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興旺佛教佛法?

2014-02-05 6:15 pm
末學山雨的公開呼籲

應學習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精神

就可以使正法久住,興旺佛教


淨土留給老弱殘疾

娑婆教化一肩扛起


無極限之慈悲喜捨~超越時空的誓言 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一)

海塵如是讚嘆如來功德後祈請道:如來尊者,我已勸請無量無邊眾生發菩提心,他們亦各自發願住持未來剎土。其願度化之眾生心地清凈、守護善根,因之易於調化。護星等一千零四位婆羅門子,如來也已授記皆當於賢劫中成佛。眾聖者雖願調化具貪、嗔、癡、慢之眾生,願以三乘佛法教化他們,但煩惱障深重眾生及濁世眾生均被拋棄。一切造五無間罪、舍法、誹謗聖者、執持邪見、遠離聖者七財、不孝父母、不恭敬比丘及婆羅門子、造諸惡業、做諸非福德之業、離十善道、于來世痛苦不以為然、不行三善行反持三惡行、被善知識與智者捨棄、身陷囹圄、趨入世間濁流、沉迷輪迴利欲、跨入無明黑暗、為惡道摧毀,已入險道等等諸多眾生,皆不為此等聖者攝受。娑婆世界賢劫人壽十歲時,可憐眾生亦被捨棄。所有一切無有皈依處、怙主之眾,只能于輪迴漩渦中承受種種苦痛。海塵婆羅門緊接著說道:世尊,看到此種情景,我心如紫根樹葉般跳動,並生起大痛苦,身體也感覺疲倦。世尊,眾菩薩已捨棄此等眾生,而于濁世黑暗中,我願以大悲心攝受他們。第二個恒河沙數劫中,世尊所言無有相狀之殊勝佈施,我即以此行佈施波羅蜜多。生生世世中,無數眾生以乞討過活,我發願以飲食、藥物、寶傘、寶幢、珍寶等給予此類乞丐,且以大悲心不希求果報賜與他們。願我能見他們得解脫,願我能為利益如此眾生甘願捨棄一切。為利益眾生,極難佈施之自己眷屬、城市、王位、宮殿、子女、乃至自身皮膚、血肉、骨骼、頭、及至生命,願我皆以歡喜心佈施捨棄。過去無人行之佈施、未來行持菩薩道眾人任誰亦無法佈施之物,我願捨棄。無數生生世世,為獲菩提,願我能行佈施。不惟自己佈施,也能勸眾人佈施。為播植善根于一眾生心相續中,我願十大劫中以歡喜心感受無間地獄痛苦。為播植善根于一眾生心相續中,我願于旁生、餓鬼、貧窮夜叉、困苦眾人中感受各種痛苦。為播植善根于一眾生心相續中,我願利益一個眾生乃至所有眾生。如有饑餓眾生,願我能用血肉佈施、救助;如有痛苦眾生,願我能以身體、生命救護。願我能于長期輪迴中,心甘情願感受極難忍之痛苦、強烈或中等痛苦。


佛法興盛的幾個關鍵因素~~積極主動多元全面/歷史佛教衰弱的探討


先顧腹肚,再顧佛祖?

先渡己?先渡眾生?


佛教一出現,很快即成為地球世界上第一大宗教,時間長達二千多年,直至這六.七十年,才被追趕過去
佛法興盛的幾個關鍵因素一.佛法僧不買賣(僧眾不得有買賣行為,三寶也不可被買賣)牌位.供花.供燈.供香.十供養...都應該隨喜隨意,不應該訂定價格(可以告知大約成本,由信徒香客自行斟酌)各種志業,皆應以勸募或義賣方式為之二.所有佛教徒(佛門子弟)得先瞭解原始(根本)佛法,修習原始佛法,再晉階大乘法(因為部分大乘法並不適合一般信眾~~若先修習則多弊病~~必竟佛法深湛不同世俗學) 既然法門無量誓願學,怎可僅學口唸佛號,餘法皆放逸?三.吸引(契合)世俗群眾的法門應普及應快速開展~~多樣化(包括救濟.教育.辦學.佛曲佛歌.禪修.兒童營...............)至於是方便或異方便,只要有利六道,無非善法(弊害可適度拿捏)(綜合原始佛法.慈濟.法鼓山.佛光山 .海濤師諸種法門.去蕪存菁)(慈濟與佛光山 .....等弘法項目極多元,這是正確的方向,循此而開展弘化,必能攝受各根機各階層之人士)(以上非常契合諸佛眾善奉行的教誨!!)(佛法門有

