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過失! !

2014-02-18 7:23 am
明太祖有D咩過失?求解, thx
如果有埋功績都好 XD, 但5該主要係過失 :)

回答 (5)

2014-02-18 11:54 pm
✔ 最佳答案
明太祖朱元璋最有成效的是關於恢復經濟的措施與制度建設,當時,明太祖面對元末動亂後「人皆流亡,地多荒穢」的情況,決定獎勵墾荒,多次免除田租,減輕糧額,又強制把富豪遷移至貧困地區,這些輕徭薄賦的政策,不但能夠扶助貧弱,又能抑制豪強。此外,太祖對戶籍及地籍進行整理,編制魚鱗圖冊及黃冊。

重視教育方面,明太祖主要有學校、科舉及薦舉三種途徑,教育並提拔人才。得其才後將送至翰林院汲取行政經驗,培育真正的為官者。明太祖此舉無形中把培育人才的機構歸併到考試制度,令政府得到治國真才,而非只懂吟詩的文人。對於教育制度的發展,明太祖的功勞不少。  

可是,朱元璋他的施政也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
(1)錦衣衛的設立
太祖設「錦衣衛詔衛」,已違反三法司之建設原意,甚至成為皇帝捉拿異己的手段,把皇帝個人的愛惡凌駕於國家的法律之上。這對於整個政制都有著不良影響,尤其自成祖後,更設東廠,由宦官所掌。例如憲宗時的汪直掌西廠,武宗時的劉瑾掌東、西兩廠。宦官得以作惡,跟掌有私密軍隊有很大的關係。明太祖一時的錯誤判斷,造就對後世無可挽救的問題。

(2)廢除宰相制度
明初,太祖藉胡惟庸案,罷中書省,廢宰相,政歸六部,開明代君主專制政之局。明中葉後,皇帝多昏庸,不理朝政,宦官遂得弄權,造成明代宦官為禍之主要原因。內閣大學士祗備皇帝顧問而無實權,具有政治才能之士亦無法有所貢獻,形成明代政治一蹶不振。由於明代廢宰相,另設都察院及六部事中,形成言官勢力日大,終引起中葉後之黨爭。

(3)大興文字獄
明太祖朱元璋屢次大興文字獄,許多讀書人死於非命。朱元璋屢興文字獄,手段極其殘忍,而且非常的荒誕,他這樣做固然有因其出身而形成的偏執、忌刻的性格的一面,主要的還是由於他要控制思想、鉗制輿論,加強其專制、集權統治。

(4)大殺功臣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殺功臣最多的開國皇帝。1380年,朱元璋以謀逆罪處死左丞相 胡惟庸 。 後又藉此大興黨獄,凡是認為對朱姓統治有危險的功臣宿將,都被指為胡黨案犯,滅族抄家,十年中殺了三萬多人。 1393年,朱元璋以謀反罪處死大將軍藍玉,又以此羅織罪名,殺了一萬多人。 歷史上將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稱為“胡藍之獄”。 朱元璋通過“胡藍之獄”,株連蔓引,幾乎把開國功臣殺個淨光,朱元璋喪心病狂地屠戮,冤殺許多開國功臣 ,株連眾多無辜之士,其卑劣狠毒之至的用心和手段,也留下了千古惡名!

(5)禁止民間海外貿易
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十四年、二十三年等年都下令禁止老百姓私通外國,如果和外國人進行貿易是要治罪的。二十九年不但規定“私下諸蕃互市,置以重罪”,而且禁止民間和銷售和使用外國貨。朱元璋規定,在關卡、衝要去處,設巡檢司盤查行人。出行百裏,如沒有州縣發的“路引”,以逃民論。總之,朱元璋是要把整個中國從內到外一齊封閉起來,力圖使其成為一潭死水,這對於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著極大的阻礙力。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4-02-27 2:14 am
過失可係影響到後世,廢除宰相制度可以係遺禍後世極大。
皇帝絕對專制+宦官皇帝傳令+皇帝rubbish=明亡
2014-02-23 5:04 am
大明太祖高皇帝(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漢族,姓朱,御諱元璋,原名重八[1],後更名興宗,字國瑞,生於濠州鍾離之東鄉(今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燃燈寺村)。廟號太祖,諡高皇帝。因年號洪武也俗稱朱洪武或洪武大帝。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參與元末民變,反抗蒙元政權。先後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起義軍,統一南方,後北伐滅元,建立大一統的明皇朝。明太祖在位期間,勤於政務,例行節儉,使得經濟快速回復,史稱「洪武之治」。同時立《大明律》,用嚴刑峻法管理百姓與官僚,禁止百姓自由遷徙,嚴厲打擊官吏的貪污腐敗,設立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將開國功臣誅殺殆盡[來源請求]、廢中書省,使皇權專制中央集權發展到了巔峰。駕崩後傳位於嫡長孫朱允炆。


