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sinacn/20140223/10105485785.html
烏克蘭變局的背后,是一個國家在政治上的撕裂。此次示威者中很多中堅力量來自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而剛剛被議會宣佈罷免的總統亞努科維奇最后一次在烏克蘭東部城市哈爾科夫露面。這絶非偶然。兩座城市分別代表着烏克蘭內部的兩種力量:西部的親歐洲派和東部的親俄羅斯派。
烏克蘭一直在歐洲和俄羅斯之間的“斷裂帶”上。歷史上,烏克蘭西部曾長期接受歐洲天主教文明的浸潤,而東部則是俄羅斯民族的發祥地。至今,東部仍然有很多人習慣说俄語,而西部人很多甚至不會说俄語。歸屬歐洲,還是歸屬俄羅斯,這是烏克蘭人身份認同的首要問題。此次變局就起源於烏克蘭加入歐盟進程受阻,而季莫申科獲釋后在第一時間表示“烏克蘭一定要加入歐盟”,則再次點明了此次變局的主旨。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歐洲在文化上的吸引力顯然要大過俄羅斯,尤其是在年輕一代。這不僅是在烏克蘭,在整個東歐地區都是一個大趨勢。“加入歐盟”在這一代人中像是一劑萬靈藥,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此次示威者之中,年輕人占了大多數。與他們的上一輩不同,年輕人中間的地域差異減弱了,對“成為歐洲人”的渴望更強。經年累月,當親近歐洲的年輕人走上社會舞台,烏克蘭在東西方之間的天平也隨之倒向了西方。這是烏克蘭“向西”的社會根源。
“東西之爭”還體現在大國關係上,尤其是美俄、歐俄之爭上。在斷裂帶上的烏克蘭,內政很大程度上為外部勢力所左右,其中美國、歐洲和俄羅斯是最重要的三家。在這個意義上,“東西之爭”指的不僅是烏克蘭內部的東西對立,更是不斷東擴的“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迎頭相撞。
地緣戰略學家布熱津斯基將烏克蘭稱為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略支軸”。如果说,歐盟考慮的是東擴,那麼美國考慮的主要就是限制俄羅斯的問題。美歐雙方的不一致,集中體現在“粗口門”事件中。而俄羅斯的訴求則是傳統的地緣空間——從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史達林到普京沒有根本變化。
烏克蘭獨立后,美俄爭奪烏克蘭內政控制權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止。需要注意的是,烏克蘭國內走勢,和美俄之間的勢力消長呈現了驚人的吻合。2004年動蕩,親美親西方的尤先科上台,發生在美國全球權力的頂峰期,而彼時俄羅斯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到油價上漲的紅利。2010年傳統上被認為是親俄派的亞努科維奇贏得選舉上台,則發生在全球金融危機后美國勢力一度滑落、而俄羅斯看起來已經重新崛起的當口,這也並非是巧合。到了2014年,美俄之間的天平再次出現了逆轉。美國已經逐漸從危機中走出,而歐洲經歷了歐債危機后也重新加強了內部整合併開始了進一步東擴。雖然願不願意為烏克蘭出錢是另一回事,但是美歐的力量明顯加強了。
反觀俄羅斯,在危機后受到了很大打擊,前景不被看好。美國壓過俄羅斯,是理解此次烏克蘭變局的重要背景。此次美國不遺餘力地公開支持烏克蘭親西方派別,甚至嫌歐盟太軟,就是明證。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2/21/c_126168401.htm
獨特的歷史、地緣和人口組成,以及西方國家與俄羅斯在烏克蘭重要的戰略利益,使得這個東歐國家始終處在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國家政治也因此分裂,這也是18日的騷亂最深遠也最重要的背景。向東還是向西,一直是烏克蘭糾結不清的問題。
西方國家在烏克蘭的主要利益
對于北約、歐盟等西方勢力而言,烏克蘭是抵禦和遏制俄羅斯影響力向西方擴張的緩衝地帶。
如果能讓烏克蘭加入北約或歐盟,西方國家的影響力將直接深入俄羅斯邊境。北約甚至可以將軍事基地建在俄羅斯家門口。
俄羅斯的西部鄰國,幾乎已經全部倒向歐洲和北約,只剩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
2/3民眾親西方
烏克蘭大約三分之二人口講烏克蘭語,主要生活在中西部地區,傾向于更親近歐盟。烏克蘭族約佔人口的77%。
俄羅斯在烏克蘭的主要利益
烏克蘭擁有俄羅斯傳統的戰略通道:黑海及黑海出海口。對俄羅斯而言,保證一個親俄政權至關重要。烏克蘭更是俄抵禦西方擠壓俄影響力的核心屏障。
目前,俄羅斯黑海艦隊基地就在烏克蘭塞瓦斯托波爾。每年俄向烏交納一億美元租金。
1/3民眾親俄
大約三分之一的烏克蘭人口講俄語,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羅斯的東部地區,主張與俄羅斯保持密切關係。俄羅斯族約佔人口20%。
烏克蘭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長達數百年,加入前蘇聯近70年。
夾縫政治如何影響烏克蘭
到底是親西方還是親俄羅斯,成為烏政治的永恒主題。而該國多任總統、總理的命運,都與這一難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