了義與對治,若缺乏善巧方便,如何完滿弘化大

願!?)


四.應以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為榜樣 積極性~~對事物主動性~~對有情全面性~~弘法途徑多元性~~佛法法門只有眾生,沒有自己~~儘可能以普濟六道為主,而

不以往生淨土為先無論網路.電視.電台....旅遊景點.飯店.學校.車站.百貨公司門口......簡訊line.app........無論男女老幼利鈍內外,無所不傳(只要想聽)只要想的到而可行(全面性)且不擾人的途徑,都應該十分主動積極的弘揚佛法,接引初機禪修齋戒朝山經咒念佛救難濟苦渡三惡道辦學無法不弘(盡量)


立院三讀 托嬰兼托兒可改幼兒園
在屬於佛教自辦的學校尚不足的情形下,積極主動到校園做弘法與教育相關之講授是當務之急

佛教若不在教育上加緊腳步追趕,將無法達成佛法往下傳承紮根目標

佛教應急速設立眾多的幼兒(稚)園,捐款也應以有設立者為優先為多=應師呼喚 願大能成

增強慈悲理念 推動佛教現代慈悲事業的發展

歡迎諸位大德批評指教
更新1:

先渡己?先渡眾生? http://blog.xuite.net/nn575719/twblog12/167657066 上成佛道,下化眾生 許多佛教徒認為要去極樂世界先成佛,再下來渡眾生 以上看似對 其實,也只對一分 何以故? 初發心至一地乃至十地菩薩,必須常至各世間渡化眾生 ,半考驗半修持昇華,慢慢成佛,並非都窩在極樂世界成佛⋯⋯ 應並行~教學相長

更新2:

成佛的最後一站也是在人間化現,而不是在淨土成佛再下來渡眾生 所以,部分淨土宗人,只想去極樂世界而跳過菩薩渡世這一大環節,是自私又對佛法不通透的更多 許多佛教徒認為人生最高境界是:了脫生死,往生極樂世界淨土 以上看起來似乎是對,其實,有些問題待釐清 涅槃境界是已脫離輪迴,不在極樂世界之下,極樂世界淨土只是成佛中繼站,許多佛教徒卻是之為目的地,這顯然不明瞭大乘佛法的理趣 人生目的最高境界是 眾生無邊誓願渡 ⋯⋯ 渡眾生是擺在第一 而淨土宗門徒卻把自己往生極樂世界看成最高目的地~顯然是自私,又不如小乘的究竟

更新3:

所以 修行人沒有自己,只有眾生 生命的最高目的 是 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為主的精神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有疑問:自己沒渡,如何渡眾生?答:自己也在眾生之中,修自己主要是為眾生而修,不存在為自己而修的想法,因為自己也是眾生之一) 應並行~教學相長

更新4:

山雨禪思語 聖潔由自己淨化,不由水,不由火也不由神 一般宗教人,靠祈禱神得救 偉大宗教人,靠自己淨化自己 一般人追求俗世幸福 神教徒追求欲界天幸福 偉大修行者放棄一切世俗天界幸福的追求~~無所求的幸福是-->無上的幸福

更新5:

先顧腹肚,再顧佛祖? 很多人說:先顧腹肚,再顧佛祖 乍聽之下,似乎是有理,其實不完全是對錯問題 所謂:佛祖,此意指:法身慧命.也意指宗教信仰 山雨以為:這是層次與境界的問題 凡夫俗子,將自己生活享受利益擺在前面 賢人,腹肚與佛祖並照齊顧,不分前後 聖者,透徹五濁惡世紅塵的虛偽無常,以修道慧命為先,以眾生為先,自己的享受並不需要(只要求基本生活條件) 佛祖與腹肚齊顧並顧者,為賢者

