 感恩!

更新12:

感恩"明 於六觸入處修因緣觀 ( 大師 1 級 )"善知識 漏了回答您這句: "朋友,請教如何是四念處集、四念處滅呢?" 末學認為若在還不懂的文字上下功夫,猜!疑! 還不如在已知的而未實證的上面下功夫,當自己實證所有已知的,之後,再去發掘有疑問的。 末學學佛沒想要搞懂所有的人說的話,只想要能真正的慢慢息滅貪嗔癡,末學讀雜阿含時,不懂的都掠過,只抓自己能懂的,來幫助自己。

更新13:

按照末學現在的瞭解,慢慢走,該被觀察的自己都會跑出來跟自己說”我在這裏”,觀察力越來越強的緣故(末學自己的認為)。 自己就越來越能觀察到我慢我見我執等等,觀察到自己這些無明,就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而知自己會輪迴,等到末學遇到任何狀況都不受影響,末學那時會知道自己就算慘死也不會回來了。 所以,末學臨走時,是不會計較末學還未搞懂雜阿含?經的。 純粹討論,末學淺見。 感恩!

更新14:

感恩星洲炒米最好喫 ( 初學者 5 級 )善知識 "有朋友認為數息 (入出息念、或稱安那般那、安般念) 不屬於身念處? 或不屬於四念處? 其實,凡修學過安般者,都知道那不但劃屬於 "身"念處、更可以貫穿四念處。 所以經典上才有,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等語。 此外,四念處、12緣起支,是不同面向的說法,是貫通的,而且相輔相成。 四念處,有涉及奢摩他、毗缽舍那不同的修習階段; 而緣起支,並非推測想像,必須藉由四念處的修習" 末學所提的四念處,就是廣義的四念處,感恩您的解說。

更新15:

感恩所有善知識的布施,末學相信學佛的人都不會說妄語。所以,某些善知識對末學的指導,雖不能親身有相同的體會,由於法門的不同,末學感恩善知識們的用心。 對願意用如實法修行的善知識,末學感恩,由於末學就因學習如實而獲益的,所以,期望您速達成就。每個人都有他的有緣人,末學親身體會,若如實,是會有成就的,期望您速達成就,自利利人。

更新16:

對還未學佛而願意用如實法學習的善知識,末學感恩。時時向內觀察自己的身心,不加油不添醋,也就是任何事發生了,都只是如以上”2014-03-15 14:10:44 補充”所說的,以非貪嗔癡的方法,讓自己慢慢習性於完全沒有貪嗔癡。 對還未學佛的人,由於是一片白紙,末學建議就直接學習世尊臨終所強調的四念處,以身受心法由粗而細的次第慢慢學習獲益。

更新17:

由於沒有看到完全針對末學所提條件而完全服合的答案,所以選擇”明 於六觸入處修因緣觀 ( 大師 1 級 )"善知識為最佳解答。 放一天,明(18)日早上選。 廣義的四念處,不需要如實觀察五蘊而能徹底息滅貪嗔癡的方法,且不是暫時的息滅貪嗔癡,都是末學所提條件的重點。 感恩所有布施的善知識們! 由於您的贈點、回答、意見等讓大家受益。 感恩!

更新18:

感恩被牧的牛知見行深為般若用 ( 大師 3 級 )善知識 "念本無念.相本無相.心本不住. 而學人卻都想用法來轉變.得個無念無相無住. " 感恩! 又由另一種說法來詮釋了如實! 深深感恩!

更新19:

但觀察有分兩種,一是因緣觀,二是分別觀,朋友是那一種呢? 末學回答:用因緣、分別就不如實。

回答 (26)

2014-03-16 12:23 am
✔ 最佳答案

有"別於如實觀察五蘊而能息滅貪嗔癡的方法"嗎?
=====
沒有


只有四聖諦、觀十二因緣,才能知苦、度苦。





發現大半都不是在研究四聖諦
=====
是的,釋迦佛陀的正法已隱沒兩千多年了。







若按世尊的教法,四聖諦是唯一能生智慧的方法(息滅貪嗔癡的方法)
=====
是的,依照南北傳阿含聖典的記載………


四聖諦即是慧根、智慧、聖智、聖慧。


也只有四聖諦才能度越生死輪迴諸苦


請參照《雜阿含》403經









要能現觀四聖諦,需要有四念處(如實觀察五蘊)的基礎。
======
是的,如實觀察五蘊要從六入處下手。
(內入處、外入處、內外入處)




【根、境】因緣生識,根境識俱足緣生受、想、行蘊。


如是一組五蘊




六根、六境、六識的因緣,緣生六受、六想、六行蘊。


如是六組五蘊



如實現觀六組五蘊如何的緣起、生起、發生!


如是觀察在經典上名為【觀十二因緣的集法】


智見五蘊如何集起、發生!


才會明白五蘊如何滅盡【滅法】!


如是見了十二因緣的集法與滅法,才能見到八正道。


以上說法參閱《雜阿含》287經







末學上網推廣如實觀察五蘊(四念處),有些人說末學執著。
=====
釋迦佛陀要佛子堅持四念處而修


而所謂的四念處並不是後來發明的觀身、受、心、法


佛陀教授的四念處即是觀十二因緣法


不會觀十二因緣,或是錯解十二因緣法……


那也根本不會所謂的四念處




版主推廣四念處,隨喜再隨喜。


那請問版主...........................


十二因緣法如何觀?


十二因緣法如何解?


如何依止《雜阿含》609經的經文而觀呢?




2014-03-15 18:50:45 補充:
末學沒想過十二因緣法如何觀或解的問題
=====
朋友
觀十二因緣是釋迦佛陀正覺之本【請參閱《雜阿含》287經、296經】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
才能斷四見【我見、眾生見、壽命見、忌諱吉慶見】



對十二因緣法不知不明不解的話,那離佛陀之正法尚遠矣!!!

2014-03-15 18:51:19 補充:
世尊告諸比丘:

有六觸入處。云何為六?

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沙門、婆羅門於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

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如虛空與地。

2014-03-15 19:07:15 補充:
朋友

不知不解不明佛陀十二因緣法的教法,就無法得知十二因緣的禪法是如何觀~

不知觀十二因緣、不知如何修因緣觀,是無法明見、證覺五蘊因緣生。

唯有修因緣觀,覺見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生是洞見現實世界的真實。

才知緣起的六組五蘊(諸法)在現起的當下即是破壞殆盡的滅去

原本是異道的目犍連與舍利弗,在偶然間聽聞 → 諸法因緣生................

就帶著門徒、門生及自己,皈依釋迦牟尼佛而學法修道..............................

2014-03-15 19:31:51 補充:
以下經文是南北傳阿含經的共說

兩千多年來.....................沒有人解的開這幾句經文是在寫什麼!