明太祖並不信任臣下,於是實行君主獨裁,對臣下控馭極嚴,甚至對他們進行摧辱的事,例如廷杖、興文字獄。前者,若果朝臣奏對忤旨時,即當加杖,甚至有被杖死,使朝臣人格為之掃地,這是明代特有的酷政,也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大污點。而後者方面,其文字獄與明代以前歷朝不太相同,有人往往為了一兩個毫不相干的字而被處死,如有人因奏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的字句而被殺,這因「生」與「憎」同音,而「光」又是憎人頭顱的寫照,以致使他懷疑上表者在諷刺他的出身,可見這文字獄極盡無理取鬧。

一直有言明滅亡的其中一重要因素是宦官亂政,而宦官參政之始,實始於明太祖 雖然明太祖鑒前代之失,規定宦官只供酒掃侍奉,不許讀書識字,[不1得兼外臣文武銜],更在宮門鐵牌,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其後更規定宦官[泛言及政事,即日還鄉,終身不齒] 可是太祖定下的制度,自己推翻了,洪武八年派內侍趙成往河州,以綾綺帛買馬,洪武十一年又遣宦官吳誠到軍營[觀方略],洪武十九年更派內侍出使真腊,雖然洪武一朝宦官未有亂政,但宦官參預政務實始於明太祖.及後繼任君主多面對宦官專政問題.以熹宗為例子.

熹宗在位期間,政治更加腐敗黑暗。熹宗由於幼年喪母,對乳母客氏有特殊感情,客氏也不知自已,與宦官魏忠賢狼狽為奸。魏忠賢因為在一次賭博中輸錢而自宮,改名為李進忠,入宮為宦官。後皇帝賜他恢復原姓,並恢復舊名忠賢。魏忠賢善於逢迎拍馬,加上與客氏互相勾結,一路快速升遷,還成為秉筆太監。
熹宗即位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結果導致東林黨與其它黨鬥爭不斷,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借此機會幹預政治,將反對東林黨的勢力集結,號為閹黨。天啟四年後,閹黨控制了內閣。自此之後魏忠賢更加張狂,其爪牙遍布中央與地方。在其權勢最盛時,其養子竟能代替皇帝祭太廟。全國遍布他的生祠,並號為九千歲。更有國子監生提出魏忠賢配孔子,魏忠賢父配啟聖公。魏忠賢並大肆打擊東林黨,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由於閹黨水準低下,政理不修。國家內部飢荒頻傳,民變不斷,外患持續,明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境地。
相較其他因素,對明的興衰起最大影響無疑是宦官專權,其他的不是影響時間短便是未涉及政治,其中一樣較特別的是政風苛且,但由於導致政風苛且的成因之一仍是宦官專權.

首先,自太袓罷相後,政治大權皆集於皇帝一身,固然此可防止權臣弄柄。太袓以開國創業之君,尚能乾綱獨斷,日理萬機。但其後諸帝長於深官之中,類多昏庸,沒有指揮運用能力,使朝政廢弛而日益腐敗。太袓罷丞相之本意,原想提高君權,豈料丞相既罷,君權確已提高,而接近皇帝的宦官,又代之而起。太袓雖然曾立鐵牌於宮門之前,禁止宦官預政,然而其後世子孫,總不能遵守遺訓,明代宦官之禍更較歷代為烈,政治之腐敗亦比歷代為什。
此外,太袓分封建藩,自以為設計周詳,可免帝室孤立之弊,因名藩王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防守邊疆,由是逐漸造成一個大分危機的局面,宗室藩王乃有起兵爭奪王位的野心及實力。太祖死後,惠帝繼位,燕王棣靖難之禍便起,至宣宗時,漢王高煦索誅奸臣之亂作,至武宗時,安化王真鐇,寧王宸濠又復先後叛變,分封原意在於鞏護王室,但結果反為王室之害,什至釀成後來的「靖難之變」。這實是太祖始料不及的。

