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統治古代中國的時間很長何因?

2014-03-01 6:12 am
中國漢族人口目前約佔中國總人口90%以上,在古代中國漢族人口也是佔大多數人口比例,少數民族人口比例低,但從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北部,遼和金和西夏等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北部,元朝和清朝等少數民族統治整個中國,少數民族統治古代中國的時間很長何因,是古代中國漢民族不夠團結,還是少數民族的統治慾望高,請教各位前輩,謝謝。
更新1:

少數民族統治古代中國的時間很長何因,應該不是只有在軍事方面,政治經濟社會人心方面應該是比軍事方面重要,軍事方面只是打天下而不是治天下,請教各位前輩,謝謝。

回答 (5)

2014-03-04 2:38 am
✔ 最佳答案
先來解釋『漢民族』這個詞的定義。
在此之前較常被使用的是「華夏」(起源於中國北方黃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民族政治認同根據時間與空間的不同,對華夏、漢人的定義都具有差異。是中國的主體民族。

中國文明同時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本是分裂自治的各個部落,最早的天子黃帝其實是天下部落共主,並沒有至高無上的皇權。

統一之後逐漸發展成農業社會,其富裕、安定的生活吸引外族遷徙或武力搶奪,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時代都未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直到秦漢大一統的盛世,漢武帝致力於討伐匈奴。南匈奴歸順漢朝,北匈奴往西遷徙;獲得空前勝利後,中華民族驕傲的自稱『漢族』。


漢人真的是指單一民族? 自古以來不知道混血多少次,要分血緣的話難以分清楚,漢族只是中原地區居民的通稱而已。

少數民族統治中國時間長,是因為實行漢化政策。 正所謂「馬上打天下,馬下治天下。」 漢高祖、唐太宗精於此道,先後創造四百年、三百年的漢、唐奇世。 反觀元朝,雖然疆域是歷代最大,開國也不過九十年就被漢人推翻了。

遼國、西夏、金國等外族政權也是如此,遼國沒有自己的貨幣,連官員的薪水都以宋朝錢幣支付;金國雖然保有自己的風俗但漢化更徹底。

清朝時,為攏絡漢人,重金禮聘明朝遺老入朝為官,善待士人、舉行科舉考試,也玩兩面手法:大興文字獄逮捕文人,消滅漢人反抗意識。

除了外族政權手段高超,漢人不團結也是原因之一。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便是好例子。

俗話說:「你們漢人什麼都少,就是長反骨的特別多。」

2014-03-03 18:39:29 補充:
這句話真中肯......
參考: 維基+個人知識
2014-03-02 12:45 am
馬鐙真正另騎兵強大的原因是,衝擊力。

在馬鐙出現以前騎兵在馬背上腳是沒有失力點的,
自從有了馬鐙的出現騎兵的衝擊力是原來的三倍左右。

原本騎兵只是用腳夾住馬腹在馬背上作砍擊的運動,
有了馬鐙可以變成集中衝擊。
2014-03-01 4:16 pm
大大好 個人淺見認為這是因為遊牧民族在軍事技術上有了革命性突破 戰鬥力占上風有關:

在春秋戰國以前.遊牧民族對中原華夏民族構不成什麽大的威脅.遊牧民族當時活動的範圍也很小,戰鬥力也不是很強.那是因爲馬匹的運用還沒有達到後來遊牧民族熟練的程度.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有多少活動於北方的遊牧民族被華夏族消滅與同化,不可計數,林胡,婁煩,赤狄,山戎等等.他們也有許多逃到今天的蒙古大草原.演化爲後來匈奴等遊牧民族.這都表明當時華夏民族軍事力量與民族性格強悍於遊牧民族的表現

但是在西元前10世紀的時候,有一個遊牧人不知爲什麽騎上了馬(這是西方歷史學家考證出來的,他們認爲人類是西元前10世紀左右騎上馬的.之前馬主要用來拉車與吃肉).且在一定程度能夠運用騎兵戰術的遊牧民族開始對華夏民族構成威脅了!這時期的遊牧民族也儘量不與華夏族以步兵爲主的軍隊進行硬戰,他們主要利用馬的機動性,來去如風。殺人搶劫。如果華夏族步兵來戰,他們則騎馬逃奔。把華夏族步兵引入大漠荒原。在古代後勤極其落後的情況下。如果步兵對遊牧騎兵進行跟蹤打擊,那是十分危險的,因爲步兵的機動性根本不如騎兵。你要打他,你根本打不到。後勤跟不上,當你餓得不行時,遊牧民族利用騎兵的機動性,他想什麽時候打你就什麽時候打你。後來在魏晉時期發明了馬鞍與馬鐙更強化了遊牧騎兵的優勢。騎兵的衝擊性也讓遊牧民族掌握了。至此以後遊牧民族給華夏民族帶給了沈重的災難。