如何依止這些古老的經文而禪觀!

所以說 → 正法已隱沒(失傳)兩千多年了!

2014-03-15 19:32:08 補充:
《雜阿含》609經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諦聽,善思。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
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
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
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
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

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2014-03-15 19:32:21 補充:
《相應部》念處相應40經
諸比丘!以何為念處之修習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
觀身之集法…觀身之滅法…觀身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觀受之集法…歡受之滅法…觀受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觀心之集法…觀心之滅法…觀心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觀法之集法…觀法之滅法…觀法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此名為念處之修習。

2014-03-15 19:32:38 補充:
《相應部》念處相應42經

諸比丘!我說四念處之集起與滅壞,且諦聽。

諸比丘!以何為身之集起耶?
依 食集起,而身集起;依 食滅壞,而身滅壞。

諸比丘!以何為受之集起耶?
依 觸集起,而受集起;依 觸滅壞,而受滅壞。

諸比丘!以何為心之集起耶?
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滅壞,而心滅壞。

諸比丘!以何為法之集起耶?
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滅壞,而法滅壞。

2014-03-15 19:34:34 補充:
後世才流傳的四念處【觀身、受、心、法】是祖師古德的新教說,非佛陀原說。




部派佛教以後,沒人會四念處(觀十二因緣的集與滅)了...............................




朋友,請教如何是四念處集、四念處滅呢?

2014-03-17 14:09:41 補充:
朋友

四聖諦確實是唯一能生智慧的方法(息滅貪嗔癡的方法)

而不如實知正見十二因緣法的集與滅,是無法如實知見四聖諦的。

因為四聖諦跟十二因緣法跟本是同一法

十二因緣法 + 八正道 = 四聖諦

2014-03-17 14:10:28 補充:
要能如實知見四聖諦,必先如實正見十二因緣的集法。

正見十二因緣的集法

偶後才見到(明白)十二因緣的滅法

見了十二因緣的集法與滅法,才能見到八正道的。

這也是經典上所說的「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2014-03-17 14:12:17 補充:
以上說法,請朋友多看《雜阿含》287經數次

經文記載釋迦佛陀禪修觀十二因緣而正覺的次第,是否如此...................................

2014-03-17 14:17:35 補充:
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
『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
.............
....................
.........................
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
以上是見了十二因緣的集法

2014-03-17 14:17:58 補充:
見了十二因緣的集法,才明白了以下十二因緣的滅法
=====
『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
.............
....................
.........................
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2014-03-17 14:18:13 補充:
見了十二因緣的集法與滅法,才見到八正道。
=====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
我得隨去,
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正定。

2014-03-17 14:19:35 補充:
我從彼道
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
見生  、  生集、  生滅、  生滅道跡
見有  、  有集、  有滅、  有滅道跡
見取  、  取集、  取滅、  取滅道跡
見愛  、  愛集、  愛滅、  愛滅道跡
見受  、  受集、  受滅、  受滅道跡
見觸  、  觸集、  觸滅、  觸滅道跡
見六入處、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
見名色 、 名色集、 名色滅、 名色滅道跡
見識  、  識集、  識滅、  識滅道跡
見行  、  行集、  行滅、  行滅道跡

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

2014-03-17 14:29:36 補充:
打個比方

一個地方淹水了,淹水定有淹水的原因、緣由。

要解決淹水的問題,就要先找到致使淹水的原因、緣由。

找到、發現了淹水的原因、緣由,原因是排水口被垃圾、木頭塞住不通才淹水。

這時我們就會明白,只要把垃圾、木頭清乾淨,水可以排出就通順不淹水。




集法:知其苦的原因、緣由是如何發生。

滅法:明白滅苦、度苦之道(但此時水還沒通順、還淹水,對吧!)

接下來知道明白如何讓水排出通順不淹水,就開始做吧(正念正智住於息苦八正道)

2014-03-17 14:35:22 補充:
當我們正觀十二因緣的集法,從六入處下手觀察緣生的六組五蘊。

就會獲得正見 → 五蘊因緣生

發現事事物物,也就是一切法皆是因緣生。


無一法不是因緣生

緣生法一直在經歷中,卻得不到也愛不到,也不能拒絕或逃避,只能面對。

緣生法也無法擁有或掌控,也不是單方面或多方面一起決定的
(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

緣生法也不是沒有原因而有(非無因生)

所以明白知道....................諸法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無因生、是故知緣生。

2014-03-17 14:42:16 補充:
直觀因緣.........................................


一切皆在緣中,皆在壞中,沒有任何短暫、片刻或剎那的停留...........現在進行式ing

2014-03-17 14:44:04 補充:
沒有什麼成、住、壞、空

只有壞........................................................................

集法即是滅法,壞...........................滅盡...........................

2014-03-17 14:46:31 補充:
當我們看到一位小嬰兒誕生,多數人只會看到小baby在成長中..............


其實在成長中即是敗壞破散的滅盡


五蘊不斷的緣起,也不斷的滅盡。


集起即是滅盡!

2014-03-17 14:50:41 補充:
所有的大乘經典,只能稱的上是論典。


許多朋友要依止論典(祖師古德的法)而修,那也只能祝福諸位了。






諸法因緣生,佛性亦如是因緣生。


善觀因緣,從六入處下手而禪觀,依止釋迦佛陀之正法而觀,你就會很明確的知道、明白 → 佛性是因緣、緣生

2014-03-17 14:53:54 補充:
正觀【根、境】因緣現起的當下,就是一切法。


一切法因緣法,諸法因緣生,五蘊因緣生........................





因緣法、緣生法.............................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2014-03-17 14:56:08 補充:
部派佛教以後

佛弟子不懂的觀因緣,也因為不知不解不明十二因緣法而無法修因緣觀。

後來盡談的都是奧義書所談的咚咚了!

2014-03-17 14:58:52 補充:
也因為不知四聖諦、十二因緣法的真實義,還以為是兩個不同的法。

而說修四聖諦是聲聞,修十二因緣法是緣覺,其實真的是連最基礎也不知不懂。

2014-03-17 15:04:37 補充:
還說修四聖諦、十二因緣法是小乘人、二乘人,那真是最大的謗佛莫過於此。


釋迦佛陀就是修十二因緣法而正覺的

正覺之後(得明斷無明)

再依止八正道而修,最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14-03-17 15:05:57 補充:
大般涅槃經
=====


釋迦佛陀入滅後幾百年後才結集出的書!

只能稱的上是論藏

朋友要依止祖師古德的法而修,那隨便您啦!

2014-03-17 15:08:34 補充:
派部佛教時期,各個部派重新編集佛經,然後把自己部派的主張及論義,摻入佛經經文中,以此來佐證自己部派的論義與佛所說一同。


朋友,醒醒吧!

