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第一次國共內戰之前, 此時蔣介石已準備與中共及蘇俄分裂,從1926年到1938年,先後有一百多位德國顧問以私人身份來到中國為蔣介石政權服務。第三任顧問佛采爾抵達中國之初,正值蔣桂馮閻“中原大戰”開場之時,在他的參預下,成功地進行了蔣軍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步炮空聯合作戰,佛采爾及其德國步炮空軍事顧問在這場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蔣介石的剿共戰事卻比軍閥內戰更為複雜艱難,從1930年底到1933年春,國民黨軍對蘇區紅軍發起的四次“圍剿”均以失敗告終。1933年9月,蔣介石對江西蘇區發起第五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圍剿”,佛采爾鑑於前四次剿共失敗的教訓,他制訂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這種“囚籠政策”,改變了過去國民黨的長驅直入,急於要把紅軍一口吃掉的原則,這種戰法,用碉堡戰術,每隔幾里路就駐兵,修築碉堡,修築封鎖線,一步一步把中央紅軍向蘇區壓縮,最後把中央蘇區圈定在一個,很小的一個區域內,造成了最後紅軍只能突圍而戰役,導致紅軍被迫轉移長征。
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之初,國民黨具有全面優勢,但自內戰之初起,國民黨就在軍事戰略與戰術上犯下一系列錯誤,分析指出當時國民黨內部雖然主戰派佔據上風,但並未形成對戰爭指導的全盤戰略部署與戰術規劃,戰爭的進行,基本決定於蔣介石的個人決斷,蔣的作戰綱領認為先要佔領據點,掌握交通,由點來控制線,由線來控制面,使匪軍沒有立足的餘地”。蔣的這一套邏輯,在全面內戰初期的攻勢中,國民黨軍在進據交通線、擴大佔領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歷經實戰之後,卻顯出其不符合戰場實情及其一廂情願。
首先是中共並不拘泥于固守某地,在必要時連其政治中心延安亦可放棄;其次是當時各地間的現代交通線路尚未成網,同時國民黨軍的能力也還達不到以交通線封鎖中共部隊運動的程度,蔣的阻其“流竄”又成了空談。由於蔣介石固執于自己的一套邏輯,使國民黨軍斤斤計較于佔領點線,反而使佔領點線的軍隊成了蔣自己後來所稱的“呆兵”,使一線攻擊部隊越來越少,失去了軍事上的主動權。
其次共軍能有極大的優勢,很大一部分恐怕要歸功於潛伏在國民黨中的間諜,如板主所說之劉斐,經歷史學者考證劉斐他是導致張靈甫整編74師和淮海55萬國軍被圍殲的共諜之一。共產黨滲透的程度有多驚人?原國民黨國防部中將作戰廳長郭汝瑰,這位常在蔣介石身邊參與指揮作戰的高級將領,當年和國防部中將作戰處長劉斐互咬對方是共諜,結果劉斐真是屬於華東野戰軍敵工部,而郭汝槐直屬共軍總部,國軍作戰計劃共軍竟比國軍還先知道,試問國民黨焉能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