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追求靈性成長,使人更孤僻?

2014-03-09 6:20 pm
為什麼追求靈性上的成長,
容易使人性格孤僻?
面臨失去很多關係,這樣好嗎?...

(請有類似經驗或感受的前輩就好,謝謝~)
更新1:

(請有類似經驗或感受的前輩“回答“就好,謝謝~) 謝謝藍水晶,但“文字“不是我的重點, 重點只在於懷疑自己的改變, 關係與否在當下往往只能擇一, 只是想看看是否有人經歷過分享而已。

更新2:

感謝各位智者(能賢、Mercy、Hben、波大德)的鼓勵與指引,有我幫助的!

回答 (10)

2014-03-10 1:38 am
✔ 最佳答案
我們用現代的思維去修正過去的缺失,再用現代的結論去勾勒未來的完美,思想是以過去和將來為運作模式,思想是讓我們永遠無法活在現在的。
如果說追求靈性成長會使人孤僻,那就要問你自己是否真的"活在當下"!~而不是"只是存在"!~

如果你懂得思想機制,你就會明白人的困惑了
參考: 自己
2014-03-10 3:55 pm
宗教的目的本來就是要使人與社會大眾脫節,藉此好控制信徒。


與其把時間寄託在宗教信仰或花錢在命理及風水,還不如把握時間創造生命價值,

認真打拼工作事業、調劑家庭生活及親情連繫、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閒餘之時,遊山玩水及享受美食,放眼天下;博學多聞,增進智慧才藝;

運用財務及管理分配,退休後得以樂逍遙、免煩憂!

有意義的人生才能為生命帶來真正的富足,迷信只會讓人淪陷。


●如果您是疼惜自己、照顧家人、孝順父母、敬老尊賢者;

人生不想意外頻傳、不再徒留遺憾,請您務必趕快看:《人生大挑戰》,就能找出你所有對鬼神的疑惑!


--全文免費閱讀--http://blog.xuite.net/heroic.figure/life/172618432


千金難買智慧通,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若能認知、改變,您的人生將更幸福、更美滿!


-序文:

※《人生大挑戰》的內容,是我的親身經歷,也是人類一出生,就必須面臨的智慧考驗。

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中間活著的時期要做什麼事?生與死之間陰陽差異又是如何?


這不是無解之謎!只要願意放下成見,仔細邏輯本書所傳達的真理,就能找到答案,

必能讓困境迎刃而解、人生豁然開朗—這是真正唯一揭開「陰、陽、生、死」內幕的真人實事傳記,

讀者可由閱讀中找到『解決人生困境的化解法』、『面對人生百態的智慧』、以及『避邪的正確方法』。
2014-03-10 11:34 am
心靈清淨後.智慧開起.
那時會發現.旁邊的的人.一直受世間的名利.欲望的影響.
心一直無法清淨.智慧無緣開起.與你的差距越來越大.
如版主因此而生慈悲心.相信會分享所得.
無奈.人心的多變.未必能接受.於是與旁人越行越遠.
因此.自覺容易使人性格孤僻.面臨失去很多關係.

然而悟道而心靈清靜者.是不會孤獨的.
因為智慧已開.而能明事理.
至心生慈悲時.會不忍世人.未能放下名利與欲望而難過.
上智者.應能體諒下智者.
知識廣博者.應能體諒知識淺薄者.
如此.豈會孤獨.豈會失去很多關係.



2014-03-10 11:03 am
如果你是真的走在那條通往永生的小路上,就是正常的,因為那條路是很少人行的,耶穌不也這樣說了嗎!太7:13 你 們 要 進 窄 門 . 因 為 引 到 滅 亡 、 那 門 是 寬 的 、 路 是 大 的 、 進 去 的 人 也 多 。
7:14 引 到 永 生 、 那 門 是 窄 的 、 路 是 小 的 、 找 著 的 人 也 少 。 我們不是孤單的,耶穌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亞伯拉罕不是奉命要離開拜偶像的家族嗎!不要緊的,只要得着福音的大能,放棄一切都是值得的。
參考: Bible
2014-03-10 4:25 am
是啊
為何沒有經過診斷
更可笑的是懷疑他有病!
還去亂吃藥
例如釋迦牟尼~
好好安分做人他不要
偏偏跑去搞什解脫之道
起初誤以為他已經得了~
無上正知正覺還五眼六通
最後親身經歷證實呢?
佛以:700年末法佛門魔影幢幢
佛法破綻處處
故而魔可進入佛教輕易破佛陀佛法

那麼事實呢
佛以不立文字傳教
佛的教義淡泊世俗名利~戒律不妄語
佛教卻是:
離經一字就是邪魔!
直接把佛身世假冒王子
還拿日本油畫假冒觀音騎龍

更可笑的
佛陀所指的魔~就是當今佛教的寶!