誠心的告訴您......................好好研究佛教發展及演變的歷史

2014-03-17 15:10:41 補充:
朋友,當您能夠閱讀南北傳佛經,去對照、比對,就會發現箇中的差別在哪裡!


不去比對、對照各個部派傳承的佛經,那是無法也根本沒法體會末學所說之意!

2014-03-17 15:13:39 補充:
同樣一件事,一篇經文,在各個部派所傳承的佛經上的記載卻有大大的不同!

WHY..........

WHY???


通通加入自己部派祖師的各人意見、主張及看法



為何佛教會分裂呢?(十八部派)

就是因為對於經文的解釋與看法不同而分裂

朋友現在所學的只是大眾部的部派論義主張,非佛陀原本之教說。

2014-03-17 15:15:00 補充:
諸位朋友,從各位引用的佛經,只知道您是學十八部派的那一派學說了.................

2014-03-17 15:17:37 補充:
西元前一世紀,還沒有大乘佛經............................................

佛陀滅後幾百年了,才結集出大量的大乘佛經,朋友要相信這些書可以幫助你!



那還是只有送您一句話 → 祝福您,保重。

2014-03-17 15:19:18 補充:
如來走後 中陰仍在說法
=====

那就是不懂不知不解不明十二因緣法的祖師古德所說的

2014-03-17 15:21:33 補充:
善觀因緣的聖弟子,就知道沒有什麼中陰可以獨存在世間。


沒有六根(色),識、受、想、行是不會獨存的。

2014-03-17 16:55:01 補充:
朋友,現在不管南傳阿含經或是漢傳阿含經,其實都是部派佛教時期的傳誦本。

在目前的阿含經當中,已有添加不少部派的主張及後世祖師古德的新教說。

朋友所列舉的即是,因為與廣大的經文不合。



真正佛陀之教,是純正而無有雜染,樸質而無嬌飾。

四阿含並不是同一時間結集而出,在佛滅百年內教法已屢有增新,而為了方便宣教,融攝世俗神話、傳說的「本生、本事、因緣、譬喻」,以及種種未正覺的過去世的故事皆是。

2014-03-17 16:58:07 補充:
破無大乘佛經邪說 剛剛好................
=====
當然有大乘佛經,只不過真實名稱應為【大乘論藏】才對。


結集大乘佛經的佛弟子,根本沒有親耳見聞釋迦佛陀教說,都是根據阿含經而重新編造結集而出..............................


所以稱大乘佛經是論藏,只不過是正名而已!

2014-03-17 19:50:25 補充:
自創 釋迦佛陀就是修十二因緣法而正覺的 ????
=====
《雜阿含》287經
世尊告諸比丘: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
『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
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
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
........
........
........
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
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
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
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

2014-03-17 19:51:57 補充:
《雜阿含》296經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
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
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
,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2014-03-18 03:25:26 補充:
末學在此深深感恩所有肯定如實觀察五蘊的方法的善知識們!
=====
朋友,如實觀察五蘊是沒錯。

但觀察有分兩種,一是因緣觀,二是分別觀,朋友是那一種呢?

佛陀所教授的是因緣觀,祖師古德所教授的是分別觀,朋友是用那一種方法觀察,自己有無很清楚!

朋友,老實跟朋友直說,朋友觀察五蘊的方法是分別觀,不是佛陀正統的教說因緣觀。

2014-03-18 03:25:46 補充:
"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嗅只是嗅","嚐只是嚐","觸只是觸","意只是意","想只是想","思只是思"
=====
以上這段話的觀察說法即是分別觀,不是因緣觀。

2014-03-18 03:26:09 補充:
因緣觀是這樣觀察的.......

看是因緣生,因為【眼根、色境】的因緣生眼識,三者俱足生受、想、行蘊,如是一組五蘊。
聽是因緣生,因為【耳根、聲境】的因緣生耳識,三者俱足生受、想、行蘊,如是一組五蘊。
嗅是因緣生,因為【鼻根、香境】的因緣生鼻識,三者俱足生受、想、行蘊,如是一組五蘊。
................
................
................
如是六組五蘊

2014-03-18 03:27:11 補充:
當我們能夠這樣修因緣觀,就會發現明白識無法獨存,受、想、行蘊無法獨存,沒有六根六境的因緣,是不會有識(覺知)及精神層面(受、想、行)可以獨立存在的。

但若是分別觀察,聽是聽、色是色、識是識、意是意、行是行、想是想的話,這樣觀察名為分別觀,這樣觀察不會見法,也不會見到識、受、想、行不可以獨存,而會以為可以獨存。

沒有六根,沒有根境因緣,後面完全沒有這四蘊(識、受、想、行)。

因緣觀就是現觀【根、境】緣起的當下,俱生的識、受、想、行。

如是正觀才能證悟、正見 → 五蘊因緣生

2014-03-18 03:27:46 補充:
還有佛陀正統的教說並沒有教佛子不分別,而是要善分別。

擇法菩提支 → 就是善分別,但也唯有真實見法(因緣法)之聖弟子才能做到擇法菩提支(善分別)

還有佛陀並沒有要佛子不作意,佛陀要佛子如理作意修因緣觀,觀十二因緣法,觀十二因緣法就是四念處。

如理作意就是追根究底、探尋老病死的原因、緣由,探尋生死輪迴如何生起!發生!

佛陀是這樣作意禪觀的,並不是不作意。

2014-03-18 03:28:07 補充:
末學讀雜阿含時,不懂的都掠過,只抓自己能懂的,來幫助自己。
=====
真正看的懂《雜阿含經》的話

真正進入到實修階段的行者

定會明白十二因緣法與四聖諦是同一法

2014-03-18 03:29:02 補充:
佛陀觀察苦聖諦(老病死的緣由,如何集起!發生!)
佛陀智見苦集聖諦(見到老病死、五蘊是如何集起!發生!)
佛陀明了苦滅聖諦(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此時佛陀才見到了八正道,八正道就是古仙人道,就是苦滅道跡聖諦。



朋友也看到非常多《雜阿含經》的經文,有無發現許多篇經文皆記載著集與滅?