再者,明太祖為鞏固政權,防止權臣篡奪,及駕馭士人,治尚嚴峻,大舉殺戮功臣,對朝臣動輒施以廷杖跪對。從此有識者不敢有所作為,昏庸者得以緘默尸位,所以有明一代,柔懦丞旨貪生畏死之臣充斥於朝廷,無德無才者,以阿媚取容求祿位,潔身自愛反因此卻步。 加上功臣的慘遭殺戮,文字獄的大興,錦衣衛的設置,使恐怖氣氛瀰漫於朝野內外,人人自危。

太祖雄才偉略,以一介草莽之八而成明代開國之主,此賴其謀臣,預定建國規模,計劃周密,而終輔助成其帝業,以及後來他即位後,能精密策劃政事所致。雖然當中不免有所偏差之處,但其政策之妥善,終令國家一洗元朝的敗風,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並奠定明代二百餘年之基業。










 
2014-02-19 4:26 am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a/61a01/61a0101.htm


明代建立及明初之君主集權


在元末群雄中,最後推翻元朝、重建漢族一統天下的,是平民出身、曾做過和尚的朱元璋。他原屬紅巾軍的一部,後聲勢漸盛,獨樹一幟。朱元璋攻取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作為根據地,整頓軍隊,勸課農桑,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的割據勢力。在平定江南以後,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兵北伐。次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同年夏天,明軍長驅北上,節節勝利,元室北遁。八月,明軍入佔大都,朱元璋終於一統天下。


明太祖建國初期雖然推行了一些善政,但由於其出身貧寒、學識淺陋,性格又多疑忌,深恐自己的身世、資歷難於服眾,於是厲行君主極權的專制統治,以鞏固朱姓天下。其君主集權政策主要表現於以下各點:


(一)廢除宰相制度:明初,承元制設中書省,丞相對政務有專決的大權。自從胡惟庸以謀反罪被殺後,太祖下令廢中書省,不設丞相,其職權分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置尚書一人主理,直接向皇帝負責,這就造成中國歷史上皇帝絕對專制的局面。
(二)建立特務統治:胡惟庸一案揭發後,明太祖對功臣宿將不放心,特設「錦衣衛」這個特務機構,秘密偵查不法朝官和其他嫌疑分子。他製造兩次大冤獄(胡惟庸案、藍玉案),屠殺了四萬五千多人,其他案件裏被殺的人也不可勝數。
(三)施行跪對廷杖:明太祖為了進一步提高皇帝的威嚴,規定文武官員向皇帝奏事,必須跪著對答,叫做「跪對」;官員說話惹得皇帝生氣,便要伏在殿廷上挨板子,叫作「廷杖」。
(四)羅織文字大獄:明太祖更吹毛求疵,隨意從奏章裏找出涉嫌對皇帝不敬的字眼,把上奏臣子嚴刑處死,造成了許多「文字獄」。



明太祖厲行君主集權,不僅將皇帝的權力推向高峰,更鞏固、深化了中國專制文化,對後世遺禍極大。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a/61a25/61a2501.htm


無知的暴發主子特別殘酷


明初之君主集權向人們提出一個問題,值得治史者深刻研討,即:為何以平民起事而奪取天下者,在勝利之前十分注重禮用士子、愛護戰將,一旦功成權握立刻翻臉無義、殘害功臣?這一方面固然是歷代王朝創立後普遍的規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另方面則因貴族革命與平民革命有所不同,前者之取得天下者多有恃無恐,不必怕人懷疑其出身是否有資格君臨天下,而後者既因出身微賤而懼人歧視,又因伙伴「功高震主」而恐其不服,只好用高度的「自尊」來掩蓋其極度的「自卑」。在最初起事暴動之際,大伙兒都是有難同當的「哥兒們」,一起出生入死、不分彼此,一旦奪得天下本應有福同享,若要迅即區分出「萬歲」和「臣下」,確實難以處置。況且名曰「功臣」,自有奠立江山之大功,甚至「功高過主」,更令新暴發之主子寢食難安。於是那些出身寒微、缺乏教育和大家風度的「土皇帝」,便一次次將原來沾滿政敵血跡的屠刀用來宰割自己昔日的「戰友」與「恩人」了!


