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十七世紀初,明朝為防範日本對外擴張,派兵進駐澎湖,這些海盜便從澎湖、金門轉移到臺灣。今日雲林、嘉義交界一帶,為海盜商人顏思齊、鄭芝龍的大本營。
在16、17 世紀,「海盜」與「海商」界線是很模糊的,大致而言,貿易生意做得成,是「商」;做不成就搶別人的貨物,就變成「盜」,這是當時海洋貿易的生態,不同的是西方的海盜、海商背後有國家支持,視開拓海洋貿易為國家強盛的必要手段。明朝官方則 是實行海禁,與時代趨勢背道而馳,從而埋下日後遭西方列強欺凌的種子。
顏思齊是福建海澄人,因年少時受官家之辱而殺害其僕,逃亡日本,後來以經營中日之間的貿易而發跡。後來並與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等二十六人結拜為兄弟。這些道上朋友,相結拜,並推顏思齊為首。他們曾經想發動對日本官府起事,遭日方緝捕,乃逃亡臺灣。到達臺灣西海岸的中部,在笨港(今北港、新港)登陸。當時笨港近於海邊,濕氣較重,顏思齊認為不適居住,就派出人馬分頭找尋落腳之處,最後決定了諸羅山(今嘉義市)。
顏思齊以笨港、魍港(今雲林嘉義海岸)為中心,鎮撫土著,分配所部耕獵。後來,他的道上弟兄鄭芝龍等人,也從閩南先後帶來了漳州、泉州地方的難民約三十多人,加入顏思齊的陣營。他們以諸羅山(今嘉義)地區為中心從事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