所謂的集與滅,就是講十二因緣的集法與滅法,但後世不知不明不解集與滅的祖師古德,錯解成剎那生滅、相續無常。這種錯誤的解釋與說明,誤了自己也誤了後世無數佛子。

2014-03-18 03:32:12 補充:
《雜阿含經》中還有一句 →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若是不知不明不懂,那也無法如實修行的。

這八個字也跟這段經文有關 →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

這個【心】字,正確翻譯其實是【識】才對。

名色集則識集,名色滅則識沒

先說到這

2014-03-18 03:37:23 補充:
所以,末學臨走時,是不會計較末學還未搞懂雜阿含?經的。
=====
明白十二因緣法的集法與滅法

才能真正如實知見四聖諦

共勉



至心皈命 釋迦佛陀 阿羅漢 正等覺者

至心皈命 因緣法、四聖諦 三藐三菩提

至心皈命 相應四聖諦 清淨解脫戒
2014-08-04 5:22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3-17 10:26 am
當然有啊!見棺掉淚、見黃河心死...呵呵~

2014-03-17 02:30:58 補充:
不要輕視理外之人,承受著煩惱痛苦其實就是在現觀煩惱痛苦,回心一念,比誰都放的快...呵呵~
2014-03-17 4:22 am
例如一個廚師必定要能很熟練的使用各種廚具
才能隨心所欲地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
假如 我 也是廚具之一
一個不熟練我的廚師與一個熟練我在內所有廚具的廚師
你會去哪位廚師的餐廳用餐呢

佛教或者某些修行人講證無我
個人認為以現代來說剛好相反
修行是為了證有我 因為未修之前是無我
一個只會坐在車子裡想像開車的人
甚至連是否坐在車中也不知道的人
我們可以說這樣的人一輩子不曾開過車
某些智者說過大部份的人從來沒有真正活過
也說大部份人都活在睡夢中
修行不只是為了出世間
個人認為修行成就的最大利益其實是在此世間
2014-03-16 8:26 pm
一切都在心
直接到此心便是了
2014-03-16 4:53 am
佛藏經念佛品第二 四念處
==========================
舍利弗。
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是 無想無念。
何以故。
如來於法 不得體性 亦不得念。

舍利弗。
如來何故 說有念處。

舍利弗。
經說 :若人得 四念處。是人能得 諸法體性。
能得自身 得我 \ 得人 無有是處。

示法別相 空故 說四念處。

四念處性
無性 無處 無念 無說 無有貪著。
念性尚無 何況念處 ?
是故如來 說名念處。

2014-03-15 20:54:28 補充:
舍利弗。
諸法若有 決定體性。如析毛髮 百分一者。
是則諸佛 不出於世。亦終不說 諸法性空。

舍利弗。
諸法 實空 \ 無性 一相 所謂無相。
如來悉見。

如來以是 說有念處。

舍利弗。
念處 名為 無處 無非處。
無念 無念業。
無想 無分別。
無意 無意業。
無思 無思業。
無法 無法相。皆無合散。
是故 賢聖 名為 無分別者。
是名 念處。

如來 以是說有 念處。
隨順 無所有故。名為 念處。

2014-03-15 22:38:53 補充:
六根無自性 本就是"心"起貪嗔癡

法也無自性 本就是覺"心"在用的工具

經說 :
若人得 四念處。
是人能得 諸法體性。

能得自身
得我 得人 無有是處。
=====================
我法二空 本就是心在用..........
2014-03-16 1:53 am
感恩"明 於六觸入處修因緣觀 ( 大師 1 級 )"善知識

"十二因緣法如何觀?
十二因緣法如何解?
如何依止《雜阿含》609經的經文而觀呢?"

末學學習的道場,四念觸的次第是以雜阿含803經及810經為基礎的,所以末學並未以609經做為修學之基礎。

由於是如實修,所以身念處由第一階修起時,就時時會在法喜禪悅中,越平靜就越容易觀察。

2014-03-15 17:53:37 補充:
身念處由第四階修完時,四大十二種特色的展現都會清清楚楚觀察到,自己對色身非我非我所瞭解了,但身見結還在,所以因自己對身念處的熟悉,因身而產生的煩惱很易觀察到,藉著這機會自己會味患離,直到自己不論生老病死與身有關的都不受影響,那時就是身見結斷的時候(末學沒經驗,所以不知要多久)。

接下來開放其他五根,眼耳鼻舌意,就如修身念處時對身觸用功的的方式一般,讓自己能夠練習開放到六根的所緣都熟悉。

受念處的修習,若沒開放六根,對受的熟悉是較難達到的,這是純末學個人經驗,因為身念觸修完時,因為所緣完全在身觸,所以碰到任何狀況,都很容易回到以身觸為所緣。

2014-03-15 17:54:10 補充:
但開放六根後,才容易做到隨順觀,才容易以受作所緣。

受念處就是在修習觀察粗的”苦集滅道”,所以受念處是非常重要的,以觀察苦(第一階)開始,而苦由六入處來而生的苦(第二階),而觀苦集道跡、苦滅道跡(第三階),此階已對四聖諦的集諦有深切的觀察(六入處、識、處、受),只差心念處的”無明、行、愛、取、有、生、憂悲惱苦”,第四階是對受的味患離,熟練了就會進入心念處。

所以,末學沒想過十二因緣法如何觀或解的問題。

感恩能與您交流,還望多指教,世上越多成就的人,社會就更好,佛法自然就興。

願 人人煩惱不生!

感恩!

2014-03-18 06:44:28 補充:
十二因緣法與四聖諦是同一法

末學回答:沒修到十二因緣法是無法現觀四聖諦的,見緣起就是在四聖諦的集諦的基礎。

四聖諦包含十二因緣法,包含八正道,包含戒定慧。

感恩!
2014-03-15 11:01 pm
末學的疑問:
五蘊解脫法門與四念處完全不同,大德所問是否是「有別於
如實觀察四念處而能息滅貪嗔癡的方法嗎?」

問:有「別於如實觀察四念處而能息滅貪嗔癡的方法」嗎?
答:當然有。一切法都不可能包的住自性佛;
  舉例:參禪、止觀、五蘊解脫等等皆可。
     觀諸菩薩成道紀實,皆各有因緣;
     經典記載,有一菩薩記性也差、智慧也低,實在
     苦於無法善受世尊教誨,於是世尊教他數息,而
     證得阿羅漢。請問,四念處裡有數息法嗎?
     免強說也有,但正式的教法並沒有。

問:若按世尊的教法,四聖諦是唯一能生智慧的方法(息滅
  貪嗔癡的方法)?
答:這要看大德對四聖諦是取義、還是取名?
  若是取義,末學同意;
  若是取名,末學不同意。

問:要能現觀四聖諦,需要有四念處的基礎?
答:末學所聞,此法門確是如此。
  但契入四聖諦,並非只有四念處。

問:末學上網推廣如實觀察五蘊(四念處),有些人說末學
  執著?
答:執著之評,應來自於謗他,並非持此法有何過失;
  若是推廣如此善法,實沒有執著不執著的問題;
  但推廣,是表現此法的雍容大肚,若是排他謗他毀他,
  這當然就是執著了!
  (問:甚麼是推廣?              )
  (答:如果您還沒找到方法,不妨試試此法。   )
  (問:甚麼是謗他?              )
  (答:你學的都不對,只有我這方法才對。    )

