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秦始皇,嬴姓,名政,後世俗稱嬴政或秦王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自稱「始皇帝」,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他十三歲即位,親政後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採用君主專制制度及推行中央集權,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不含追尊皇帝)。統一天下後推行多項政策,例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政策[4]及典章法制,對日後中國歷史的影響,可說是廣泛而深遠。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加上暴政令人民徭役甚重,這亦是秦朝在他死後速亡的其中一個原因。
1.漢高祖-劉邦, 性情豁達大度, 知人善任,起初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後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并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 項羽突圍不果,自殺于烏江邊.
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一,為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
2. 秦滅亡後,由漢代之。漢高祖劉邦即位後,命賈誼總結秦亡教訓,鑑於秦代以法治國,仁義不施,最終因爲刑法過濫而招致滅亡,乃改變治國方針;加上當時社會久經戰亂,人口死亡過半,土地荒蕪,饑餓頻仍,國家元氣尚未恢復。蕭何乃主張爲政須輕徭薄賦、緩刑、與民休息、以恢復國家元氣。遂開始行無爲而治,及至文景二時,皆一直沿用,並取得理想的效果。從漢初的施政作風可見,以道家爲主的無爲而治有別於秦的法家治術,其目的在於針對秦政政繁苛而主無爲。因此漢初施政是吸收秦亡教訓之故。現將兩者之各種思想和政策作簡短之比較;
思想及制度
秦代政治的失敗,運用法家治術是其中之一。秦自商鞅以來,一向以嚴治爲治,自始皇即位後,更變本加厲,專以刑法來鎮壓人民。然而始皇卻不明"馬上得之"不能"馬上治之"之理以嚴刑峻法統馭臣民,埋下了秦滅亡的伏線。雖然嚴治國,雖云足可禁奸,惟一意用法而無教化,終不免傷恩薄厚。而且法令嚴苛,如"偶語詩書者棄市"、"赴役衍期者斬""一人犯罪,誅及三族"等,人民動輒得咎。
軍事政策
除刑法太重之外,對人民過份勞役也是秦之弊政。秦以耕戰立國,全民皆兵,在戰國時代是無可避免的。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仍沒有減少對人民的勞役,不偃兵掩甲,與民休息,另外在統一之後,國家元氣未恢復,即遣蒙恬發兵三十萬北代匈奴,又在五嶺戍兵五十萬,長城戍兵三十萬,又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兵士皆死傷無數。還有始皇大興土木,其築長城、修宮室、闢馳道、營運河等,無不動輒徵用民伕數十萬計。秦始皇的役民措施,令人民苦不堪命,最後逼使人民反抗,把秦推至滅亡的境地。他不恤民力,大規模徵詔民伕服役,動搖國本,秦代自當滅亡。
經濟正策
漢高祖劉邦早在入關滅秦時,廢除秦代的嚴刑峻法。並約法三章,以順民心。不過最重要的,要算是漢初採行的無爲而治的治術,到了文景之世仍然沿用。文帝爲人寬厚,主張"約法省禁",即位第一年便廢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妻拏相坐之律"
漢初經濟蕭條,入不敷支。因此漢初,提倡節儉亦是吸收了秦代過賦役繁重的教訓。統治者如文景二帝,皆能減輕百姓負擔,與民休息,從而恢復國家經濟。文帝躬行節儉,以身作則,不濫用錦繡,又不大興土木,遂爲國家儲下資本。在文帝時,曾下詔"賜天下民今田租之半,到了景帝時,又有三十稅一的政策。因此在文景時,國家未曾取賦於民。文帝亦有減輕人頭稅,當時漢代的人民凡從十五至十六歲,每人出一百二十錢,稱作一算,到文帝時減民賦四十。爲了調動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在文帝即位前,朝廷已將秦時的"泰半之賦,減為十五稅一"農民的負擔相對地減輕。糾正了秦朝濫收賦稅的弊病。
觀乎以上史實,秦的滅亡在於始皇濫用民力、嚴刑峻法等,皆導致官逼民反,民心思變,使秦的統治不能夠長治久安,僅十五年而亡。相反,漢的統治階層多以平民出身,深知民疾苦。劉邦在入關時盡除秦代苛法,與人民約法三章,因而深得民心。