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漢的時勢因素

2014-03-02 10:53 pm
請問王莽成功篡漢是受到甚麼時勢的因素影響?

回答 (4)

2014-03-03 1:55 am
✔ 最佳答案
1. 王氏專權
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頗為長壽,元帝死後,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身份提拔父兄。如王鳳、王音、王商、王根等先後被任命為大司馬大將軍,掌控朝政。王政君的親弟王曼早死,她對喪父的姪兒王莽十分憐愛,而王莽亦與其他王氏子弟不同,奮發上進,年輕有為,朝野民望甚高。王根告退後,王政君便任命王莽為大司馬,輔助皇帝執政。王莽漸掌政權,為他篡漢提供有利條件。

2. 五德終始說盛行
西漢距離上古不遠,人民比較迷信。當時儒生好談災異、祥瑞,常以自然現象來附會人事的禍福。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也盛行,其說強調朝代循環論,每朝各有興衰。漢末政治、經濟及社會不行,一般人相信漢德已衰,遂民心思變。預期會有新聖人出現。王莽乘機大造有利於自己的符瑞、讖語,偽造符命,顯示自己是新聖人的證據,結果取得帝位。

3.君主腐敗,人心思變
西漢傳至元帝,國運開始衰落,君主貪圖逸樂,窮奢極侈,且繼後諸帝又命短無嗣,大權遂旁落外戚之手,外戚擅權,政治腐敗,危機四伏。再加上東漢社會經濟貧富懸殊嚴重。豪族商賈佔據大量土地,兼併嚴重,當時「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地」,農民非常貧困,甚至流離失所,飢寒交迫,因而人心思變。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4-03-08 6:14 am
1. 王氏專權

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頗為長壽,元帝死後,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身份提拔父兄。如王鳳、王音、王商、王根等先後被任命為大司馬大將軍,掌控朝政。王政君的親弟王曼早死,她對喪父的姪兒王莽十分憐愛,而王莽亦與其他王氏子弟不同,奮發上進,年輕有為,朝野民望甚高。王根告退後,王政君便任命王莽為大司馬,輔助皇帝執政。王莽漸掌政權,為他篡漢提供有利條件。

2. 五德終始說盛行

西漢距離上古不遠,人民比較迷信。當時儒生好談災異、祥瑞,常以自然現象來附會人事的禍福。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也盛行,其說強調朝代循環論,每朝各有興衰。漢末政治、經濟及社會不行,一般人相信漢德已衰,遂民心思變。預期會有新聖人出現。王莽乘機大造有利於自己的符瑞、讖語,偽造符命,顯示自己是新聖人的證據,結果取得帝位。
參考: google
2014-03-03 5:08 am
為何說王莽乘西漢末年儒家改制運動而興呢?又為何王莽能夠篡漢而自立為王呢?王莽能篡漢自立,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夠乘當時的形勢----儒家學說,順著這種潮流發展個人勢力。在西漢的背景方面,當時儒學興盛,提倡抑君權,祟孝道,於諸臣中物色賢者執政。亦提出了個人修身以周公為學習對象。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勤學,節儉,廉潔,推恩施財都是儒學所提出的。當時亦流行五德終始說和禪讓制。禪讓是儒家所讚美的。但如何禪讓?讓給何人?故此產生了五德終始說。大意是天人相應,政治與人事相配合天德。天有金木水火土五種力量,相生相剋,運轉不息,故政治也有興衰代謝。一代之興,天必降符瑞,聖人受命,登大位,訂制度,興禮樂,封禪。及其德衰,則變異出現,天意示警,必須禪國讓賢。這種理論正與儒家不主一姓,抑制君權的政治理想暗合,所以漢儒多能接受。在漢潮提倡這種學說的著名人物,首推董仲舒。董仲舒提倡天人合一說,便是將儒家思想與五行之說密切結合,對漢代政治與學術都有深遠的影響,提出”為政而宜於民者,固當受祿於天。所以這種學說經此一代大儒的提倡,成為了眾所周知的真理。當時漢室已衰,在這種思想激盪的時代,禪讓是勢在必行的。