對於華夏民族與遊牧戰爭在以後的戰爭中我們完全可以參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蘇聯與德國。德國可以看成是遊牧民族,蘇聯可以看成華夏民族。馬在古代是最重要的戰爭資源。就像現代的坦克。在蘇德戰爭初期,德國集中使用坦克,最大限度利用了坦克的機動性與衝擊性。對蘇軍造成滅頂之災。蘇軍爲了對抗德國的坦克,也是想盡辦法,如挖反坦克壕(可以類比于中國修長城)。大規模利用反坦克地雷(可以類比於古代中國爲防禦騎兵而撒在地上的鐵藜)。給步兵裝配反坦克槍(可以類比於古代中國某些特種兵,如岳飛手下專破金軍拐子馬的敢死隊)等。但這些都無法擋住德國的坦克。因爲坦克掌握了戰爭最根本的兩個要素機動性與衝擊性。蘇軍挖反坦克壕,埋反坦克雷,裝配反坦克槍等作法。都是防禦性的。衝其量最多也只是延緩坦克的進攻速度或者在小範圍內取得一些小勝利。戰爭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德軍手中,他們的坦克要在什麽地方打你就在什麽打你。而你爲了防禦他們的坦克不得不處處設防,造成兵力分散,一處受到打擊時,蘇軍因爲機動性不強,往往救援不及,而德國的坦克利用機動性與衝擊性早已突破到蘇軍的後方,也正因爲有了戰爭主動權,也就是先下手的權利。德國坦克往往是從蘇軍兩個方面軍的結合部一般都是防守比較弱的地方進行突破。在莫斯科保衛戰初期,蘇軍在維亞濟馬地區的防線被德軍古德裏安坦克部隊突破,造成被俘67萬人的重大損失。史達林非常惱怒。因而懷疑蘇軍西方面軍司令科涅夫有通敵行爲,派莫洛托夫與伏羅席洛夫去審問他。伏羅席洛夫指責科涅夫把蘇軍的主動權讓給了德軍,科涅夫反駁說,德軍的主動權是建立在他們強大的坦克裝甲部隊基礎上的。科涅夫這句話說明瞭機械化部隊在現代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同樣也可以運用到中國古代騎兵戰術上。蘇聯最後擊敗德國坦克也還是依靠自己的坦克部隊。但在中國古代馬匹的數量與質量,內地與漠北是不能比的。而且在農業時代這些問題根本也無法解決。遊牧民族在兩千年時間裏緊緊握住了對華夏民族的戰爭主動權。發動對華夏民族的戰爭與襲擾對他們並不算難事,但華夏民族要有效反擊他們則變得非常艱難。

造成遊牧民族軍事力量突變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如自漢朝以來,許多遊牧民族遷入內地,開始學習農耕以及其他技術。而又與留在長城以北的同族保持聯繫。這樣的內地的變化與虛實他們一目了然,學習農耕使他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變,極大的增強了他們的戰鬥力。漢族的另一項重要的軍事技術也爲他們所學會,那就是冶鐵,在漢武帝時代,匈奴人的多數武器還是青銅的(電視劇漢武大帝關於匈奴彎刀的描寫純屬捏造)。但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遊牧民族就全用鐵制的武器了。在農業時代,鐵器是非常重要的戰爭資源,但冶鐵並不難學會,不像現代社會的資訊戰武器那樣,需要整個社會發生巨大的變革才能製造得出來。一個文盲做幾年學徒就會冶鐵了。而且此時,還發明了騎兵最重要的配套設備——馬鞍與馬鐙,在魏晉以前漢代,壁畫中從來沒有出現過騎馬者使用馬鞍與馬鐙的,但魏晉時期的壁畫與繪畫中出現了。馬鞍與馬鐙的發明使遊牧民族掌握了騎兵的衝擊性。而先天性缺乏馬匹的漢族從此在軍事上徹底陷入了守勢。漢族的這種劣勢直到工業社會火器的發明才結束。


2014-03-01 09:02:04 補充:
字數超限 轉入意見補充內容

2014-03-01 09:02:33 補充:
馬鞍和馬鐙是全套馬具中繼馬嚼和繮繩之後最重要的發明。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于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繮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長時間騎馬容易疲勞,同時在奔跑的馬背上也難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戰中,騎手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刀劍和長矛,劈砍或刺殺落空、雙方兵刃的撞擊等都隨時會令騎手從馬上滑下。因此這一時期騎兵除速度占優外,其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騎兵到達目的地後,往往下馬作爲步兵投入戰場,亞歷山大時代的馬其頓騎兵就是如此。

