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何以解:「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遺忘”是一種善良?」

2014-02-18 6:04 am
請問何以解:「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遺忘”是一種善良?」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AD05270228/o/20140217220256.jpg
更新1:

★後學靜心十二萬分感謝!~各位先進、前輩、大師、賢德好友們大駕光臨!蒞臨指導!蓬蓽生輝!~ ★後學靜心十二萬分感謝!每位賢德先進前輩好友們詳細贊助名單請參考下列網址: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4021705268 ★後學靜心十二萬分感謝!~各位先進、前輩、大師、賢德好友們 撥冗參與此題請問何以解::「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遺忘”是一種善良?」 提供寶貴精湛無比的高見和分享寶貴的心得﹒

更新2:

★後學靜心頂禮致敬!感恩!再感恩!~ ★後學靜心感謝各位先進、前輩、大師、賢德好友們~法佈施福德無量!~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回答 (18)

2014-02-18 6:43 pm
✔ 最佳答案

.
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遺忘就是良善。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人與人之間那種摩擦,通常都不是大是大非,而是小是小非,所以不管別人怎樣毀謗,或是碰到不公平的對待,卻不跟別人爭辯,理也理不清,愈理愈亂,三緘其口,忍下去,這樣才有思考餘地去面對任何的紛爭。

對人對事,絕不要斤斤計較,人生際遇,起伏無常,失意時不能氣餒,得意時,亦不要沾沾自喜。順境時處之泰然,在逆境中吸取經驗以補救不足,養成一種寬大為懷的品性,遇別人無理取鬧的時候,不妨淡然一笑的掠過,遺忘就是良善,表現出自己在修養中得到的成就與自信。


.
2014-08-05 5:29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3-05 8:55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misshare168.pixnet.net/blog/post/86950298
2014-02-18 8:22 pm
★後學靜心十二萬分感謝!~各位先進、前輩、大師、賢德好友們大駕光臨!蒞臨指導!蓬蓽生輝!~


★後學靜心十二萬分感謝!~各位先進、前輩、大師、賢德好友們

撥冗參與此題請問賢德大大何以解:「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遺忘”是一種善良?」

提供寶貴精湛無比的高見恩賜法語和分享無上法喜﹒


★後學靜心頂禮致敬!感恩!再感恩!~

★後學靜心感謝各位先進、前輩、大師、賢德好友們~法佈施福德無量!~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2014-02-18 6:55 p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b-lRZV5E1g

純粹測試 如有涉及侵權 請通知刪除 請支持正版走過歲月
2014-02-18 6:42 pm
不要把所有挑戰牽扯在一起,覺得高不可攀。
應該將難題化整為零,才不會覺得無法招架。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一書告訴我們:不要只想著下一步怎麼走,該先問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有關『善良』還有更多種比“遺忘”更輕鬆。
參考: 哈佛大學最幸福的一門課
2014-02-18 4:56 pm
善有三種任務 三種類別
若你正處修飾傾向的過度期
不能忘這時期的回答者
要心存感恩 真正的心存感恩
2014-02-18 4:19 pm
如是我知:

一、事來則應如明鏡,事去則靜見鏡體;遺忘屬癡非智慧,自懺恕人諸善聚。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三、世間君子,改過稱賢;諸天神道,持戒悔過。

四、知苦厭離,阿羅漢道;六度菩提,菩薩之道。

五、知非即捨,不由他誤,精進無間,見性佛道。
2014-02-18 4:02 pm
這是指無為法修行的要點, 無為法自為, 但人會有許多該處理的事, 這時會要改成有為法, 就是所謂心動, 心動則無為法失真. 因此就會有這句話說明.
參考: 修悟所得
2014-02-18 1:32 pm
「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遺忘”是一種善良?」今天不知明天事, 想什麽?
是非到底見分明, 辯什麽?
2014-02-18 12:09 pm
意見者:心情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4-02-17 21:57:48

稍早之前您的自介說拒絕非知識圈贊助
現在改介紹音樂歌曲
改過後的比較好


請問研探討︰「為什麼脾氣控管不好的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4021703711
2014-02-18 9:03 am
To 給講圓滿的人

為了圓滿二字,反淪落為「邪魔歪道」,又是一樁「正道種魔」的無上法門。

魔道昌盛、天下共拜
邪道無敵、天下朝貢

放下圓滿,踏實做人;否則,你必然踏上魔道;或你已經在魔道中。





「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遺忘」是一種善良?」

遺忘不是善良,而是愚昧!