另外當時政治腐敗,國力薄弱,滅亡也是早晚的問題。1而皇室的腐敗,亦加速了漢室的崩潰。所以有言"漢廷政治,如秋果之熟,不擊將自墜。人心向倦,無可維繫,皆求一變故常以為快。"也是不無道理的。天災人禍,農村破產,徭役繁重,亦使人心思變。這些因素也是中國歷史上朝代興替的原因之一。所以改革變法就成了必然的趨勢,而西漢的滅亡亦是冥冥中自有天意。

在主觀的因素,即王莽的為人方面,他是一個儒生,一切以儒家教條為準則。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勤學節儉,廉潔等,他都可以做到。他也是一個典型的讀書人,博覽書籍,手不釋卷,亦克己勤學。而王莽父親早死,年幼家貧,反而把他的心智磨練得更成熟,令他發憤向上,決心揚眉吐氣。由於他廣受人民愛戴,憑藉外戚王鳳的權勢,終於扶搖直上,從此官運亨通。他憑藉外戚王鳳的地位之後扶搖直上,當上了新都侯。之後亦更加謙卑,虛心結交賢士大夫,以博取人民的愛戴。之後趁皇帝年幼,乘機攝政,位居大司馬。其後,他以大司馬的身份使他的女兒成為皇后,自己亦成為大司馬兼國丈,完全控制了朝政。在元平五年,平帝崩,便立孺子嬰為王。孺子嬰幼弱,王莽居攝亦成了不免之勢。而王莽的居攝,是由宗室劉慶所提議的,可說是理所當然的。之後,他利用當時流行的五德終始說,強迫孺子嬰禪讓給他,最後篡漢自立,國號新,史稱新朝 。

王莽利用不同手段,以打倒他的政敵。他處心積累,只為一個目的,就是要抓牢政治實權.為達到目的,他不惜打倒別的集團,以培植自己的勢力,鞏固自己的地位,為篡漢之事奠下了基礎。

而他能夠成功篡漢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乘儒家而興。他有一個雙重身份,他既是一個儒者,又是一個外戚,在儒學治國時,他就是一個理想的政治人物,他的政治理念和措施既然是出自儒家,所以是眾望所歸,被各儒士所肯定的。另外,他行符眾望,得到儒士的愛戴,儒士都以依附他為榮,形勢所趨,王莽代漢亦是必然的事實。另外,他能夠乘當時的形勢,潮流而發展勢力,利用當時流行的五德終始說來推翻王朝,可見是成功的。而他靈活的政治手腕,亦是成功的原因之一,他深明造勢的重要,時時刻刻也不忘為同僚,宗室,百姓謀福利,所以很快便得到人民的支持。綜合以上的主觀和客觀因素,王莽代漢的成功因素可說是”自助,人助,天助也”。

在他即位後,他傾心接納天下賢士,他一面根據典藉,一面迎合儒家思想,積極從事改制,力求革新以符合新朝代。他的理論之高,氣魄之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所以就在各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改革。其改革有濃厚的復古意味,亦表現了他其欲救民濟世,以實現其儒生治國之理想,熱情。
2014-03-03 3:54 a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2/22z/22z04/22z0442.htm
哀帝立,重用自己的外戚丁、傅兩家,莽奉政君命罷官就國。哀帝卒,無嗣, 政君即以太皇太后臨朝稱制,召還莽,拜大司馬,迎立年僅九歲的中山王,是 為平帝。此時王莽已不再聽政君節制。從此,「附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大 吏進退皆任莽意之所欲。元始二年(1年)莽進位太傅,號安漢公,再進宰衡。 他諷公卿奏請政君歸政,政事由安漢公平決,權同皇帝。
為取得民眾支持,以奪取政權,王莽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交大司農賦給平 民;還依古制起明堂:辟雍、靈台,增加博士名額;網羅儒生數千人詣京師, 令改正前人乖謬,統一異說。他辭讓新野田的封賞,吏民上書頌德者近五十萬 人。元始五年加九錫。是年平帝不明不白死去,莽立兩歲的劉嬰為帝,臣民稱 莽為「攝皇帝」。始初元年(前8年)劉嬰「禪讓」於王莽,莽即皇帝位,次年改 國號為「新」。


收錄日期: 2021-04-13 20:12: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302000051KK0010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