問:不需要如實觀察五蘊而能徹底息滅貪嗔癡的方法,也就
  是由起修到成就都不需要如實觀察五蘊,且不是暫時的
  息滅貪嗔癡?
答:大德要推廣的四念處,並非五蘊解脫法門;
  五蘊解脫法門取法是「如混濁的水,讓他沉澱」;
  故當先明五濁,故能照見五蘊,取「憶忘如一」之境入
  三魔地,既不觀身、也不不觀受心法,既非色法心法的
  分別,也非念處、聖諦之門,離一切我與我所,屬正修
  三魔地之法。(詳如楞嚴經)
  大德此問,剛好可以用五蘊解脫法門與四念處解脫法來
  比較,兩者確實不同,但功德是一樣的,因為,空並沒
  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相,皆是徹底止息貪嗔癡之法。

末學以為:
※大德起心推廣四念處,末學讚嘆、尊崇與鼓勵;
※大德執四念處壞他人宗學之法,卻是執著;然這執著在於
 「唯一」,並不在「四念處」;大德誤以為這個執著之評
 在評「四念處」,故生出疑惑;
 不是這樣的,執著之評,並非在評四念處,而是評這種唯
 一的念頭。
※若法門真有唯一,那禪淨密,必有二邪,合理嗎?
 如果您都覺得不合理,又為何要聽蠢蛋跟你說的唯一?
※世尊說萬法唯心、諸行無常;如果有人反著說這無常中有
 唯一,您要信誰?末學觀察的結果,還是世尊說的比較貼
 近事實。

末學建議:
不改初心、繼續推廣四念處;
捨棄執心、尊重呵護不同宗法。
不比較法門優劣差異;不起心聖凡俗勝分別。

以上是末學的觀察與邊見。

2014-03-16 21:49:15 補充:
真修四念處的人,絕不會出現「唯一」的念頭啊!
若有人口說四念處,卻執著於「唯一」;就好比有人廣說「不偷
盜」,卻展示他剛偷來的手機一樣,這樣反而讓人遠離四念處,
當前佛版的狀況不就是這樣嗎?就連末學支持四念處都枉受魚池
之殃。
放下這執著,這四念處真的聖潔無比;
頑執於唯一,這四念處就像是殘樓破瓦;
壞法還是護法,就看這個「執著」的念頭。

2014-03-16 21:50:08 補充:
法好比是藥,沒有望聞問切之前就用藥,與吃毒無異;
有人見苦,當行四聖諦的修法;
有人見妄,當行五蘊解脫之法;
有人見無性,當行見性之法;
有人見煩惱,當行般若之法;
有人見雜濁混亂,當行空法以對;
人各有因緣,所見不同、開悟不同,若枉顧因緣,是根本不懂因緣
法,貼上千卷阿含經,還沒搞懂啊!
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此有故彼有,果地要開花,要知其因啊!

好比一個人見妄,其心根本沒有苦這個概念,一切都是虛妄的,又
如何循苦集滅道來修?
心量大一點、眼界廣一點,這道裡真的再簡單不過了,實在不需要甚麼智慧!

2014-03-16 22:09:31 補充:
一個人的開悟是很重要的;這決定他要從何處、循何法起修;

這世上並沒有一個法可以遍及一切,故不該以法授人;
當轉此顛倒,因根性而起法;
此人適合甚麼?
  自己不會就介紹去給這方面的專家;
  絕不是為了自己徒孫滿堂,枉顧學子根性,通通跟我從新學。
  這真的太自私了。
  只為成就自己鴻圖大業,斷人慧根不以為意。
  學對性了,事半功倍;
  不合根性,事倍功半;
  為何不站在學子的利益去看事情呢?
  自己所學的法,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從利他的菩薩心看,根本一文不值!

2014-03-17 20:33:17 補充:
執著!真的外人無法幫忙。

願大德早日得見正法。
2014-03-15 2:27 pm
這在現實叫自我調整, 也就是自我控制, 也叫修德性. 你可以找一本佛經, 與你有緣也就是容易上手, 只唸本文唸到你可以感覺氣行, 你的心將教你如何繼續修下去. 當幻境顯, 德性有沒有修好考驗才開始, 如果控制得好, 能跟上道"行", 那有可能真悟. 只有真悟智慧才能解, 其他都是自我控制自我認為.
參考: 修悟所得
2014-03-15 8:33 am
考驗自己並不是很好的修道方式

應該是鞭影不動即能修正缺失比較好

通常截至氾濫的情緒 是因為不能危害社會不安

懂道理之後 好好度生 不要老是搞學術花招

求名而道
2014-03-15 8:15 am
唉呀!你把修佛當讀書喔!
不是說你執著不對
而是執著用的適不適當
你的執著只會讓你在框框裡打轉
智慧不是生來的
而是智慧人人本自俱足的
你只要打開它就有了
你要去"生"
當然很難啊!
無中生有怎麼不難
打開原本就有的不是很簡單嗎?
你放著原本就有的不要
卻要去"生"新的
那叫心外求法
你當佛法在經書裡啊!
如果你認為是
那就是被框在框框裡了
佛法要修的般若智慧是無量無邊無法思量
只在佛經裡求法
不就是在框框裡打轉嗎?
你不是渡舟到彼岸而是游泳到彼岸
但自己要游泳又不知怎麼游
所以不是"不然就溺斃"
而是"佷容易溺斃"
所謂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法也是一樣
很多人認為佛法在經書裡
故而悟不了佛法
因為見相是相心取相
心取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相
因四相故不見如來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你要的答案很簡單
就是念佛持咒誦經
念佛持咒誦經是打開人人本自俱足智慧之鑰匙
只是需要金剛心
如金剛般堅定的信心
如金剛般堅定的耐心
如金剛般恒久的行動
念佛持咒誦經是開智的方便門
是渡到彼岸的舟
是開智最快速的一條路
智慧開如何還有貪嗔痴
說如實不就是住相
那麼如何還有實
即是方便門就不必管修行次第
不方便不快速才需要去分段
因為長因為複雜因為不便
分了次第才會方便
不必每一件都用同樣的格式去框起來
要人固定去填寫
如此的死框框
智慧又何在?
那只能是知識
知識總是用框框去找答案






2014-03-15 00:20:44 補充:
佛法在心
心無量無邊
佛法才能無量無邊
腦有限
因此智商有限
故智商有限智慧無限
心無所住方能清淨
心清淨智慧就能顯現
執著去求不過是讓心有數不清的雜物
智慧又如何顯現呢?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014-03-15 7:52 am
您好 阿彌陀佛

修學應一門深入 常時薰修 對於自己修學推廣的法門應該生起無比信心

不應受它人影響 修學也不應有高下之見 否則如何息滅煩惱


阿彌陀佛
2014-03-15 7:35 am
這一念 ~~"有問題要解決" 的 前念是什麼~~執著""""有問題是實有 是存在""""

才能 (提起 ~~有問題 解決~~無問題)

有無二相 即是輪迴因 ~~~如把石頭搬到東邊(有邊) 又把石頭搬到西邊(無邊)

來回都是~~妄趣~~ (世間法~~就是這樣在玩)~~然後~搬石頭(有無念)(安一個頭)苦~~哇哇哭

不搬石頭 ~~認清無~(有無念為我有)~~~(這個我 本來就無動~~無(有無念)的頭是好好的 )~~ 那來的搬石頭苦呢?

