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臺的基礎建設!!誰可以解答我??

2014-02-22 10:01 pm
Q1:經濟大恐慌(1931)的大概說明?

Q2:日本進行軍事侵略:1931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
九一八事變的說明???

Q3:1932發動一二八事變未成,在東北長春成立「滿州國」。
一二八事變的說明??? 滿州國的說明???

Q4:軍需罐頭、化學。為什麼軍需要罐頭和化學?

謝啦

回答 (3)

2014-02-23 1:00 am
✔ 最佳答案
經濟大恐慌(1931)的大概說明
發生在一九三○年代的美國經濟大恐慌,可說是西方工業史上歷時最久、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經濟衰退。美國大恐慌的起因,學者專家的看法不盡相同。回顧當時的時空背景,一戰後英國國勢衰退,美國取而代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好日子延續了約十年之久,時間來到1929年10月29日,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華爾街股市一夕崩盤,短短兩週的時間,從股市中消失的資金高達300億美金,等於美國在一次大戰的總支出。而後在大蕭條的幾年中,銀行倒閉、民眾紛紛擠兌、工廠歇業、百業蕭條,失業率高達25%。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許多人無家可歸流落街頭,因貧窮中途輟學的學生約有200萬至400萬人,更有許多人因為身心壓力而自殺。在經濟危機爆發後,世界各國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紛紛採取貿易保護的措施,更進一步惡化世界的經濟情勢。一九三○年代的大蕭條除了經濟上的負面影響,也助長了德國及日本的軍國主義崛起,引爆後來的二次世界大戰。

九一八事變的說明
1931 年9月18 日晚,日本關東軍由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 並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突然向駐守在瀋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 由於東北軍奉命執行“不抵抗政策”, 當晚日軍便攻佔北大營, 次日佔領整個瀋陽城。 短短4 個多月內,128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國土3.5 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 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也激起抗日誌士的奮起抵抗,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的說明
一二八事變於1932年於中國上海發生,1932年1月28日夜間,日本侵略軍由租界向閘北一帶進攻,駐守上海的19路軍奮起抵抗,開始了淞滬抗戰;1月29日,因九一八事變下野的蔣介石復出,制定“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對日方針,並於2月14日派以張治中為軍長的中央軍第五軍參戰。 時間長達一個多月。 在英、美、法等國調停下,國民黨政府和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

滿州國的說明
偽滿洲國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利用前清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的一個傀儡政權,通過這一傀儡政權,日本在中國東北實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偽滿洲國建立後,日本帝國主義就借此對中國東北實行軍事佔領和殖民統治。日本關東軍指導和監視溥儀行動。任命日本人擔任偽國務院總務廳長官,控制偽國務院的一切活動,由日本人掌握實權。而這一切皆聽命于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司令部成為主宰偽滿洲國的太上皇。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投降。18日淩晨,舉行了偽滿皇帝退位儀式,溥儀按照日本人起草的“退位詔書”念了兩分鐘,偽滿洲國草草收場,存在了近14年的傀儡小朝廷可恥地覆亡了。

軍需罐頭最主要還是能長期貯存,另外還有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耐高溫或低溫,能適應空投和漂浮的需要,能提供在戰場上的營養與體力供給。

在日本侵略中國期間,日軍對中國軍民使用了大量的化學武器, 1925年6月17日,在日內瓦簽署的關於《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中明確規定,禁止使用窒息性的有毒或類似的氣體、液體、固體物質以及細菌戰劑。 但是,奉行侵略政策的帝國主義國家,從未遵守過協議。據當時中國政府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7月至1942年5月間,日軍共用毒1000餘次,用毒地區遍及13個省,近4萬人受害。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4-02-23 4:19 am
Q1:經濟大恐慌(1931)的大概說明?

指全球從1929開始的全球不景氣,但日本發生時間更早


Q4:軍需罐頭、化學。為什麼軍需要罐頭和化學?

