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筲箕灣本來是一個海灣,因為水域很圓,像一個大筲箕,因而為名。不過,坊間亦有兩個傳說是與筲箕灣的地名起源有關。第一個傳說指於南宋末年,有一個叫張進的人隨海軍船艦到九龍半島一帶,經過現時的筲箕灣時,他不小心將他祖先給他的家傳之寶筲箕跌到海中,所以這個海灣就稱為筲箕灣。而另一個傳說則是於清朝初期,有一個叫朱蒂的漁民,結婚後不久丈夫就去世,並誕下一個遺腹子,取名作阿蝦。他雖然是一個好孩子,但後來因感染了天花而變盲。到了阿蝦15歲時,母親亦感染重病。為了養活母親,他便用筲箕于現時的筲箕灣行乞為生。後來有一日天氣異常惡劣,阿蝦被海浪沖走,只留下筲箕於岸邊。為紀念阿蝦的事蹟,當地居民將這個海灣改名為筲箕灣。然而,由於筲箕灣這個地名,早于明朝萬曆年間編寫的航海圖《粵大記》中出現,故第二個傳說的可信性有限。
此外,筲箕灣亦曾被稱為餓人灣。傳說明朝時期,有一隊商船因颱風而被逼于現時的筲箕灣登陸。當他們找尋食物時,但卻無法找到,連當地居民也無法找到。結果他們在離開前都無法充饑,因此而戲謔這個海灣為餓人灣。但比較有根據的說法是香港開埠初年,筲箕灣一帶對外交通十分落後,只靠班次極疏的舢板聯繫中環。餓人灣指若被困在該處,遲早會餓死。當時有一句俗語:“英雄被困筲箕灣,問君何日到中環”,就是形容筲箕灣交通落後的情況。 筲箕灣 - 歷史 早期香港漁民主要集中于柴灣一帶。18世紀中葉,有漁民發現筲箕灣為避風良港,
筲箕灣
所以陸續吸引漁船停泊於筲箕灣。同時亦有一些來自惠州的客家人於筲箕灣山頭開採花崗岩,並在岸邊建簡陋房屋。據1841年人口普查,筲箕灣人口約1200人,占香港島人口(4350人)約28%[2],大部份居於艇中。其後海盜問題嚴重,1860年港督麥當奴決定整頓該區,拆毀淩亂蓋搭的房屋,重新建屋辟路,是為筲箕灣東大街,並設立派出所方便員警打擊海盜。
1911年,筲箕灣人口增至7000人。1920年代筲箕灣出現一些小型工業,為筲箕灣成為工業區開始。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批中國大陸的難民踴入筲箕灣,建立了13條山村。山村多以簡陋的組成,衛生環境普遍差劣。
一直到了1960年代,香港政府大規模整頓開發筲箕灣,興建大量公共房屋(如1964年落成的明華大廈等),並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而於1967年起,政府開始清拆山上的簡陋房屋,但進度一直緩慢。直至1983年,筲箕灣山邊的聖十字徑發生大火,燒毀不少居民的家園,亦使政府決心整頓,開始全面清拆所有木屋及石屋,並在原址開山,興建耀東邨、興東邨等公共屋苑。這些改變,令筲箕灣變成今日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