"念 " "問題" 是實有?

觀察念~~~~從來都是因緣聚散(無常) 沒有一個我 能把(有無念)留住(無我)
~~~~念生無來處 去無去處 (實無~~這個念~~真實處所 )

觀察問題~~~ 從來都是因緣聚散 (無常) 沒有一個我 能把(有問題無問題)留住 (無我)~~~問題生無生處 去無去處(實無問題~~真實處所)

~~~實無 (有無念)~~ 念非實 ~~清淨
實無世間(有無問題)~~問題非實 ~~平等
實無(有無來去相)~~來去非實~~無動


凡所有相 都是虛妄 凡所有言說 都是戲論

無(法)可得 無(所)可得 ~~清淨 平等 無動 ~~人人(諸佛)~無言的心~~呈如是相



2014-03-14 23:44:06 補充:
~~~無(法)可得 無(所)可得 ~~清淨 平等 無動 ~~人人(諸佛)~無言的心~~呈如是相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這心心心是佛
參考: 自淨其意
2014-03-15 7:27 am
版主大德您好:
經云:
舍利弗, 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 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故,佛陀所說的一切法
都是教我們去除妄想分別執著,息滅貪嗔癡的方法
無一不是 .....
­四念處說了四­樁事情「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這是佛法修學的基本法,也無有錯
而,佛版諸法友討論什麼也都没有錯,能理解,才能觀矣
愚見﹣﹣

2014-03-15 23:33:03 補充:
法皆一乘,若有所分,必有所執

2014-03-15 23:34:57 補充:
版主當試問:
有那一種佛法不是在息滅貪嗔癡所用?

2014-03-15 23:58:10 補充:
四念處是最基本的,三十七道品要依序修行
三十七道品在阿彌陀經內也有包含
了義行後一句佛號即可總結
大德覺得四念處有心得了....當精進再前

2014-03-16 09:32:39 補充:
四念處是智慧,四念處是基礎
四念處即是「看破」而開智慧有所悟
而悟後再精進起修
版主只要稍加注意
每一個法門其實都有這些基本功「觀」在內
每一個法門實修都有人往生解脫
自明朝以來禪修往生者約3000餘人
念佛往生者約100000餘人
密宗及其它宗派近代已少有聽聞有人往生解脱
得往生者人數其實比率並不多
法友還是得精進加油
2014-03-15 6:56 am
版主大德法安,至誠隨喜讚歎(星洲炒米最好喫),(Brightman)二位大德

慈悲,有"別於如實觀察五蘊而能息滅貪嗔癡的方法"嗎?~~~沒有~~~,

若有就是~~~不倫戀~~~何以故??,五蘊是(色。心)二法,所有的次第離

不開此二法,當然熄滅貪,瞋,癡~~的戒,定,慧~~亦是從此而開演,

2014-03-14 22:56:34 補充:
末學上網推廣如實觀察五蘊(四念處),有些人說末學執著。~~~讓他

痛快的說吧~~~何以故??,恆順眾生,隨順因緣。

>>>隨緣是慈悲,攀緣是壓力<<<

您已做,您已說,隨即放下,其他就與您無關~何以故??該開花時,

它自然就會開,不用急,~~~這輩子不開花,還有下下下輩子唄~~~

末學淺見,南無阿彌陀佛,末學合十。
2014-03-15 6:03 am
達摩大師破相論︰
論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脩何法。最為省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脩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2014-03-14 22:05:12 補充:
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外明。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恒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法門。一一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真門幽秘。寧可具陳。略述觀心。詳其少分。而說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這心心心是佛


末學 合十!

2014-03-15 09:42:29 補充:
善哉! 橙 大德
末學上網推廣如實觀察五蘊(四念處),有些人說末學執著。~~~讓他

痛快的說吧~~~何以故??,恆順眾生,隨順因緣。

>>>隨緣是慈悲,攀緣是壓力<<<
- - - - -
善哉! sam 大德
謂有所得 名增上慢。
謂有所證 名增上慢。
謂有解脫 名增上慢。

見諸法空 名增上慢。
見於無相 名增上慢。
見於無願 名增上慢。
= = = =
佛法,惟一息心!
起心皆非隨順、隨緣,而是攀緣。
有所得。有所證。有解脫。皆謂起心,著一切法。但有妄念,皆不許。
故!四念處乃一乘道,謂隨所緣而一心行,無雜無妄,即隨順因緣也。


末學 合十!

2014-03-15 14:55:28 補充:
能如實的覺知,時時都"不分別","不作意","不排斥","不抗拒","不推理","不判斷",而只是最單純的"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嗅只是嗅","嚐只是嚐","觸只是觸","意只是意","想只是想","思只是思",把該做的做好就好。
= = =
善哉!善哉!
如是!如是!


末學 合十!
2014-03-15 5:42 am
說實在的!自己在做甚麼,自己的心都很清楚,還需要佛來說!如果不知道,怎會

有貪瞋癡,自心若是不能戰勝物慾的生活,遠離是非,再多的法也沒用,最好

的方法、最如實的做法,就是管好自己的心性行為,何勞到彼岸,回頭就是~
2014-03-15 4:19 am
法法平等,只要依正法修行.不必爭論何法能息滅貪嗔癡.佛說法是隨根器不同而說種種法.大乘小乘之說不須爭論
2014-03-15 4:06 am
有"別於如實觀察五蘊而能息滅貪嗔癡的方法"嗎?

個人的意見 : 沒有。

此外,此版論說四聖諦,乃至道品者稀少。

學習三增上學者,也稀少。

厚植自己的三學基礎,才是正辦。

2014-03-16 12:38:21 補充:
其實,四諦、八支聖道、道品、乃至於念處修習,在漢地佛法的傳承中,並不是很專意在此。

有朋友認為數息 (入出息念、或稱安那般那、安般念) 不屬於身念處? 或不屬於四念處?

其實,凡修學過安般者,都知道那不但劃屬於 "身"念處、更可以貫穿四念處。

所以經典上才有,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等語。

此外,四念處、12緣起支,是不同面向的說法,是貫通的,而且相輔相成。

四念處,有涉及奢摩他、毗缽舍那不同的修習階段;

而緣起支,並非推測想像,必須藉由四念處的修習,逐次推展到觀察緣起。

2014-03-16 12:38:51 補充:
緣起甚深,當代人,能不透過四念處的身受心法各種層次修習而能觀察者,
幾乎難以達成,除非宿智非常深厚。

為什麼?

比如說: 一般最能理解的 "緣於有,而有生" 這一環節。

一般人透過文字理解而自行推估、認同、再形成一種信念。

事實上, 那種信念,並非來自修學直觀的認識;而只是如同一般信仰而已。

次第的修學,可以是~

在四念處的身念處,先體驗色法、名法以及名色的關係、並奠基過患隨觀。

於受念處,體驗9種不同的受。(名蘊)

於心念處,遍察三善根、三不善根、欲界、色界、無色界等等的心路、(行蘊識蘊)

2014-03-16 12:44:12 補充:
再於法念處階段,直接體證五取蘊、12處、四聖諦的內涵。

之後,再直觀這一句 "緣於有,而有生"。

否則,我們無法辨認善與不善的業有;

更無法確定是否~現在造作的善業 (直觀12緣起),能否導致來生善趣?

到我們有能力辨認善惡、並直觀善業帶來善報、惡業帶來惡報之後,

我們才能說 : 我們直觀 "緣於有,而有生" 、或能直觀 "緣起的集滅",不是嗎?

否則仍是文字的、不堅定的信;

除非我們見到 "緣起"。