2014-03-09 20:37:20 補充:
更奇怪的是
有人已經以身試法
並且一而再~再而三把它的經驗揭示:
700年末法佛門魔影幢幢
問題是那些不問結果
魚貫而入~追隨
一味的如法泡製

不懂因果,也該懂結果!
所謂實事求是
實踐才是檢驗真理之唯一方式

更可笑的是連那些諸多疑點跡象
甚至已經證實的還視而不見
然後自我安慰那是考驗!!!

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難怪有:地獄之門僧到多!
更有佛陀:
,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按佛陀揭示
佛教修行者他們可是至死不改~甚至死後還為魔民

2014-03-09 20:53:36 補充:
一般人大都只須到了人生盡頭
就會: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易言之:
面對死亡~一切爭奪已經沒有意義啦
當人不再為那些所左右
他就可以~回歸善良

但是為何同樣
佛教的真修行者~會至死不悟呢?
甚至還須~「~命終之後,必為魔民,」?

2014-03-09 21:47:12 補充:
不好意思
我再補一槍
哦~應該是補一句
不過補一槍~也不錯
以免他們在那拖命~

會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那大都指行為比較差的人啦
特別是很差很差的~
最後都還能清醒

所以
那些至死不悔改的修行者~是比一般人很差的還要慘啦
那麼差距上有多少呢?

用簡單的表示
一般人的下下人vs佛教修行的上上人
結果
佛教的上上人慘輸一般的下下人.
2014-03-09 7:50 pm
所謂的關係......也就是因緣.....是呈現12種類型變化以及6種不變定律的。


不管是褒是貶.......這都是改變類型的因緣........
唯獨聯繫因緣那一條冥冥中的同步不變(恆變)

2014-03-09 11:51:35 補充:
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

2014-03-09 11:52:27 補充:
所謂的孤僻......那是呈現出的表面包裝...........我們現代語言可以稱呼他為視覺系。

2014-03-09 11:52:49 補充:
式覺空間係的關係

2014-03-09 11:57:54 補充:
他的影響力是從物質面開始的......
物性的氛圍(屬性)偏向哪一種質感的變化...就從那一種性質發生變化。

但是這種理念想像若沒有完整的契合時空背景........就會呈現矛盾的思考(嚴重一點會當機,本能排斥的反應)。

2014-03-09 12:02:42 補充:
於是呼........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知識中的理想的念頭若遇到啟發的機會仍舊會不斷的驅使運動.......想要達到既定的認知目標。

2014-03-09 12:18:59 補充:
抱歉!講的阿里不達的不清不楚...........

這麼說好了!

圍繞著
一張白紙的平生履歷
所發生的各種事物性(立可白、水彩、油畫、塗鴉、印刷、文字、書法、烏漆摸黑、宣染、凝著、定型...........)........統稱文化透明度。
2014-03-09 7:32 pm
所見如是:

為甚麼追求身體的健康,卻適得其反?因為沒對症,也沒對藥啊!沒對症,所以開錯藥,錯在醫師;沒服(用)藥,所以延誤病情,錯在病人。自己假裝醫師,自我診斷疾病,自開特配藥方,自服所配解藥,雖然久久不癒,仍舊深信不疑。奇怪啊!真是滿奇怪的啊!
2014-03-09 7:31 pm
小樺您安:
看淡或疏離,都只是暫時性的ㄧ時覺.後來!會是怎樣的延續?就後學來說---還是歸回到現實中.只是!對人,對事,對物的看法不同於以往.人人自俱本心.演變不會是相同.只是!不要背離良心本性.若!成冷漠的孤寂,絕情待世.只怕!荒廢了覺性,誤失了知智.
2014-03-09 7:14 pm
你要知道一般所謂的情感關係本身就不穩定,是隨緣而定! 所以你為了暫時的緣分而捨棄永恆的靈性成長...這就是一種癡迷..! 這樣你反而會遭受到無盡的生死別離的情感折磨...更甚者也會因情感而造下許多邪念和無盡的因果罪惡..! 所以靈性成長修練本身就是為解脫眾生之苦而存在...你必須超越自我意識,昇華人性之後才會知道人類的一部分問題就來自於情感的執著...! 而且成長後的你並不會感到孤苦...因為你選擇和整個世界的存在在一起...當你和世界的存在連線之後...你就會知道甚麼叫無知...甚麼叫做愚痴...甚麼叫做幸福..!
2014-03-09 6:45 pm
孤僻是一種主觀的貶抑形容詞。 一個人不認同團体,就會被這團体形容為孤僻。 至於個人和團体誰好誰壞? 誰對誰錯? 不是多數人就對,也不是少數就一定對。 所以.......這種粗淺的形容詞,還是少用

至於你的疑或,我想 你或你看到的例子,對"靈性"的認知,都只是一種模糊想像吧?

當你能明明白白說出什麼是靈性,那你就能回答你自己的疑問。


收錄日期: 2021-05-02 10:31: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309000015KK014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