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5、16世紀,世界進入了大航海時代,台灣在經歷西班牙與荷蘭統治後,鄭成功成功趕走荷蘭人,建立台灣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明鄭時期視臺灣為反清復明基地,閩南式建築就此引進台灣。其次明鄭時期對日本、暹羅、安南及呂宋皆有貿易往來,閩南地區亦早有南洋方面的接觸,因此,臺灣的閩南式建築受外來影響。
公共建築方面,陳永華倡建孔廟與武廟,鄭經也興建所謂七寺八廟;至於像臺灣城隍廟、開基天后宮及大觀音亭都經大肆興建。明代原物恐怕已經不存在,不過,其選址及範圍一直延續下來,它奠定一些重要古建築的基礎。例如臺南城市的規劃,後代還是遵循四坊的範圍,孔廟、祀典武廟、北極殿、大天后宮及府城隍廟皆仍在明鄭時期之原址上。
明鄭時期的官署建築有的沿用荷人留下之建築,像是承天府,也就是我們現今的赤崁樓;天興州署以及萬年州署,原為縣署,後來經由鄭經改為州。天興州署。在清代改為臺灣府署,在今衛民街;萬年州署則改為臺灣縣署,在今忠義國小校內。
閩南文化建築特色:
1.屋頂的曲面部分是在平直的椽木上以磚瓦灰泥填砌而成。大門及其兩側是閩南式民居裝飾的重點部位,包括:格門、花窗、楹柱、柱礎、門枕石、木石磚雕等。檐下是閩南式民居另一重點裝飾部位,主要著力於斗拱、雀替、斗座、瓜筒等,再配合泥塑、彩繪、剪黏、交趾燒等裝飾性配件。屋脊上燕尾、馬背和瓦鎮也是傳統建築的一大表現。閩南式的屋頂採馬背式,閩南人稱馬背為「脊頭」或「圓脊」,工匠師傅會依風水需求與個人喜好,而將馬背的造型加以變化成「金形圓、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銳、土行方」等五種形式。南部只有中了科舉的人家才可建造燕尾式屋頂;北部稍有財富的人家則擅自建造燕尾式屋頂,以誇示社會地位及財富。
圖片參考:
https://s.yimg.com/rk/AD01791932/o/1073103224.jpg
燕尾多見於官宦大戶
2.建築的樑木材料上大部分是使用圓形的斷面,少用方形。
3.建築物之擴展,除了增多進深的院落,並流行以護龍的橫向延展。
◎護龍為傳統建築中位於正中央主屋兩旁的房屋,代表比主屋次等,且離主屋越遠就越次等。依護龍的延伸,分為一條龍(無護龍),單伸手(一條護龍),三合院(兩條護龍),四合院(三條護龍),及多護龍等。
(1)一條龍:一字型的住屋,閩南人稱「正身」、「厝身」。一般房屋的格局,三間橫排,俗稱三間起,三間不夠居住,就在兩邊各增建一間,也就是一排有三、五間長方形的房間,中央正廳為最尊貴,是祭祀祖先神明的所在,也是接待賓客的地方。越靠近正廳的房間地位越高,左尊右卑。廚房俗稱「灶腳」,兼做飯廳或工作間。閩南人很敬重灶神,一定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的字樣,貼在煙囪邊的牆上,常加祭祀。
(2)單伸手:一條龍住屋與單邊護龍呈曲尺型,閩南人稱「伸手」。
(3)三合院:五間起若仍不敷使用,則在兩端向前增建「護龍」,形狀如ㄇ字型,這就是所謂的閩南三合院。
(4)四合院:如果把「護龍」的兩頭再蓋上三、五個和正廳平行的房間,中間圍出一個天井,形狀如口字型,前後兩進,左右護龍,規模較大,就叫做「四合院」。
(5)多護龍合院:假使人丁興旺,則於左右護龍外,加蓋外護,逐漸向外擴建,如楠西江家古厝中的所有建築皆以祖祠為中心,龍虎兩邊護龍計有十三條之多,每條護龍長約兩百公尺,分住近百戶約兩百多人江家四大房的宗族成員。
4.特別注重裝飾。手工的剪黏,交趾陶,豐富精細的木雕為主要特色。一般民宅只有簡單彩繪,寺廟則特別活潑。
◎正脊側多分三段,中段以雙龍搶珠、雙鳳為主,兩側以花草、吉祥圖案為主;此外也有佈滿人物戰馬、八仙而不分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