以上是個人根據注釋書、論、經的判斷,只能參考,無法完整表達佛陀教法。

...

能見到漏 (無明),實屬不易,題主當好自珍惜,勿使退失。
2014-03-15 2:48 am
諸法因緣聚散 生滅無常 無有一法可得可執 善護心性不攀緣 息諸妄想而滅苦 苦的根源來自攀緣 若不攀緣則苦不生
我的修行算是從無常觀入手的
2014-03-15 2:19 am
末學意:

佛說無我.為對治眾生有我.我所.

佛說戒定慧為對治貪嗔痴.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如無一心何用一切法.

故知: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五蘊緣起本像虛空中浮雲空去來

三毒本猶如大海中的泡沫虛出沒

皆是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呢?

學人如欲趣一乘.需勿惡六塵.因六塵本非有.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萬法如一

管見

2014-03-17 09:43:55 補充: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唯需息見.

管見

<前空轉變>意:念本無念.相本無相.心本不住.

而學人卻都想用法來轉變.得個無念無相無住.
2014-03-15 1:59 am
版大德您好:
佛法八萬四千門 四聖諦的法門在漢傳佛教裡也有 不過都已失傳 禪宗的頓悟法門是符合版大德開出的條件之法門
貪嗔癡不知要如何息滅? 那是人們有分別心的緣故! 要知道貪嗔癡煩惱也是自性光芒的顯現 多說無益 版大德應多親近佛教道場 有修有證的的法師大和尚確實是有的 祝福你
2014-03-15 1:35 am
有別於如實觀察五蘊而能息滅貪嗔癡的方法嗎?智慧生才能體會自己的貪嗔癡.故明自我為修行的第一步.明自我.才知五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的道理.明自我.而願意無私心.無私慾的修行.一段時日後.智慧就會開起.智慧開啟後.就能體會出自我的貪嗔癡.才能息滅之.雖言滅之.實無滅之.因為是與生具有的.故無法可滅.智慧生而後願意修行.則貪嗔癡雖在.猶如不在.世間法們雖多.可能只有一兩個法門.才適合自己學習.在未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前.多讀書.多聽他人的心得.不要在未有自己的體會前.就將思想僵化.不宜故執一法.而輕視其它法門.佛版許多紛爭源於此.
2014-03-15 12:53 am
由起修到成就 都不需要如實觀察五蘊
============================
不觀察五蘊 就跑去搞加行 空中抓藥的下場 ?

貪= 想成佛 成貪

嗔= 說無佛可成 起嗔

癡= 不知無佛可成 成癡


想像自己在 馬航MH370客機 最後那刻

無佛可成 朝成佛之說前進

修成大無明 下場就是.............永遠到不了彼岸

2014-03-15 06:40:40 補充:
貪嗔癡無自性 息滅貪嗔癡????
==============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
佛告優波離。
若有比丘。作是思惟

我斷貪欲。名增上慢。
我斷瞋恚及以愚癡。名增上慢。

貪欲法異。諸佛法異。名增上慢。
瞋恚法異。諸佛法異。名增上慢。
愚癡法異。諸佛法異。名增上慢。

謂有所得 名增上慢。
謂有所證 名增上慢。
謂有解脫 名增上慢。

見諸法空 名增上慢。
見於無相 名增上慢。
見於無願 名增上慢。

見於無生 名增上慢。
見無所作 名增上慢。
見有諸法 名增上慢。

見法無常 名增上慢。
謂諸法空 何用修習 名增上慢。

優波離。
是名 聲聞乘人 增上慢者。

2014-03-15 06:45:49 補充:
諸法無行經卷上

善男子。
如我於然燈佛所。
信解 諸法一相 無礙。
然後乃得 無生法忍 具足六波羅蜜。
所以者何。
若菩薩 於恒河沙劫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若不知 如是法相。是人或能 斷滅一切善根。

善男子。
汝見 提婆達多 有大功德 善根成就 三十二大人相。有如是功德。
不知 如是法相故。斷滅善根 墮大地獄

善男子。
當知 雖久發心 有大功德。
不入是法門 皆能斷滅 善根功德。

2014-03-15 22:59:21 補充:
而所謂的四念處並不是後來發明的觀身、受、心、法
佛陀教授的四念處即是觀十二因緣法
不會觀十二因緣,或是錯解十二因緣法……
那也根本不會所謂的四念處?????????????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一一八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 鬱毘羅聚落 尼連禪河側 菩提樹下 成佛未久。

爾時世尊 獨靜思惟 作是念。
有一乘道 能淨眾生。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真如法。
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
身 身觀念處。
受 心 法 法觀念處。
================
一乘道=佛性=佛性起覺.......................

2014-03-17 06:51:40 補充:
專家??
通通跟我從新學??
======================
不解第一義
就算 說再多無性法 也沒救.............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十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五

無性及道,
是一切法 皆非相應 非不相應,
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 無相。

愚夫異生 愚癡顛倒,
於無相法 虛妄分別,起有法想

http://kisc8888.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5995.html

2014-03-17 18:47:57 補充:
不管南傳阿含經或是漢傳阿含經,其實都是部派佛教時期的傳誦本

目前的阿含經當中,已有添加不少部派的主張及後世祖師古德的新教說
===================================================
如果 南傳阿含 漢傳阿含 都當成 部派佛教時期的傳誦本

然後研究佛教發展及演變的歷史

自創 釋迦佛陀就是修十二因緣法而正覺的 ????

連阿含都不承認 大乘佛經是論藏?????

這些搞歷史的 是基督徒否???

2014-03-17 18:51:27 補充:
中阿含經卷第一
(一)
云何比丘爲知法耶。
謂比丘知 正經.歌詠.記説.偈咃.因縁.撰録.本起.此説.生處.廣解.未曾有法 及説是義。
是謂 比丘爲知法也。

若有比丘 不知法者。
謂不知 正經.歌詠.記説.偈咃.因縁.撰録.本起.此説.生處.廣解.未曾有法
及説義。
如是 比丘爲不知法。

若有比丘 善知法者。
謂知 正經.歌詠.記説.偈咃.因縁.撰録.本起.此説.生處.廣解.未曾有法
及説義。
是謂 比丘善知法也。
==================
不知法 是基督徒否???

2014-03-17 18:52:43 補充:
佛般泥洹經卷下

其有比丘。疑言是 非真佛經。
不樂經者。諸比丘 當逐出之。

天下禾中生草。草敗禾實。
人當誅 拔草去之。禾乃成好實。

比丘惡者。不樂經 不持戒。壞敗 善比丘。
諸比丘 當共逐出。

====================

疑言是 非真佛經 是基督徒否???

2014-03-17 22:47:38 補充:
結集大乘佛經的佛弟子,根本沒有親耳見聞釋迦佛陀教說,
都是根據阿含經而重新編造結集而出..............................
========================================
搞歷史的 寫成佛之道 菩薩道 已經很滑稽