更新6:

先顧腹肚再顧佛祖者,私心自私自利,凡事莫不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是為凡夫俗子 更有愚頑者,只顧腹肚,不顧佛祖,終日酒色財氣肉,瞋恨,今世將毀滅自己的根本,不啻為三界流浪漢,更是六道苦命兒 山雨禪思雨~共勉 所以 先顧佛祖,再顧腹肚者,為聖者 怎講!?

更新7:

吳青松:掌握癥結排除憂患‧外在衝擊是佛教發展契機 各佛教道場應該更貼近信徒生活 復興佛教弘揚佛法的當務之急(當下佛法改革與開展的契理契機) 佛教應加速開辦幼兒園~/ 12年國教及教保問題 增設幼兒園+教師進修 讓家長安心http://blog.xuite.net/nn575719/twblog12?st=c&p=1&w=4552266

更新8:

感恩贊助點數....

回答 (12)

2014-02-07 7:43 pm
✔ 最佳答案
阿彌陀佛:

末學粗淺地認為,除了由師父與受菩薩戒居士對眾生講經開示以外,三寶弟子也應當精進持戒,持之以恆地薰習佛法,並且在言行上以身作則,除了口頭傳法(勸請他人信佛念佛),在行為舉止上也須端莊、隨合、如法,依教奉行。

既然佛法存在於世間法,末學認為佛弟子與蓮友更應當把佛法融入並體現於生活當中,透過智慧、忍辱、隨緣等修持展現給未信佛陀等世人。
參考: 末學修佛心得,僅供參考~ 阿彌陀佛 __()__
2015-01-02 6:58 pm
T2T!佛法修行學院-希望讓更多的人,可以透過佛法經典而得到心靈上的協助 或 透過這平台可以幫助更多須要佛法的人,也可以在這裏抄寫經文回向給你想要回向的人。

佛法學習入門 ~ 這是免費平台 ~ 希望可以幫到更多人
www.t2t.com.tw/friendphotodiary.asp
2014-02-07 12:17 am
照現在繼續搞下去

著佈施 ~著菩薩 ~著佛 ~處處著 根本無人得度

就算看起來興盛 也是後世笑柄

2014-02-06 16:21:28 補充:
所以還是照著經文所說

與契經相應 律法相應者。
便受持之。

設不與契經.律.阿毘曇 相應者。
卿當知之。此非如來所說。

這樣版主看懂了嗎???
2014-02-06 4:58 am
佛法應世的因緣,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個是佛傳的佛教.一個是我們自性中的佛教。現在一般人所講的佛教是佛傳的佛教,就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有一個喬達摩悉達多太子,他確實來到這個世間,也因為一連串的修行、精進與種種苦行,乃至於最後成最正覺,最究竟的最正覺,也就是我們所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這件事情,那這個是一件非常微妙的法界現象。但是不管喬達摩的成佛是多殊勝,那是他個人的事,我們研究他、了解他、認識他,那也不過是歷史上的一個事實而已。我們研究他,與研究孔夫子或研究蘇格拉底沒有兩樣,甚至把他拿來與希特勒相比較,那也是同樣的一種研究而已。以如此的立場來看,這一分研究的本身,並沒有特殊的意義,儘管在這個研究的過程當中,你能夠獲得一些所謂的真理,那也不過是語言文字的真理,那個真理對我們毫無用處。現在我們看到知識世界裡頭,他們所追求的真理,是沒有用的,對這個世間無法起什麼作用的,因為真理抵擋不過權威,抵擋不過名與利,抵擋不過貪瞋癡的煎熬.不是真理不好,是人心容易被權利、名利、貪瞋癡所俘虜.因此沈迷於名利貪瞋癡的人,雖然他也會設個佛堂,或每個禮拜進教堂,但是他還是浸泡在貪瞋癡當中.那麼這樣的真理,我們叫作IQ的真理,他是知識型的真理,不能在生命中發揮作用。佛陀告訴我們的是透過佛傳的認識、透過對歷史事相的認知,在我們的生命洪流裡、在我們的生命歷史裡,我們應該發起高度的警覺.這個警覺是要我們充分的進入真理的領域.換句話說,喬達摩悉達多太子是自己醒悟過來,徹徹底底的覺悟以後,才誕生了佛教。 現代的佛教,要學的不是歷史上是佛傳的佛教.而是要讓我們的生命確確實實的覺醒,徹徹底底的覺悟,真正進入生命的洪流裡,這個才是真正的現代佛教.因此佛教不是指三皈依、受五戒、剃度、受具足戒、菩薩戒,這些都是歷史文化的遺跡.這些是無法學到佛教的真理.所要學的是佛智慧真理.那必須修行進到法身,才是佛智慧的真理、是自性覺醒的真理,不是知識的真理。所以現代的佛教是要自性顯露出來而證入法身。
2014-02-06 2:37 am
〔佛教一出現,很快即成為地球世界上第一大宗教,時間長達二千多年,直至這六.七十年,才被追趕過去〕?