至於文字獄之大興,亦不難理解。觀諸歷史,秦、元、清之輕視迫害中原儒生,乃落後野蠻民族對文化先進民族的蔑視與報復。而朱元璋之流也是基於一種因「無知」或「少知」而產生的狹窄心胸和妒忌心理。俗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凡讀書太多者通常難以領導民變取得勝利,因其包袱、顧慮太多而缺乏包天之膽。故歷代暴動之首領多係鋌而走險的無知平民,或讀書不多的小知識分子。當他們成了一朝天子或國家元首,對「無用」的知識分子自難免百般輕視,同時一種自卑、妒忌和報復相混合的無名火亦油然而生。因為他們自己或者從小唸不起書,或者屢試而不第;或者未能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一旦大權在握,就不免存在這樣的心態:昔日老子出生入死打天下,你們舒舒服服地讀書;爾今老子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絕不讓你們舒舒服服地做官!於是難保不出現下列之局面:「無知識分子」迫害「有知識分子」,「小知識分子」打倒「大知識分子」。職是之故,古往今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往往多災多難,而隨著改朝換代的不斷進行,中華文化也常常經過建設、摧殘、再建設、再摧殘……的苦難歷程,嗚呼悲哉!
2014-02-19 2:16 am
明太祖早期的善政:
甲.政治方面:
1.整飭吏治,嚴懲貪污:太祖出身於民間,深知民生疾苦,故嚴懲貪官污吏,凡貪污贓銀六十兩以上者,即梟首示眾,並剝皮實草,懸於官府,以警效尤。相反有政績者則獎勵。
2.廣開言路:太祖即位之初,鼓勵人民上書批評朝政,特設通政司收集,作為興革的根據。
3.嚴禁外戚擅權:規定母后不能干政,不封外戚。
4.嚴禁宦官干政:特立鐵牌於宮門,聲明「內臣不得干預朝政,犯者斬」;又禁宦官讀書,及與朝臣往還。
5.設衛所制:頗得唐府兵制之遺意。
6.設翰林院:教育後進,培養政治人才。
乙.經濟方面:
1.提倡節儉,勤政愛民
2.除元苛捐,整理稅制
3.丈量土地,開發水利
4.水旱天災,除民稅額
5.減輕商稅,扶值工商

明太祖過失
1 設立錦衣衛,行特務政治:太祖為求鎮壓「異圖」、「不忠」,特置錦衣衛,屬執掌「詔獄」(奉皇帝令查辦案件)的特務機構,可恣意緝捕、刑訊,殺人而不必遵守「明刑律」。錦衣衛對審訊犯人嚴刑逼供,非法凌虐,成為一種殘害忠良的制度。

2分封諸宗室,殺戮眾功臣:
1.太祖學識淺陋,唯深於世故。得天下後,已對文武功臣興「鳥盡弓藏」之念。自太子標死後,太孫幼弱,太祖疑慮日深,恐朱家之業不能傳萬世,故輒借故誅殺功臣,李善長、宋濂、高啟、徐達、廖永忠等無一倖免,其中以胡惟庸、藍玉兩案,前後株連達三萬人,元勛宿將,誅鋤殆盡。
2.太祖深恐皇室孤立,為了鞏固皇權,因此選擇國內名城大邑,分封其二十四子及孫為王,准其自置軍隊,以捍衛皇室,內防叛亂,外守邊疆。

3屢興文字獄,設跪對廷杖:
1.太祖出身寒微,自卑猜忌,每覽奉章文字,誤以為大臣藉此譏諷,捕風捉影,羅織罪狀。一般臣民奉摺詩文,往往因一字之誤而招滅門之禍。太祖此舉,目的在顯示天子權威,以鎮壓人心。
2.太祖提高君權,規定臣僚覲見,必須「跪對」。臣下偶有過失,即處以殿廷上廷杖、鞭笞捶楚、剝皮、凌遲等酷刑。公卿坐而論道、君臣間的伙伴關係已成歷史陳跡。


影響:
1.分封諸王造成宗室相殘:太祖死後,封建宗室諸王擁兵跋扈,終引起內訌,骨肉相殘,釀成「靖難之變」以及日後宗室篡奪之亂。
2.廢相造成宦官之禍:明末大儒黃宗羲論明代政治云:「有明之無善政,自高皇帝(太祖)廢丞相始。」明朝皇帝集大權於一身,但只有精力過人的太祖才可負擔起來,其子孫長於深宮之中,昏庸無能,政事全委托宦官,造成宦官亂政。
3.殺戮大臣造成士氣喪失:太祖採諸種殘忍手段誅戮大臣,致令國家人才盡喪,士氣全失。朝臣地位低降,如同朱家奴僕,故為免得咎,凡事只求苟且因循,以保己位,導致明代國政,日益敗壞。此外,明代賣國賊比前朝為多,亦與太祖摧殘士氣大有關係。
參考: 網上資料


收錄日期: 2021-04-13 20:04: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217000051KK002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