2014-03-01 09:03:15 補充:
第一個革新(這只是一般性的看法,但其實際的發明順序不一定是這樣)是高橋馬鞍的出現,馬鞍兩端從平坦轉爲高翹,限制了騎手身體的前後滑動趨勢,提供了縱向的穩定性。第二個則是馬鐙的使用,它通過固定雙腳提供橫向穩定性,同時在馬鞍的協助下將人和馬結爲一個整體,使騎兵利用馬匹的速度進行正面衝擊成爲可能。

2014-03-01 09:06:03 補充:
西方學者這樣評論進入歐洲的匈奴人攜帶的新裝備:“馬鞍是人與馬完全結合在一起的關鍵。匈奴人獨特的馬鞍引起了羅馬人的驚奇。他們的馬鞍不像羅馬人的那樣由裹住馬肚子的皮革製成,匈奴人的馬鞍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有一個兩頭高的木制托架。這樣不論馬怎麽跑,騎士們都能穩穩地坐在馬背上。相反,羅馬人笨拙的騎術使不少騎手經常在戰鬥中失去平衡,而從馬上掉下來,這通常很危險,有時甚至是致命的。

2014-03-01 09:06:37 補充:
除了馬鞍,匈奴人還從亞洲帶來了一項在當時具有革命性的創新:歐洲人從未見過的馬鐙。爲了防止腿在長距離的騎馬後會疲勞,人們在馬鞍上系上了繃帶、皮帶或者用一種亞麻織成的腿帶。這樣,腳就有了可踏的地方。儘管當時這種馬鐙還不完善,但它給騎手們一種安全感,同時也能讓他們在馬上站起來向各個方向轉身。由於有了木馬鞍和馬鐙,匈奴騎手們能在騎馬的過程中朝每個方向射箭。”

2014-03-01 09:06:41 補充:
鞍鐙的引進,在歐洲來講是一件大事,正是它使騎兵取代步兵成爲中世紀戰爭的主力,“一旦馬鐙成爲8世紀的法蘭克人通用之物,馬匹不僅能用於迅速集中力量,並且也能用來作戰了。速度可以轉化爲突擊。”“馬鐙使中世紀穿戴沈重的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産生。” 由此可見其重要的程度。

2014-03-02 11:47:09 補充:
五胡十六國各朝統治中國的時間嚴格來說也不算很長
以下是其國祚長短列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8%83%A1%E5%8D%81%E5%85%AD%E5%9B%BD#.E5.90.84.E5.9C.8B.E5.88.97.E8.A1.A8

從上表可看出除了邊疆地方的胡人政權時間較長外(那是他們的老家) 統治中原地區的胡人政權國祚很少超過50年

2014-03-02 11:47:15 補充:
結局是,匈奴民族、羯民族、氐民族,幾乎全部滅絕,羌民族領導階層也幾乎全部滅絕。四族的殘余人口,被人數眾多的漢民族所吞食,消失的無影無蹤;鮮卑民族只剩下北魏帝國的一支,到了孝文帝推動漢化運動,為南遷的鮮卑人提升文化素質,為北魏的政治與經濟帶來發展,因此國祚較長

2014-03-02 11:47:57 補充:
我們可用後世的兩個異族王朝元清作比較:

元朝蒙古人根本輕視漢人 拒絶漢化 視漢人如草芥任意欺壓激起民變 在元統治下不足百年的時間裏,這種反抗鬥爭不絕史書,據記載,只江南地區,就有200余起。

反之 清朝未入關時,已讀中國人的書籍,入關後懂得縱是高壓管治中也有漢化的手段,管治與國運總比元朝好,故統治時間也長一點 

2014-03-02 11:48:15 補充:
雖然滿族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但漢人的地位也遠遠比元朝時要高。朝廷中滿人和漢人分享大權;漢軍的規模也不比滿族八旗小。在許多領域,滿、漢分界不是那麼明顯。尤其到了清朝後期,朝廷大臣們不少是漢人。清朝的歷代統治者也非常重視漢文化,在很多領域和場合,提倡“滿漢一體”,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也大多采用漢族先進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民族矛盾並不十分尖銳。導致清朝滅亡的一是外國列強、二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制度,民族衝突反倒在其次。

結論:我們可說少數民族馬上得天下 但治天下成功國運昌隆者 最重要還是漢化成功 提升其文明素養 因此人數眾多漢人願意接受其統治 
參考: 網路整理
2014-03-01 11:58 am
我想這和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戰鬥能力差距有關,漢族人數雖多,但卻是安土重遷的農耕民族,在冷兵器時代,越野蠻就越強大,所以軍事上往往不是游牧民族的對手。
2014-03-01 7:24 am
其實異族統治古代中國時間長的只有大清,

蒙古也不過一百年而已。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9: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228000016KK0472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