軍隊需要糧食,當時保存糧食最好方法是罐頭
化學則從衛生到化學武器都有關
2014-02-22 11:35 pm
所謂的「傳統日本式樣建築」是指依日本本土各種傳統建築約定俗成的形式與構造所興建之建築,基本上是一種全盤移植的模式。由於日本傳統建築中不同的建築類型常會有其獨特的規制,若依此而分,台灣日治時期出現的傳統日本式樣建築」也約略可以分為「神社」、「寺殿」及「民居」三大類。







神社是最具日本道統色彩的建築,其建築依一定的規制而建,可稱為「神社式樣」,主要特徵依傳統日本神社建築之空間與造型構成,鳥居與屋頂上的千木、堅魚木、破風、破風板、鬼瓦板、懸魚是其特徵。日治時期,日人在不同時期總共以傳統式樣及構造方式興建了兩百多棟大小不一的神社,這種舉動明白的顯示出日本殖民意圖在台灣廣佈日本文化之心。台灣神社(1901年)、台中神社(1912年)、嘉義神社(1915年)、台南開山神社(1915年改建)、台南神社(1923年)及高雄神社(1912年)等極為有名。可惜戰後日治時期興建的神社大多因政治因素而拆除或改建,只殘留部份或無跡可尋,目前只有桃園神社(1938年,今桃園忠烈祠)是唯一保存較為完整一座,精美樸素之木構造頗具唐朝風格。







除了神社之外,日治時期也有不少建築依傳統日本寺殿建築之空間與造型構2成所興建,以求表現日本風情,其中以以武德殿、佛寺及劇場數量較多,可以統稱為寺殿式樣。主要特徵依傳統日本寺殿建築之空間與造型構成,屋頂、柱子、虹樑、斗拱、蟇股及木鼻最具特色。此式樣之建築可能是木構,亦可能是鋼筋混凝土仿木構。武德殿是除了神社之外,另一種最具日本色彩的建築類型,是日本人練習武術之場所,日治時期普遍設於城鎮與機關學校之中,為數亦多,初為木構造,1920年代以後逐漸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高雄武德殿振武館(1924,現為高雄古蹟)、彰化武德殿(1930,現為彰化古蹟)、大溪武德殿(1935,現為親子活動中心及圖書館。)、台南武德殿(1936,現為台南古蹟)與南投武德殿(1938,現修復為南投文化園區)是現存情況較佳。







在佛寺方面,日人於日治時期引進日本佛教共有八宗十二派,其中以真宗本願寺派、曹洞宗、臨濟宗與淨土宗信徒較多。截至 1941年(昭和十六年)的統計,台灣一共有日本佛寺六十五座。這些日本佛教宗派在興建新的寺院時,也會使用與台灣本土佛寺閩南風格差異很大的日本傳統佛寺的式樣,有些是依循傳統的木構架,有些則以加強磚造或鋼筋混凝土仿木構而建,現存的有鎮南山護國臨濟禪寺(1912,圓山護國臨濟禪寺)、北投普濟寺(1920年代)、金鳳山員林寺(1931年代),、中和圓通禪寺(1926年代)、台中寶覺禪寺(1927)。在劇場方面,台南的宮古座及台北的榮座均甚為宏大。







另一方面,日本傳統民居式樣也於台灣日治時期持續出現於各地的日本人宿舍、旅館、料理店與溫泉浴場之中。主要特徵基本上含有傳統日本民居建築之空間與造型構成,使用日本瓦,壁材常基部為磚上為雨淋板等木構件,有些應用部份洋式構件。已不存的日月潭涵碧樓(1900年代)、關仔嶺公共浴場(1914)、宜蘭公共浴場(1915)及台灣軍司令官官邸(1929,淺井新一)均擁有濃厚的日本風情。

在現存的例子中,台北梅屋敷(1900,國父史蹟紀念館)、宜蘭廳長官舍(1906,宜蘭設治紀念館)則是已經重新規劃後的建築。而台灣各地興建的招待所及為了接待經常到訪皇族及皇太子於 1923年(大正十二年)訪問台灣的皇室行館,基本上也多採民居式樣,角板山貴賓館與薰風閣(1914,舊蔣介石行館與復興山莊)、金瓜石行館(1923)及阿里山招待所是為代表。
參考: 悠悠鬼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9: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222000016KK0244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