佛教由阿育王興盛,一千年趨衰,再經過二百多年,終於在印度絕跡。……雖外地僧尼朝聖,印度尼泊爾卻大多沒人知道佛教……

在中國兩晉《阿含經》入傳,日月四方遙看似圓,翻譯大師,把太陽月亮翻譯成日宮月宮,等於堵住支那修行者的嘴,支那修行法怎麼樣也看不到日月住有天主天人,因此被比下去

南北朝時期,頓悟學說的興起,其背後也是這個規律。小乘講漸悟,講個人努力,每個人都有佛性。

直至今日,隨著支那修行法不廣泛傳授,臺灣大陸日本.....佛教仍然興旺
2014-02-05 8:58 pm
個人愚見如下

走正道,不怕沒有真本領。

回歸注重實修,其餘則能水到渠成,

故,台灣第二位以全身舍利保存下來的肉身菩薩的清嚴法師說:

~~~ 「不愁無廟,但愁無道。」 ~~~
2014-02-05 8:35 pm
請問您的說法是依哪部經典為基礎?

請問無量壽經是誰所說?為何而說?
2014-02-05 7:36 pm
媽寶越多=共業機制就是媽寶社會~

選出來的人=當然也是媽寶~
2014-02-05 7:06 pm
老和尚70幾了‧因癌末自覺將亡‧故急找名門正派來接寺‧不誏子孫來亂搞‧

那知一言九鼎的他‧被道貌岸然的的名門給耍了‧派個徒孓去接‧卻把老和尚打傷住院‧

把老尼師打到臉像月餅‧社會上的習氣遇到財便還源了‧


講經說法是一套作又是一套,難,
2014-02-05 7:02 pm
不與契經.律.阿毘曇.戒相應 即當發遣使去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 (五)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今有四大廣演之義。云何為四。所謂 契經.律.阿毘曇.戒。是謂為四。 比丘當知。若有比丘 從東方來。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彼便作是語。我能 誦經 持法。奉行禁戒。博學多聞。 正使彼比丘 有所說者。不應承受 不足篤信。當取彼比丘 而共論議。案法共論。 云何案法共論。所謂 案法論者。此四大廣演之論。是謂 契經.律.阿毘曇.戒。當向彼比丘 說契經.布現律.分別法。 正使 說契經時 布現律 分別法時 若彼布現。所謂與契經相應 律法相應者。便受持之。 設不與契經.律.阿毘曇 相應者。當報彼人作是語。卿當知之。此非如來所說。然卿所說者。非正經之本。所以然者。我今說 契經.律.阿毘曇 都不與相應。 以不相應。當問戒行。 設不與戒行相應者。當語彼人。此非如來之藏也。即當發遣使去。

此名 初演大義之本。


收錄日期: 2021-05-04 01:02: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205000010KK0154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