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日本精銳部隊「近衛師團」自鹽寮登陸後先陷基隆,台灣民主國很快就瓦解了,基隆的陷落帶給臺北極大的衝擊,從基隆敗走的守備軍湧進了臺北,開始在城內到處掠奪,使臺北陷於混亂。於是,辜顯榮接受台北富商李春生等人之託,於七日前往基隆引日軍進入台北城。日軍在短短的的九天之內,因辜顯榮開城門,台北失守。
辜顯榮等士紳共同迎接日本軍隊入城,但這並不表示台北城的百姓完全投降了。割台之初,台灣的武裝抗日運動事實上北部並沒有缺席,北部抗日首領主要有深坑的陳秋菊、錫口五分埔的詹振、八芝蘭的賴唱、北投的楊勢、金包里的許紹文、淡水的簡大獅、大屯山的盧錦春、宜蘭三貂堡的林李成等。據說台北城破之時,日軍雖很快掌握軍械廠(今鐵路局),但在日軍入城前,已有大量槍械被民眾搬走,成為往後抗日戰爭最重要的武器資源。
日軍登陸台灣之後,他們所接觸的清軍不僅裝備落後、軍心散漫,而且毫無決一死戰的決心,相較於日軍之後遇到地方所組成的地方義軍,日方確實遭遇到頑強的抵抗。
當時的台灣仍保有移民墾殖社會的特色,有許多地方的居民為了自保,會在地方上自行組織武裝力量,藉以維護地方上的治安,特別是在桃園、新竹、苗栗、大溪、三峽丘陵地帶的居民,多以客家人為主,由於客家人時常會面對原住民的侵擾,所以通常都會組織自衛的武裝部隊。這些武力在地主、豪族的帶領之下,就成為抵抗日軍的英勇義軍。這些義軍的人數雖然不多,武器裝備也很差,但是他們的作戰精神卻和以往日軍接觸過的軍隊完全不同,個個奮勇向前、堅強抵抗,而且由於義軍對當地的地形相當熟悉,可以利用地利進行游擊戰,而讓日本軍隊疲於奔命而吃足了苦頭。
日軍費盡千辛萬苦到達目的地,並且佔領了新竹城,但是新竹城附近的郊外以及台北到新竹的交通路線,仍然掌握在義軍的手裡,各路義軍仍然繼續從事抵抗的行動,計畫奪回新竹城。日本為了阻止義軍的再次反攻,並確保新竹與台北之間的交通暢通,消滅台北到新竹之間的義軍,以便早日揮軍南下,所以擬定所謂的「掃攘計劃」,進行全面掃蕩的焦土政策,派遣部隊沿著大漢溪,前往現今的三峽、大溪、板橋等地,大肆屠殺台灣百姓,並焚毀民房,無辜受害的百姓約在數千人以上。
日軍實行殺人放火的焦土政策,目的是希望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不過事實上卻產生了反效果:眼見無辜的人民被屠殺,房舍被燒毀,使得許多原本順服的居民也被逼上梁山,紛紛加入義軍的行列,這就是後來抗日義軍源源不絕的原因,也是日本統治當局料想不到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