一個正當的人,會去看看「事」有否矯正。
一個規矩的人,會去查看「人」有否為當。

遺忘不是一種善良,
而是一種愚昧無知。

修行者,當踏入「仇不能忘、恨不能償、怨不能填、憎不能付」之境地時,並非遺忘;而是「反覆檢視」何謂正當,並從規矩為人。

正正當當的報仇雪恨
實實在在的恨其所以
踏踏實實的道明事怨
明明白白的答以為憎

修行也是很正當的!

這方面的道理,在「回教 - 可蘭經」中,有闡述過許多,也請大家去探究幾分。
參考: http://hr-no.blogspot.com 「2014 貿易經濟」年度主題
2014-02-18 8:46 am
有話好好講
動手不動氣
動手打字
2014-02-18 7:09 am
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以上上網搜尋就有
忘記如何搜尋?
沒關係
反正遺忘這事到底是好是壞有時很難說個準
不過它與善良與否沒有絕對的關係則是確定的
2014-02-18 7:06 am
.
“遺忘”是內心解脫束缚, 自在快樂之鑰
執著不放, 猶如作繭自缚

.
2014-02-18 6:37 am
嘴巴講得好聽的人=他的~藏陰~

跟他講的表面話=是呈正比的~

叫做=陰陽兩極~~
2014-02-18 6:27 am
心術不正的人,即使能力非常強大,他仍舊無法達到圓滿的境界,所以是無法一探究竟而遺忘的。
2014-02-18 6:16 am
(一)

靜心阿~~~

你是又開始鬼附身了是嗎?
你永遠學不聰明,才會淪落到今日的面目全非,受人恥笑
你知不知道,就連你的『朋友』和『支持者』,私下又是怎麼談論你的?

當初瀟灑之狂的囂張行徑,經我勸導仍不認錯,我說要告他
你也是整路PO這一堆廢話不是嗎?還要我給人留後路留台階?
我怎麼做都比你的只說漂亮話還及格還公道還客觀

今天你這些意見言詞所指的是發問者竹本不給人留後路?
還是我這個解答者教唆興訟?

老是勸人以和為貴,請問你跟誰和樂融融了?
老是在勸人要放下,請問你放下甚麼了?
老是勸人不要結怨,請問你怎會鼻青臉腫了還不知是被誰打的?
最最最可憐之人乃屬你這種不自知之人

2014-02-17 22:17:19 補充:
(二)

成天顧影自憐,自介中亂PO文,你到底是哪裡有問題?
你什麼底子騙得了其他網友騙不了我
你跟誰去廝殺都跟我無關,我早說過不要來招惹我
井水不犯河水,不好嗎?
就憑你的文字想跟我玩,還早哩

你這打著虛偽面貌念佛陀的人,這麼善這麼和
就麻煩你去捐助一些物資或金錢給真正的弱勢者吧!
我真是看透也看膩了你等,之人


把你勸人『要理智』的文字給收回去吧!
你若夠理智,就不會一而再妄想招惹真有本事告你的人
我冬季今天也勸你,理智一點吧!
別弄到總有一天,你就算想把曾經PO過的文給吞下去,也苦無機會了!
別等到那一天時,才又來部落格留言道歉
請謹記………..事不過三………好自為之吧!

2014-02-17 22:19:00 補充:
“遺忘”是一種善良?

1 我們修念佛法門的人,要用平等心來念佛,要用平等心待人接物,這是非常重要的原理原則。我們念佛,一心不亂沒到達,連功夫成片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我們從來不願用一心、不願用平等心。

2 用一心,就是真如、就是本覺。我想早一天成佛,但願我成佛這個道路上不要有障礙,要怎樣才能辦到?對人對事對物就用一個真心,就行了。

3 對你親愛之人、對你討厭之人、對你的冤家仇家,統統用一個真心,決不消第二個心,那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

2014-02-17 22:19:20 補充:
4 如果你看待一切人還有別離,這個人對我還不錯,那個人我有點討厭他,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還是存亡凡夫,正是古德所說“喊破喉嚨也枉然” ,沒用!

5 我們用一心辦事、一心待人、一心接物,那就是念佛。真正念佛之人,辦事待人接物都用一心,這個一心就是菩提心,換句話說,他用的是真懇切、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

6 我們念佛人,在生活上都用一心,就是活念、活用。不要死念,死念佛,這佛號念得沒用處,這不能往生。活念、活用,我們現前就生活在覺而不迷的境界裡面。

2014-02-17 22:19:37 補充:
7 所以要曉得,念佛就是念心,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念本身覺而不迷的心、正而不邪的心、淨而不染的心,就是念這個。

8 因為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個個都是覺而不迷、個個都是正而不邪、個個都是淨而不染,這個佛號作用是在此地——把本身的覺正淨給念出來,然後把覺正淨應用在生活上,這些原理原則我們要懂。


收錄日期: 2021-04-17 02:31: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217000010KK052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