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較為正面的選舉文化特色
創意口號
選舉候選人往往都會設計口號,既代表個人形象、表達政綱,更希望以一句響亮的口號能夠深入民心,候選人的口號亦有具創意的,有取其名字諧音的,有取閩南語同音字的,有創作順口溜的,亦有表達對未來願景的。
選舉商品
如上屆總統大選兩組候選人,都製作不同的商品,蔡英文開設了「小英商號」,出售T恤、徽章、杯、筆記本等,更特別以「小豬撲滿」作籌募小額經費之用,予民眾自由捐款;而馬英九和吳敦義則以「平安」為主軸,以台灣國旗為設計元素,製作了不同款式的「平安福」發放給民眾,亦設計了手錶、口罩、手機殼、頭巾等。這種做法漸漸不再以推銷候選人本身當主要訴求,而是用「台北意象」當主題,設計符合時下流行文化創意,有候選人更設有店面,以「預購」、「限量」作賣點,感覺似純商業的行銷手法經營。
乾淨選舉取代旗幟
台灣的選舉文化已有了很大的改變,如旗幟不能再隨處懸掛,市容乾淨整齊了很多。除此之外,候選人更多利用了網頁、社交網頁、手機程式、影片等網絡渠道宣傳。
選舉經濟發展取代悲情牌
歷次選舉中,台灣選民的政治情感傾向主要還是取決於省籍與族群認同。無可諱言的,這種刻意操弄的「符號政治」已經足以影響相當一部分選民的投票行為及政黨認同。但民眾有逐漸擺脫了政治意識形態的左右和束縛,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了民生問題之上。
較為負面的選舉文化特色
馬路上插滿候選人的旗幟
過多的競選旗幟不但讓整齊的市區街道看起來髒亂,在選舉結束後,競選旗幟也成了許多清不完的垃圾,然而在台灣選舉似乎都要砸下大筆金錢,印製大量文宣及製作競選旗幟,在某些地方,甚至必須舉辦大型的流水席作為拉近候選人與民眾距離的手段。
攻擊性的選舉語言
民眾接收到的選舉新聞大多是藍綠互罵,互揭瘡疤的口水戰新聞,部分言論更演化成惡意攻擊,有候選人出言不遜,在公開場合及電視節目上罵髒話,或者會透過媒體揭發對手的醜聞和私隱,藍綠長期對立,讓支持不同立場的民眾也受到影響,如果一個家庭或朋友群當中支持的黨派 不同,將面臨不能在家裡或與朋友們討論政治,以免引起紛爭的情況。
挑撥族群問題
每到選舉,原本在平常鮮少引起注意的族群議題就會被刻意炒作,這嚴重撕裂了台灣人的情感,讓身處於台灣的各個族群不能團結,無法凝聚向心力。
爆出造假醜聞
有些候選人為了營造氣勢,甚至搏取選民的同情票,會自導自演虛假事件,有部分台灣媒體早已有其政治立場,但表面上假裝公正,卻在民意調查中「灌水」,衝高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的民調,影響選民的投票決定,而可信任的媒體亦曾被權力者施壓干擾,缺乏了傳媒的中立立場。
2014-02-26 18:05:03 補充:
平心而論,我們本身正面選舉的經驗不多,但負面選舉的經驗卻很多,使得我們在整個台灣政治的台面上,我們發現一個事實,很多的政客用不同的理由,把群眾捲入到政治鬥爭中,群眾是政客政治鬥爭的工具而已,例如強調所謂的「本土化」,相當強調所謂的「省籍意識」及「族群情結」,賄選、造謠、抹黑、出奧步(陰招)、人身攻擊、暴力事件時有發生……近些年來,台灣社會對惡質的選舉文化多有反思,卻收效甚微,每到選舉時節,呼籲理性、公正選舉的聲音往往被淹沒在群體性狂熱的喧囂中,黨產、賄選、暴力與賭盤仍然是扭曲台灣民主的四大毒瘤,這四毒不除,台灣的選舉文化不可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