連南傳\漢傳阿含經 都說成部派佛教時期的傳誦本 更搞笑

搞歷史的 根本沒親耳聞釋迦佛陀教說
看大乘佛經 無佛可成 都能掰出成佛之道
還說啥大乘佛經 根據阿含經重新編造 ??

幫幫忙 白紙黑字 一搓就破的東西
寫這麼多會給人笑啦
2014-03-15 12:32 am
應該知道駱駝有個『沙漠之舟』的雅稱!

不要羨慕,更不該批評別人選擇的《法》
2014-03-14 11:07 pm
四聖諦 是唯一能生智慧的方法 息滅貪嗔癡的方法==============================================貪嗔癡由心起 以一法除滅一法 非佛本意以下經文請參考 苦集滅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四善現!云何 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 苦聖諦?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 苦是逼迫相,自性本空,遠離二法, 是聖者諦,苦即真如 真如即苦 無二無別,-----------苦無自性 由心起唯真聖者 能如實知。 善現!是名 如實知 苦聖諦。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 集聖諦?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 集是生起相,自性本空,遠離二法, 是聖者諦,集即真如 真如即集 無二無別,------------集無自性 由心起唯真聖者 能如實知。 善現!是名 如實知 集聖諦。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 滅聖諦?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 滅是寂靜相,自性本空,遠離二法, 是聖者諦,滅即真如 真如即滅 無二無別,-----------滅無自性 由心起唯真聖者 能如實知。 善現!是名 如實知 滅聖諦。 善現!云何 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 道聖諦?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 道是出離相,自性本空,遠離二法, 是聖者諦,道即真如 真如即道 無二無別,-----------道無自性 由心起唯真聖者 能如實知。 善現!是名 如實知 道聖諦。 思益梵天所問經 解諸法品第五聖諦者。知苦 無生。是名 苦聖諦。知集 無和合。是名 集聖諦。於畢竟滅法中。知 無生 \ 無滅。是名滅聖諦。 於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 得道。是名 道聖諦。 諸法無行經卷上佛告文殊師利。若行者 能見一切法 即是 無生性。是名 見苦。若能 見一切法 不集不起。是名 斷集。若能 見一切法 畢竟滅相。是名 證滅若能 見一切法 無所有性。是名 修道。 佛說文殊師利問法經佛告文殊師利 若見 一切法 即不生故 即見苦諦。若見 出生一切法 消除故 即是集諦。若見 最上涅盤 一切寂靜法相 即是滅諦。若見 究竟一切法性 即是道諦。

2014-03-14 15:11:12 補充:
如實觀察五蘊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四
==============================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
世尊!
云何 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 能學五蘊?

復次善現!
若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
如實知色 色自性空,
如實知受 受自性空,
如實知想 想自性空,
如實知行 行自性空,
如實知識 識自性空。

善現!
是為 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 能學五蘊。
======
自覺六根五蘊十八界無自性 是基礎

2014-03-17 14:45:39 補充:
一個地方淹水了,淹水定有淹水的原因、緣由。

要解決淹水的問題,就要先找到致使淹水的原因、緣由。
======================================
六根無自性 萬法無自性

只有有性的佛性 死後能起十二因緣

不然還有其他??

2014-03-17 15:04:09 補充:
佛性是因緣、緣生???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善男子。
是因非果 如佛性。
是果非因 如大涅槃。

是因是果 如十二因縁所生之法。
非因非果 名爲佛性。非因果故 常恒無變。------佛性常恒無變

以是義故。
我經中說 十二因縁其義甚深。無知無見不可思惟。
乃是 諸佛菩薩境界。非諸聲聞縁覺所及。
====================
如來走後 中陰仍在說法

佛性 緣生 合理否??

2014-03-17 15:23:55 補充:
西元前一世紀 沒有大乘經 但有四阿含

四阿含 說十二部經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 (一一三八)
中阿含經卷第一(一)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五(一七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四(二〇〇)
佛説長阿含經卷第三
佛説長阿含經卷第十二(一七)
増壹阿含經卷第十七(一〇)
増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
増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一)
増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一)
増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八(八)

破無大乘佛經邪說 剛剛好................

2014-03-17 20:05:36 補充:
才剛說 南傳阿含經或是漢傳阿含經,其實都是部派佛教時期的傳誦本

又拿《雜阿含》287經 在說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十一

舍利子言:
何等法 無所有,若不了達 說名 無明?


舍利子!
無明 無所有,
行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 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無所有,
以內空故 乃至 無性自性空故。


舍利子!
愚夫異生 若於如是 無所有法 不能了達,說名無明。

彼由 無明 及 愛 勢力,分別執著 斷\常二邊,
由此 不知不見 諸法無所有性,分別諸法。

2014-03-17 20:13:29 補充:
增壹阿含經卷第九
==============
(九)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二人。於如來眾 而興誹謗。

云何為二人。

非法 言是法。
謂法 是非法。
是謂二人 誹謗如來。

復有二人 不誹謗如來。
云何為二。
所謂
非法 即是 非法。
真法 即是 真法。
是謂二人 不誹謗如來。

是故諸比丘。
非法 當言 非法。
真法 當言 真法。

如是諸比丘。
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收錄日期: 2021-04-20 15:11: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314000015KK030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